杨 梅,季 燕,石 松,张红生
(南京农业大学 a.国际合作与交流处;b.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成效及对策分析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杨 梅a,季 燕b,石 松a,张红生a
(南京农业大学 a.国际合作与交流处;b.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本文总结了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五年来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在执行过程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组织机构、协同合作、公平选拔等方面不断健全项目实施机制。选派规模逐步扩大,选派机制日趋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公派研究生项目稳步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公派研究生;成效分析;可持续发展;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未来十年国家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就是立足长远、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创新型研究型国际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我国教学与科研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步伐。该项目的实施证明,它也是建立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及沟通服务渠道、填补我国前沿科学领域人才缺口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国家公派留学让年轻学子开拓了国际化视野,改善了研究生学术生态环境,使他们的科研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文化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南京农业大学(下称南农大)自2008年参加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以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公派留学工作,积极推动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稳步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南农大为例,重点介绍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执行概况、实施经验和实施成效,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议。该项目在全国农林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选派规模逐步扩大,选派机制日趋完善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经验,为国家进一步做好公派留学工作提供可靠性依据。
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是提高研究生质量、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南农大的国际交流工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人才,南农大于2008年以“211工程”院校身份纳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并于2009年11月正式签约,成为全国60所签约院校之一。自项目实施以来,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将“国家建设公派研究生项目”作为推进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学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选派人数看,项目执行5年来,累计录取研究生171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56人,占录取人数的32.75%;联合培养博士113人,占66.08%;硕士研究生2人。从图1可以看出,派出的研究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从资助学科看(图2),2008年有50%的研究生来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点),除2010年这一比例(42.86%)略有下降外,2009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53.85%、64.71%和78.57%,这一比例呈明显增长趋势。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学
科的研究生是国家公派留学申请和派出的主要来源。
从派出国别看,2008—2012年派出目的国遍及4大洲的18个国家,其中派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德国和加拿大的人数稳居前六,达到总派出人数的80.47%。这充分体现了“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指导原则。从派往洲别来看,北美最多,占总人数的52.07%;欧洲占30.18%;大洋洲占11.24%;亚洲最少,目的国仅日本,占6.51%;南美洲和非洲均无学生前往。这种分布与世界科技发达水平和一流大学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图3)。
2012年是南农大执行“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第五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按照项目要求积极选拔、推荐优秀学生,从项目的宣传推广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积极借鉴和学习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人性化和规范化。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选派工作,从组织机构、协同合作等方面不断健全项目实施机制,积极支持研究生申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
1.完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我校于2009年11月成立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任领导小组长,小组成员包括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人事处和学生工作处等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负责制订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政策及项目总体协调。该项目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战略措施,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实施,确保了项目的高效实施。
2.多方协同合作,拓展派出渠道。公派研究生项目实行学校、导师、学生三方结合的原则,学校充分发挥现有与国外院校合作项目的资源优势,导师积极推荐,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执行。导师通过科研合作、国际会议等与国外教授取得联系并最终达成联合培养的意向。同时,研究生是对外联系的主体,研究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直接影响该项目的顺利执行。为此学校采取多种途径,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加大宣传,多方动员,为学生对外联系提供更多的平台。
3.组织公开答辩,保证公平选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选派办法。我校于2012年起对国家公派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行公开答辩遴选。由副校长沈其荣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来自各学科专业的8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资深教授担任答辩委员。申请人采用英语汇报了出国进修目标和研修计划,同时介绍自己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申请学校的概况等。评委从申请人的英文表达能力、学术水平、研修计划方面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此举开创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办法的历史先河,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大大提升了我校公派留学生的选拔质量。
1.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开拓了南农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国际化视野,促进了相关学院和导师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2.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促进了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公派研究生项目为派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平台,而“三个一流”的基本原则则为高质量地完成海外访学任务提供了保障。通过公派留学项目,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拓展,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参与过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毕业生中,36位自然科学类博士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SCI论文58篇,人均1.61篇,高于全校自然科学类博士生的同期平均水平。
3.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优秀后备人才。“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为南农大乃至全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储备了优质的人才资源。截至2012年7月,学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中有47人毕业,其中11人留校,16人到其他高校任教。其中两名留校教师已被聘为教授和副教授,充实了本校的师资队伍力量。随着“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规模逐步扩大、涉及对象越来越广泛、选派类别越来越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其留学效益和派出成果将会越来越凸显。
1.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由于涉农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数量有限,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最大困扰是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通常情况下,到国外大学去做的研究都是对方导师的在研项目,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必须归对方所有。这样,国内导师就不愿意派遣博士生赴海外学习。然而,从长远看,应该选派最优秀的研究生,可优秀的研究生反而导师不愿意派出。解决办法是派出单位或导师资助配套科研基金,否则,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较难可持续发展。
2.扩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在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增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和完善了选派机制,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的要求,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将从以前只面向60所签约院校,改为面向全国各高校和各行业选拔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其中包括试点吸纳在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参与竞争选拔。一方面,选派机制调整后,加强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竞争力,导致研究生对项目申请的信心不足,从而倾向于周期短、见效快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习;另一方面,因为导师招收博士研究生数量有限,他们派遣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积极性不高,舍不得将好学生派出,这与“三个一流”中派遣“一流学生”发生矛盾。为此,国家留学基金委在保证派遣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项目的派出规模,尤其是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规模,让更多的研究生受益。
[1]尹红云,蔡丽.高校公派出国留学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2011,(10):3.
[2]李玉兰,张云怀.实施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54.
[3]2013年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工作会议[EB/OL].国家留学基金网. http://www.csc.edu.cn.
G643
A
1674-9324(2014)13-0144-02
杨梅,女,南京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季燕,女,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