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摘要:近年来,建构主义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尽管建构主义具有一定的相对主义与唯心主义色彩,但我们也应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在建构主义的关照下应更加注重师生间对话关系的建立,学习者间合作学习的实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教学向实际情境运用的转变。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对话;合作学习;情境学习
建构主义思想始于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人。受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的不同影响,当代建构主义思潮流派纷呈,主要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等。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学术派别,而是一种思潮或一种价值观,是对多种观点不尽相同的建构主义观的统称。
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化的认识论,它是关于知识性质的哲学解释。建构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开展教学的某些哲学理念、指导思想以及一些描述性的模型。它实际上告诉我们的是学习者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知识,而“根本不是关于教学的”。因此,建构主义不等于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教育者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价值导向设计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
一、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1.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无论是公共知识体系,还是个体的认知体系,都是建构的。人类的知识只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它并不是终极真理,而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被新的知识、新的理论“革命掉”。如此一来,建构主义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意识形态似乎不再具有绝对指导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建构主义的知识相对论并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意识形态的指导性,并不是说在建构主义指导下,意识形态可以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相反,它所强调的是要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允许学习者内化意识形态的策略、方式存在多样性。
2.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育者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建构主义将学习者看作是主动建构者,他们认为学习者是在已有图式或观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注意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者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价值倾向和理想信念,根据学习者头脑的“准备”情况来进行。
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观
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同时强调不能忽视教育者的指导作用。教育者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领域,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将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建构主义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个融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学习者自主建构于一体的过程。教育者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由上至下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对话中引导学生进行价值理解和意义构建,最终使学习者形成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价值信仰。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师生对话
倡导师生对话,促进自主学习。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被认为是一种权威,是真理的掌握者,教育者如布道者一般将高高在上,将“福音”带给学生。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听话”,但却不能使学习者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追求教育者所描述的理想信念。建构主义认为“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格上的对称交往关系”[1],学习应是在共同体中通过协商对话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不应以权威的身份来压服学习者,而应积极建立与学习者的交流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不是一种上对下的对话关系,而应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同时这种对话,不仅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言谈对话,也不是教育者作为高高在上的权威与受教育者之间一种“例行公事”式的官方对话,而是指两者间内心世界的真诚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彼此坦诚、相互理解的关系。
有学者曾指出:“对话本身的发展就带动双方精神的发展。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对话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而是教育本身。”[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它不仅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着重于使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它“对于个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更在于从‘知到‘信(信服、信念、信仰)的提升”[3]。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应着重强调师生对话,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对话关系,拓宽两者间流畅的对话渠道。让学生加入到一系列的对话中,通过交流、协商,引导学习者在自己原有思想政治素养的基础上对价值进行意义理解和自主接受,从而推进学习者的思想水平和践行能力。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合作学习
鼓励合作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的过程,受社会历史条件及个人经验背景等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通常不尽相同,同时很少有人能够极尽全面地看到事物的全部面目。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超越自己原有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从而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理解。当然,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指教育者可以放任不理,教育者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学习者的团体,并为团体设置恰当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协调、引导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引导人的社会化,使受教育者实现从“自我型”向“社会型”转变,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够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人。合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以合作讨论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被动的学习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者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相帮助、互相沟通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将得到扩展。学习者逐渐认识到那些与自己原有认知不同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包容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磨合中,学习者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服从社会规范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受教育者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四、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情境学习
加强情境学习,落实生活实践。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绝对真理,更不可以拿来就用,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改造。知识具有情境性,它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具有价值和意义,知识的学习应最终落脚于生活的实践中。同时,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促进智能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主体能够操作知识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适应环境,过上更好的生活[4]。基于以上观点,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学习方法,它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与实际生活相近的情境,使学习者置身其中去尝试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5]。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还要提高人们的践行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主体、主体性不是先验和预成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确证和提升的[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结合教育目标,或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情境(尤其是其中具有价值冲突的情境),或精心设计一些与生活近似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启发其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教育者通过引导学习者在情境中利用自己原有认识图式中的思想道德知识、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习者重构自己对知识的意义认知,以提高学习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情境下的意义构建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会在真实生活中如何思考与实践。
五、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建构主义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吸收借鉴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科学、合理的教育观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建构主义关照下更加注重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合作学习方法的实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教学向实际情境运用的转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其危险性的一面,主要如下。
“留心教室里的建构主义。”近年来,很多人试图“把建构主义搬到教室里去”,并由此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只要能沾上边的都成了建构主义,似乎建构主义无所不是,无所不能。结果使人感到头晕目眩,无所适从,以致有人惊呼“留心教室里的建构主义”。实际上,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化的认识论,它告诉我们的是学习者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知识,而“根本不是关于教学的”。它提供的一些认知和学习的方法只是一种粗略的描述,而没有对教学进行细致的说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明确建构主义并不等于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价值导向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而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建构主义的某些粗略模型,也不能将一切教学方法强加给建构主义。同时,建构主义学习也并非总是合理的、积极的和有效的。有研究表明,建构主义学习并不能使所有学习者从中获益,而且也并非是所有知识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在学习难以应付的、比较困难的知识时,开展深入的建构教学才是必要的。总之,建构主义虽然重要,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是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学习者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建构主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具有相对主义倾向。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价值信仰的教育,不可能倡导意识形态的相对性和价值的多元化。因此,提倡以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着允许学习者进行价值信仰的自主选择与意义建构,而是强调对学习者内在精神与学习自主性的尊重,从激发学习者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当做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立场来促进其学习的自主性,自觉修养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形成坚定的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的理想信念[7]。建构主义由于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的建构,而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从而否认了知识的客观性,使它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造成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在避免简单粗暴的价值灌输的同时,强调教育者对学习者的价值引导与信念传递,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学习者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时刻谨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任务,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而不懈努力,要在积极吸收借鉴建构主义合理的教育观点及教学方法的同时,注意规避其危险性。
[1]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姜恒权. 对话的时代呼唤对话的教学[J]. 教育研究, 2004, (5) .
[3]肖川.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概念与特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 23-28.
[4]辛自强. 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5]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张耀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7]叶湘虹. 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 .
栏目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杨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