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鲜花,靳瑰丽,张 丽
(新疆农业大学 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因素调查分析
张鲜花,靳瑰丽,张 丽
(新疆农业大学 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致使教与学严重脱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抑。通过对大学生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因素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学生动力、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应将现代教育手段及教育理念应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中,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因素
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教”与“学”严重脱节,致使学习方法片面单一,缺乏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同时,当下的大学普遍实行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大学生活的自由散漫导致学生目标缺失,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致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不能适应岗位工作。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大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研究证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自我发展、自我力量增强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国内外众多教育者也对自主学习的理论背景、影响自主学习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做过系统的阐述,并在自主学习的实质、机制、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普遍欠缺,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或消极等待,或袖手旁观。究其背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是什么?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还是学生自身因素?本研究旨在找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构建当代大学生自主式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些有益的探索。
1.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①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及个别访谈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采用“四选一或者三选一”的模式。②调查对象。采用2009~2010级学生为调查访问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及统计分析方法,设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素缺乏调查分析,调查学生人数138人,其中2009级学生75人,2010级学生63人。
2.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包含三大部分:①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涉及学生自身及对课程影响的因素。②课堂教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主要涉及学生对课堂效果、教师的教与学以及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③教师教学方法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主要涉及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调查问卷采用“四选一或者三选一”的模式。调查目的是找出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依据。
问卷调查。①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的原因。学习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
素。通过学习动力对学生自主学习影响的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学习动力对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很大的有81人,占到58.8%,而认为没有影响的只有4人,占到2.9%,其他的认为学习动力对自主学习可有可无的占38.2%。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的原因中“对课程不感兴趣”的有49人,占35.3%;“教师讲课激情不够”的占8.8%;“教科书不适用”的占55.9%。从对个别学生进行“学生自身是否存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访谈得出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上述的结论,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占76.5%,“自身因素”仅占14.7%,而因为教材因素的占8.8%。从以上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学生对课程是否感兴趣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教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②课堂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138名学生“对待课堂教学态度”的调查可知,选“非常喜欢上课,课前积极做准备工作,课上积极参与”的占52.9%;选“兴趣不大,不会积极准备,但上课较认真”的占44.1%;选“不喜欢上课,上课不认真,对老师也有意见”的仅占3%。同时又对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认为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占29.4%;师生互动,以教师启发为主的占38.2%;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的占32.4%。何种课堂学习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调查发现,有32.4%的学生认为发讲义,学生按要求自习完成,而有67.6%的同学认为印发自主学习安排表,提供预习方法和问题提示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对“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的问卷中,选择“教师准备充分,讲解到位,学习起来省时省力”的占23.5%;选择“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讲课及讨论等形式教学活动”的占61.8%;选择“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到学习快乐”的占14.7%。对“你认为哪种课堂教学模式更适合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的调查中发现,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占32.4%;“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积极参与”的占58.8%;“教师教,学生学”的占8.8%。③教师教学方法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因素之一,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的“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刻板性和固定性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教育技术、课堂管理模式。而这一切来源于教师的教,因此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增强。在教师教学方法方面,78.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采用现代教学理念,虚心征求学生意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而21.7%的学生认为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征求学生意见,做到教师教学生听。在教学手段上,88.8%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工具,尤其是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而仅有11.2%的学生认为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偶尔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76.5%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知识应丰富,要创设情境,能反映最新的信息,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20.6%的学生认为应该以教材为主,有时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还有2.9%的学生认为讲授内容和举例相结合,无所谓是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安排方面,70.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循序渐进,有层次、有创新的安排;而23.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安排,偶尔有创新即可;仅有5.9%的学生认为无需安排。对学生与教师关系方面,20.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教,学生是学;79.4%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个别同学进行访谈,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26.5%的学生选择不知道;64.7%的学生认为是自身因素,包括学生心理因素、学习方法因素及情感因素等;而8.8%的学生认为是外在因素,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对于影响自主学习因素,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程世宏[3]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相关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的因素有:成就目标、任务价值、自我意志、自我监控能力、自我效能感、自我归因等,客观因素包括:教育者、学习策略、物质环境、时间与社会环境等。从第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动力是影响自主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面,必须从宏观上把握。从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的因素调查中也发现了教材因素,这个客观因素仅占了8.8%,而自身因素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第二方面调查结果表明,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也很重要,有效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活动在教师安排下,机械地按程序进行,无法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及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乐于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一种锐意求索的内在精神。以上结果表明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也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手段应该成为现代教学的先进手段。当下教师教育强调教师教、学生听,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而是照本宣科,结果就是许多的学生为完成学分任务、应付考试而听课,根本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自我的学习动力等内部因素,也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外部因素,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4,5]。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时,应将学生自主能力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在教与学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手段及教育理念应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大学生。
[1]程世禄,龚由志.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81-84.
[2]孟庆莉,陈宗琦,王克祥.调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教学工作新模式[J].高校讲坛,2009,(17):125-126.
[3]程世宏.试论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因素[J].基础教育研究,2002,(4):24-26.
[4]侯玫.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及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5]曹盛华.自主学习理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设科版),2011,27(5):179-181.
G645
A
1674-9324(2014)13-0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