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睿
跳槽冲动,因何而生,又该如何平复
跳槽冲动因何而生?跳槽蕴藏升级契机,也埋藏职业风险。可在功利主义和偏激情绪主导下,很多人对“硬币另一面”视而不见,“跳槽冲动”由此产生。
“冲动”一:头脑发热跟风型
李浩鹏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地质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野外测绘工作。“我喜欢在野外跑。”他说。“野外作业辛苦,钱又少,不如考公务员,天天坐办公室,待遇高。”他父母执意反对。2011年,迫于父母压力,李浩鹏辞掉了工作,考上了成都市某机关公务员。从此,他开始天天和文件、会议、表格打交道。“真没劲,待遇也没传说中那么高。”李浩鹏开始后悔。
【专家点评】跟风式跳槽,往往得不偿失。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你的新工作可能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完美;其次,能让别人飞黄腾达的工作,并不表示就适合你。
——钟春晓,雅日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
“冲动”二:人际紧张推动型
2008年,张欣应聘进入一家国企。由于性格内向,张欣只顾埋头工作,对同事交际不冷不热。三年下来,张欣虽取得了卓越业绩,但却发现自己已被排斥在团队之外。同事们吃饭聚会不叫他,工作上也不愿配合他。“被孤立的感觉,很可怕。”他说。为躲开“可怕”的感觉,张欣跳槽到一家民企,希望能遇到和谐团队。却不想,到了新企业,他感觉“人际关系更紧张了”“收入也不如以前”,张欣后悔“从狼窝跳进虎窝”。
【专家点评】和同事关系不好,觉得受到排挤……不少职场人因此而毅然跳槽。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如果不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这样的问题到哪里都会遇到。
——殷俊,高校人文社会学讲师
“冲动”三:不受重视自卑型
2008年大学毕业后,张立鹏到一家企业担任营销策划。“从上岗那天开始,领导就一直让我‘打杂’。”他说。而和他一同入职的同事,都逐渐接触到了核心业务。“我成了部门里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根本进入不了核心业务团队。”他说。2013年,由于自感前途渺茫,张立鹏决定跳槽到另一家同类企业“寻找职业价值”。可直到今天,他仍没有找到“自我”。
【专家点评】没有机会做大事的人,是因为没有通过做好小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你辞职前,请先问自己:不能从事核心业务,是领导不重视,还是自己能力不足?
——杨浩,企业管理专业博士
如何平复跳槽冲动?要平复跳槽冲动,仅靠个人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职场人、用人单位和全社会共同发力。
个人篇
唯专注成就天才
2011年的一天,日本东京市。在银座地铁站旁,有家寿司店。全球年龄最大的米其林三星级厨师小野二郎,拿起细长鱼刀,开始做当天的第一道寿司。寒光一闪,三文鱼块便片下一片,薄如轻纱。
和上有机米饭,蘸上酱油、芥末,一道寿司递到顾客面前。顾客拿起筷子、咀嚼、吞咽、抿嘴……小野二郎双手叉到胸前,微笑注视。“味道太好了!”赞美声频频响起。60年前,小野二郎初入行时,就在心中发誓:“我要做一辈子寿司,把简单做到极致!”60年后,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被人们尊为“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告诉职场人: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就要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世上无天才,唯专注成就天才。
企业篇
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
上周一个朋友问:“我单位员工流失率特别高,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我给他讲了一个真实故事。日本有家制造无尘粉笔的工厂,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可这个厂子70%的员工都有残疾。一次,工厂经理问寺庙住持:“为什么在我厂里做事的残疾人比福利院的残疾人看上去幸福?”住持回答:“有四样东西可以让人获得幸福,被爱、受到赞美、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在你的工厂,员工至少能获得其中三样。”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造幸福——
给予员工“被爱”的感觉。
真心实意赞美员工。
给予员工公平、合理的工作条件和精神激励。
社会篇
营造“专业”氛围
2013年11月,瑞士德莱蒙。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山村里,坐落着一家大名鼎鼎的企业——瑞士军刀“威戈”工厂。从1893年开始,这里就开始生产军刀。到今天,“威戈”军刀已经行销全球。有一天,一群中国旅游者走进工厂。一进门,他们就被一个现象吸引,工厂里的工人,大都年近花甲。“我们的员工都是‘终身制’,人人都是技术能手。”工厂主管介绍道。500年来,瑞士政府一直鼓励人们潜心专研专业技能。在这样的导向下,钟表、军刀等世界级产业在小小瑞士竞相崛起。
瑞士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专业精神的培养,需要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理性、专业的职业态度,需要公共宣传进行合理引导。
(摘自《当代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