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芳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地震研究》创刊于1978年,是云南省地震局主管主办的地球物理学类科技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地震学、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及防震减灾等方面具有创新内容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动态综述等。
该文的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知网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是一个面向各入网期刊编辑部的应用子系统,其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引文数据库”。它及时反映了各期刊整体的传播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为各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与评价提供了准确、客观、公正的数据参考。
从出版内容结构来分析,2007年至2012年,《地震研究》期刊所刊登文章内容基本以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为主(见图1),二者比例相当,符合刊物的办刊宗旨。图2为2007年至2012年度《地震研究》前5个学科总被引频次,可以看出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曲线基本重合,都属于较高被引。
统计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和疑似学术不端文献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稿件质量。2007年至2012年,《地震研究》刊载文章的基金论文比在80%以上。2007年至2012年,《地震研究》刊载文章疑似学术不端文献共有5篇。编辑部的初审环节利用中国知网研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能够杜绝大部分学术不端论文的刊登。
图1 2007年至2012年前5个学科发文量在本刊所占比重
图2 2007年至2012年刊载前5个学科总被引频次
2007年至2012年该刊共刊发文章426篇(包含3期增刊),所有稿件基本为自由投稿。载文排名前50的作者大多为云南省地震局的作者,但总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基本为局外作者,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根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给出的统计数据,本刊刊发论文的作者所属地区分布数由2007年的13个增长到2012年的22个;机构分布数由2007年的21个增长到2012年的46个。
出版时滞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出版时滞越短,越能吸引到优质稿源,尽快将研究成果发布,也能提高刊物载文的被引频次。
2007年至2012年,《地震研究》期刊的平均出版时滞在250天左右,2007年宁洱地震后,《地震研究》在第4期出版了宁洱地震专辑,稿件基本为8月收稿,10月出版,降低了当年的平均时滞;2008年12月,本刊出版了两期增刊,一期为汶川地震专辑,一期为云南省地震局某个科研专项的专辑,基本也是下半年收稿,年底出版,拉低了该年的平均时滞(见图3)。
图3 《地震研究》2007年至2012年出版时滞曲线
分析刊物的出版时滞,主要有2个影响因素,一是定稿时滞,即文章审查和作者修改的时间。《地震研究》的稿件审查分3部分,第一是编辑部初审,即审查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本刊宗旨以及检查论文的相似比,这点在稿件投来的当天基本就能完成;第二是2位专家的专家审读,编辑部给专家的审稿时间是1个月,
但一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审稿返回时间都长于这个时间;第三是主编终审,这个基本一周时间可以返回。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定稿到出版的待刊时间,由于刊物属于季刊,文章容载量有限,一年只能刊登100篇左右的稿件,而一年的收稿量在300篇左右,除去退稿的,还是有近40篇左右的稿件处于待刊状态。
在遵循办刊宗旨的原则下,对稿件的内容以及作者组成进行有针对的选择。科技期刊的出版,是希望能让更多的研究者引用,让文章的学术观点得到运用。从期刊网初步了解的情况,应用性文章以及名家的综述性文章为当下热点文章,引用率、下载率较高,因此,我们打算约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前者而言,对学术水平要求达标即可,但实用性要强;后者,对名家的综述文章编辑部能力有限,希望领导能够出面相约,并建议能够对这类文章优先刊登。重视高校和研究所作者投稿,对该类文章可进行反复修改,希望能为刊物在这些机构的宣传打开一个窗口。
由于现在稿源不紧,将文献复制比界限定在15%,超过的直接退稿。编辑部初审也要严格把关,将不符合办刊宗旨的文章直接退稿。
建立和完善审稿专家数据库,同时建立审稿专家的质量评价体系,既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同时缩短审稿周期[1]。
科技期刊希望的还是能让作者更快地看到和更多地引用期刊的内容,每一期清样结束后,在等待印刷厂印刷的过程中,我们会将电子版第一时间上传到本刊的网上投稿查询系统(http://dzyj.paperopen.com/),目前看,下载量都很大。
参考文献:
[1] 武晓芳.严把审稿关提高《地震研究》期刊的学术水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 054-1 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