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
“特赦”身陷囹圄10年的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并大赦“绿色和平”、“暴动小猫”等示威人士,花重金拉住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不倒向欧盟,让俄罗斯军舰开到苏格兰尼斯湖出海口“调戏”措手不及的英国皇家海军,令俄巡逻机绕日本列岛飞行一周……普京看上去对自己掌控下的内政颇有信心,以至于在索契冬奥会举行一个多月之前,连出让舆论惊叹之举。然而仔细辨识即可发现,普京不断出牌的实质是试图效仿苏联父辈为俄罗斯创造一种基于地理考量的外部安全环境,并为自己主持的“强势复兴”制造外部镜像。
这种旨在彰显复兴神速的高姿态,与乌克兰街头的反俄抗议、俄罗斯科考船被困南极需要中国营救,以及去年底伏尔加格勒火车站和电车连遭袭击的图景同时呈现,显得颇不协调。高价油气带来的财力,难掩苏联军工底子的落寞。联想到莫斯科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上的“演出”,其强势外交的底气似乎并不是够强硬。
马汉和麦金德都曾注意到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地理驱动力:北部冻土带不适宜长居,中部针叶林带是人口密集区,南部草原带沃野千里但无险可守。经历过13世纪蒙古人入侵的梦魇,俄罗斯人渴望逆转缺乏地理屏障的局面。从伊凡雷帝开始,俄国便踏上了并吞欧亚大陆腹地、朝向海洋全面推进的征程,一度形成了楔子尖端插入中亚,两翼分揽黑海与日本海的版图。
解体苏联摧毁了这个巨大楔形的西方一翼,并使俄罗斯一度处在“北约”东扩的压力之下。而莫斯科却对高加索的政治归属格外上心:这个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拥有3000万人口和丰富油气资源的板块,是欧亚大陆中心最重要的连接点。其中的南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背靠欧亚大陆最重要的锁钥土耳其和伊朗,北高加索扼黑海及里海,使俄罗斯势力可以继续向东欧和中亚缓慢延伸。而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最大的安全恐惧便是车臣正式独立、切掉北高加索突出部,如此则楔形的西翼将被彻底削平,中亚五国与莫斯科的离心力也将增强。无怪乎即使是仰西方鼻息的叶利钦,也要不惜代价实施对车臣的弹压。
21世纪以来,普京不时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采取高压政策,依然是出于地理政治考虑。2008年在南奥塞梯动武既是为了警告第比利斯不得单方面改变高加索领土现状,也是暗示经历了“颜色革命”的格鲁吉亚依然难逃俄罗斯的政治“监护”。2004年以来与乌克兰的周期性关系恶化动机亦无不同,普京对尤先科大玩天然气价格筹码,对“朋友”亚努科维奇则施展台下游说,殊途同归,意在宣示大国复兴之路进展顺利,权势输出业已恢复。
有意思的是,除去能源锁链外,俄罗斯对欧洲缺乏真正的影响力。乌克兰人对莫斯科的声讨连月不歇,摩尔多瓦、立陶宛等国也对莫斯科的过度“关心”表示拒斥。欧盟对莫斯科仅仅保持冷淡的礼节,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对普京政府的能源定价、贸易政策乃至人权纪录并无多少正面印象,俄罗斯也无意做出重大调整来迎合西欧。这正是“强势外交”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所在。
至于中东,普京对叙利亚阿萨德政府的支持和在伊朗问题上的幕后作用似乎显示俄罗斯仍是一个世界大国,但这种印象并非来自俄罗斯独力承担的重大责任,而是美国进退失据的副产品:由于撤出中东已成既定方针,奥巴马政府既无决心武装干涉叙利亚,对伊朗也不再倾向绝对强硬。俄罗斯此时以成本不高的斡旋给了美国一个台阶下,实则一旦对话重点转移到美国和冲突制造者之间,莫斯科便很难再有置喙空间;华盛顿也并不会因为普京的“热心”而怀抱感激。
为了打消美国人对索契冬奥会排斥同性恋运动员和观众的疑虑,普京近日承诺索契冬奥会上不会出现任何歧视,且所有冬奥会的参与者都将享受到赴俄免签政策—这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还是首次。
俄罗斯今天以高油价为基础的强势外交,与1960~1970年代的苏联外交高度近似。1965年西西伯利亚萨莫特洛尔油田的发现,奠定了能源作为苏联-俄罗斯经济支柱的局面。勃烈日涅夫出于冷战需求,催生了早熟而粗放的“能源帝国主义”模式:对旨在增加单位面积油气产量以及生产下游制品的部门不做过多投资,集中人力物力开发新油气田,并把大部分产能输出到国际市场套取外汇。1974~1980年世界油价居高不下的阶段,苏联甚至靠油气出口盈余完全解决了农产品进口问题。也是在这一阶段,对东欧经互会国家乃至高加索-中亚加盟共和国的“管线政治”开始布局,目的是形成经济依赖,强化这些地区对莫斯科的向心力。
