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是中国文化一个关键字

2014-09-10 07:22南方朔
南风窗 2014年21期
关键词:当官关键字谚语

南方朔

近代有一门学术分科是“谚语学”。谚语是普通老百姓去述说他们的认知、价值和生命态度的语言。谚语里经常沉淀了一个文化体的集体意识。

近年来,我对中国人的谚语非常感兴趣,也做过一些小研究,我即发现“混”这个谚语字的重要。

“混”简直可说是中国文化里的关键字,在此且作“混”字解。

“混”这个字,在 《说文解字》里作“丰流”解。一条河由上往下流动,在流运的过程中,许多支流会合,水流变大,众人的会合就是“混”,这是“混”的本义。两汉时,长安东南有一片园囿,称为上林苑,它众流汇集,顺着丘陵而下,因为“混”而水势浩大。司马相如在《上林苑》遂曰:“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这就是“混”的本义。

而有了“混”这种本义,自然会有其他抽象状态的“混”,如“善恶混”、“好坏混”、“是非混”等。于是“混”就成了一种状态,是各种不同的东西或状态混杂在一起。“混”成了一种道理不清楚的乱七八糟状态。

因此,中国的俗民在用到“混”这个字时,都有三类意义。第一类意义是说缺少了抽象价值,凡事不坚持,不讲究,都是混沌不清、马马虎虎。凡事都 “黑白混淆”,碰到事就说“混话”,草草率率地“混骗”。而且混久了,人们也养成了一种习惯的奇怪判断标准,相信一个社会,若规矩清楚,“水清则无鱼”,只有混乱的一潭污水,才可以“浑水摸鱼”。这种不讲究是非、对错的态度,遂造成中国人社会缺乏长期的价值方向感,因而造成社会的停滞不前,最后“混”的结果变成了“乱”。

第二类意义,是说中国人已知道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少去惹麻烦,马马虎虎地过日子最重要。因此养成了中国人不管公共事务,只管生活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虚无式的价值。人们不管道理、是非不分,只会看情况讲话,遂形成了一种“混”的人生哲学。当官的,对事情麻木无感,总是因循苟且,将将就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人们遂说这种官是“好官我自为之的混日子”。“混日子”的人是“混仔”,是“杂混”、“鬼混”,也是在“混世”。这种“混”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当然成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混饭吃”。

第三类意义是在指“混”,并不是只是消极的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混”因为缺少了价值的信仰和坚持,“混”也可以是一种邪恶。一个自认聪明的坏蛋,他不相信什么是善或恶,也遂机会式的不计手段,追随自己的利益。那就是以假为真,颠倒黑白的“混冒”和“混淆”。

早年有个作者徐珂编了一大套《清稗类钞》,专门记载清朝时的稗官野史。书中即指出,清代许多城市都有一种“混混”,他们专门搞混假为真的勾当,这种人又称“混骗”。中国社会有许多人“鬼混”行世,“混”得不错,身边总是有很多人“混吃混喝”。这种“混型”的人物不讲是非原则,总是公然做坏事,有事就 “混扯”。今天我们说别人胡说八道,事实上,胡说八道这种说法最早是“混说八道”。明明没有道理,特别是当官的,却能“混说”一通,硬凑出100种理由,这种人不是“混蛋”、“欺名盗世”,又是什么?

年轻时,我读梁漱溟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要义》,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中国人在还没有长大前就提前衰老。一个国族乃是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但中国却很早就失去了进步的道理和进步的空间,所以中国人都把不多的精力用来“混”生活。我研究中国的俗语,就察觉“混”实在可说是形容中国人的关键字。台湾的柏杨也说过中国文化是个“大酱缸”,大家都在缸里懵懵懂懂地“混”着生活。中国俗谚里与“混”有关的词条很多,这些词条都很有文化学的意义。

我相信,一个国族一定要有永远进步的发展道理,有道理就会有标准和条理,当官的或人民就不能随便地“乱混”。对于“混”这个字,我们真的要警惕在心!

猜你喜欢
当官关键字谚语
履职尽责求实效 真抓实干勇作为——十个关键字,盘点江苏统战的2021
敬 佛
成功避开“关键字”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说说谚语
当官的“四个层次”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智能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