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含义,首先是中外交往的海上运输通道,但决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海上通道建设。其核心,不在于作为物质载体的相对固定的有形通道,而在于其中包含的源远流长的精神和文化。此外,海上通道的内涵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不断填充时代内容,始终处在动态演化过程中。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同时又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概念,在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被高调提出,具有重大的远景战略规划意义,它是中国向国际社会释放的一个明确信号,也是中国未来会逐渐投入战略资源加以实践的重要方向。其成功推进,将对国际经济贸易、海上交流领域的话语权,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方式,许多领域的国际规则产生具有深远影响。
2013年10月,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意味着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明朗。
近年来,中国外交表现出颇为强劲的开拓精神。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要着力开拓的方向、领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将采取的主要策略和行为方式。在继续重视大国关系、进一步提升对周边的重视程度的前提下,中国外交表现出“重视周边,但不局限于周边”的特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以中国及中国周边为依托,通过两条重要的纽带,把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好地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持续,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责任都进一步增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值也在上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景规划下,虽然周边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者的建设,在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建设条件的成熟度、推进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周边、陆上、海上这3个重要方面,每一个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这3个方面的宏观战略规划,特别是3方面努力的相互配合,有助于中国外交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打开局面,支撑起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从长远来说,如果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可观的成功,那么就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它们既能为中国外交提供有效平台,也使中国外交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海洋经济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未来中国对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依赖程度会继续提高。同时,中国有着日益扩大的海外经济存在,中国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从地缘上说,中国既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也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由于中国所具有的总体实力和地缘特点,决定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将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强国。在海洋领域的影响力,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是否能真正崛起的重要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中国要进行一个规模巨大的海洋转型,这一转型的首要动力来自冷战后中国史无前例的外向型发展。陆海复合型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追求陆地与海洋的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者的协同推进,有助于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陆海之间的动态平衡,进而盘活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合了中国从陆上强国向陆海强国的转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中国向海外规模巨大的“走出去”,以及中国逐渐成长为海洋大国的进程相匹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我们既可以与更多国家开展深入的经济合作,也有助于打破某些大国对中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围堵与牵制,使中国未来的长期发展,处于更有利的战略态势。
自1978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基本格局已经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对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起到补充、完善和进一步提升的作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高度契合了国际体系中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同时,日新月异的现代运输工具和信息技术进步,也提供了不断加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多方面联系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远不是一条简单的海上通道,而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贸易和交流网络。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内在地包含了对一个人口众多、规模巨大、形式新颖、务实高效的经贸合作关系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网络的建设过程。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够密切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弥补中国由于过去在海洋开拓方面的局限而导致的与相关国家合作不够广泛和深入的状况,进一步完善中国全面开放的对外关系格局。
21世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30多个国家,包含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国与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在这些国家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本身是国际关系史上一次重要的实践。
近一些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外交理念,如 “睦邻、安邻、富邻”的睦邻外交政策、“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谐世界、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非合作“真、实、亲、诚”的四字箴言等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这些理念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场所。这些理念也只有通过中国与世界不同国家不断深入的合作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和生命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但它的建设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主要的现实挑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差异性与成员国之间的矛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北非的3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国情存在巨大差异,这增大了对相关国家进行深度整合的困难。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有些国家之间存在颇为深刻的矛盾,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的国家面临或刚经历政治转型,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如索马里、也门、埃及、伊拉克、缅甸、泰国等;此外,越南、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着短期内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的争议。还有不少国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市场容量不足、投资条件有限的情况。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国家的内部建设、国家之间的政治安全矛盾,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当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决心来加以解决。
其次是由于成员众多而造成的集体行动的低效率问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国际化机制,大部分政策举措依赖相关国家的政治抉择,不同国家的不同项目建设之间很难做到相互协调、互相配合。海上丝绸之路如果能够建成,对相关国家将具有较为明显的公共产品特点,沿线国家都可以从更为完善的海上运输基础设施,规模不断上升的贸易、人员往来中获益。但在海上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国家存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也有一些国家会采取“搭便车”的做法,希望由其他国家更多地承担相关成本。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投入期,在这一阶段,这个问题将更为严重。
最后则是美国的抵制和防范心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是一件能促进相关国家共同发展、造福国际社会的宏伟事业,但并非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对此都乐见其成。美国作为当前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所拥有的海权优势之上。中国海洋影响力的上升,容易被美国解读为对其海洋影响力的侵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功,将意味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制约中国方面的目标很大程度上落空。从这个意义上,美国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在战略上进行负面解读,并通过挑动某些国家在南海、印度洋与中国的矛盾,在制度建设方面给中国制造障碍等方式,牵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此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提升中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印度对此也会产生一定的防范心理。
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策略上说,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它的建设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不一定非要今年完成多少,明年完成多少。我们要量力而行、顺势而为,有些具体项目没有必要在条件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强行推进,从而导致“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2、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国际、国内都要有稳固的战略支点。从国际层面来说,战略支点是能够与中国形成长期稳定、高度可预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达成高度政治共识和政策默契,即使在其他国家不积极的情況下,也愿意与我们合作推进的国家。战略支点的存在,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大大提高这一建设过程的长期可预期性,避免时冷时热的局面出现,它也可以对其他国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激励作用。我们寻找战略支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寻找突破口的过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要有国内的支点,即一些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多方面优势条件,特别是具有持续的积极性和高度开拓精神的沿海省份和城市。通过它们的努力,更好地把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夯实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内基础,强化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内动力,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好地在国内发展出一些在世界上具有品牌价值、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并在它们之间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行为上的高度协调和相互配合。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从根本上说,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提供一个通道和平台,它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大量民间力量的自发参与,让民间力量根据市场需求、自身兴趣自主运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在当前阶段,政府要发挥第一推动作用。但从长期来说,则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民间的力量,使海上丝绸之路能够真正给相关国家带来重要利益,使它仅仅依靠民间的力量就可以自我持续。只有这样,海上丝绸之路的长期基础才更加稳固,通过它取得的成果才不会轻易被某些国家的消极政策和反制措施所逆转。
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有开放的态度,而不是以排他性的态度来推进,这有助于广泛地从国际社会吸取各种支持力量,并把这些力量更有效地凝聚起来,避免在建设过程中产生较高程度的对抗性。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开放性的重要保证。
4、要有清晰的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虽然随着实力的上升,中国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具有了比过去强大得多的物质基础,但也要高度注意战略资源的节约使用。不能因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国家对外战略的一部分,就放松对风险的控制。越是成为国家战略的设想,越要高度慎重,越要使每一项成果更扎实,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我们今天打下的,将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基础。
5、避免虚多实少,噱头多于实际的情况发生。当前,国内特别是一些沿海省份,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热,涌现出很多会议、课题、研究项目和实施方案,媒体对此也有很高关注。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疑是正常的。但要避免很多工作在表面上、形式上快速推进,但实际做的事情却只是在原地踏步,或者不过是把已有的很多工作挂在海上丝绸之路名目下,而并没有产生多少有效增量的情况发生。
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由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它所带来的利益,也由国际社会共同分享。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相关国家内在的主动性,产生国际国内积极联动的效果,是我们需要随时加以关注的一个重要着眼点,这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最终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