时过境迁,21世纪初的俄罗斯虽已摆脱经济崩溃、政治分裂的困境,但远未恢复到勃烈日涅夫时代四面出击的状态。不过俄罗斯人已经学会利用国际油价长期高企的机会,重新布局其“管线政治”,在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新兴国家之间待价而沽;莫斯科还以能源作武器,殚精竭虑在原苏联西部加盟共和国重建影响力。这一系列动作带来了相当矛盾的后果:一方面,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和自我定位多少显出了强势国家的旧影,普京在国内的号召力也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以近期的乌克兰抗议事件为代表,莫斯科的强势外交远未所向披靡,反而开始遭遇不硬不软的抵制。
曾任俄罗斯代总理的伊戈尔·盖达尔有句名言:“在国际油价分别是每桶20美元和80美元时,治理俄罗斯根本就是两份工作。”普京似乎并未想过,如何在油价每桶20美元时治理俄罗斯—这恰好是1980年代初苏联经济急剧走低的原因。曾在霍多尔科夫斯基时代担任尤科斯石油公司顾问的美国专家迈克尔·伊克诺米迪斯2008年出版了题为《从苏联到普京的轮回:能源在今日俄罗斯的统治地位》的专著,指出俄罗斯以油气资源为支柱振兴国民经济无可非议,但勃烈日涅夫和普京醉心的仅是单一的原油-天然气开采,能源经济的收益被短期化了。
在第一代“能源强权主义”最疯狂的年头,苏联甚至不再精炼石油,开采出的原油直接经管道输往国外,本国所用的成品油则以外汇在国际市场购买。1980年国际油价暴跌后,生产效率低下、缺乏体系的苏联石油产业濒于崩溃,加之美元贬值,“能源红利”很快被透支完。
今天的俄罗斯,除了原副总理伊戈尔·谢钦掌舵的俄罗斯石油公司,还拥有另一项重大资产—天然气。仅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一家就供应着欧洲市场1/4的液化天然气,近期又打入中国市场;预计若莫斯科放开私营企业的液化天然气出口,俄在全球天然气市场有望占据10%的份额。但新“能源强权主义”也延续了上一辈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的宿疾。在普京治下,石油-天然气占俄罗斯货物出口总额之比从1990年代中期的不到50%上升至70%,政府岁入的50%和GDP的17%来自能源产业,但石油-天然气开采仍是一枝独秀,对工业和服务行业发展并无多少助益。于是,2008年世界性经济衰退爆发后,伴随国际油价暴跌,俄罗斯经济总量在第一年就萎缩了8%,继而长期走低;Gazprom的市值更是在6年里萎缩了74%。
伊克诺米迪斯的著作还指出了另一项事实:经历过1990年代初的灾难,俄罗斯经济从1997年起开始复苏,当时的国际油价和1980年代初接近,处于低位。1999~2004年,俄罗斯经济在油价低迷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这证明提振经济绝不止大规模出口原油这一条路径。
而作为这个短暂的“复兴时代”最受争议的人物,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他的尤科斯公司推行的恰恰是一条“非俄罗斯式”路线—尤科斯大幅减少了人工和油井数量,聘用欧美技术人员,借助新技术和更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提升产量。经此改革,尤科斯的产量增长率迅速攀升至其他俄罗斯公司的3倍以上,开采和勘探成本低于其他任何跨国能源集团。2002年,尤科斯超越Gazprom成为俄罗斯第一大企业。
但尤科斯的传奇随即戛然而止:2003年10月,霍多尔科夫斯基以逃税罪名被捕;3年后,尤科斯宣告破产。这场风波很快被证明是一次意图昭彰的惩罚,短短几年里,叶利钦时代呼风唤雨的几位能源寡头或者淡出、或遭清算,企业陆续重新国有化,由新领导人普京的亲随执掌权柄。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国有化运动,恰恰是第二代“能源强权主义”最关键的步骤。
作为仅有的大致稳定的财源,普京需要能源收入来安抚军队和安全机构,为大众贴补养老金,为边疆地区改善交通状况,为教师和医生增加工资,包括也需要以能源出口作为增加国际权势的筹码。在此状况下,他比1970年代的勃烈日涅夫更不愿触及前景未卜的“长期增长”话题,并且需要时时寄望全体民众对现状表示满意。
普京自2012年重返总统宝座以来频繁出手,对欧、美、日,对内皆有动作,显得颇为高调。然而事实是,普京手里可用的工具远不及苏联时代来得丰富,最有效的只有能源杠杆这一项,而俄罗斯油气在北美页岩气革命之后已经不再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在此状况下,莫斯科再度求教于苏联经验,为此甚至不惜主动制造话题(如收留斯诺登)。
伏尔加格勒的爆炸声提醒人们:莫斯科的“强势复兴”因袭了苏联时期的地缘抱负,但其内在基础仍较脆弱。青年时代成长于苏联鼎盛期的普京选择了复古,满怀憧憬地认定能源武器可以使俄罗斯回到1991年之前雄踞欧亚大陆腹地、保持攻势的状态,可是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外交既否定了叶利钦时代收效寥寥的“融入欧洲”方针,又未能将经济和政治重心移到更有活力的远东。索契冬奥会原本是莫斯科精心策划的一张牌,借以展示“复兴”之成果,特赦异议人士更是绝佳的公关环节,然而人弹袭击显示出俄政府对社会的实际控制力存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