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三
在中国的影视环境下,像刘和平这样以编剧的身份可以主宰一部剧的全部内容不仅难得,而且稀少,更何况他的作品一贯以“严肃”著称。这部名为《北平无战事》的电视剧据说刘和平写了七年,台湾美国跑了很多趟查资料,由于题材敏感且耗时太长,问世过程也极为艰难。好在它最终还是完整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创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北》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充满戏剧张力。事情发生在1949年前夕的北平,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粮食紧缺,学运不断,腐败不止,美国方面也打算停止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援助,时势空前紧张和混乱。整个故事主要围绕着一起走私贪腐案展开,时间跨度集中在一年里,既有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共相互潜伏,也有所谓革命时期的爱情,可看性非常强。
长期以来,对于国共历史这块的影视描述,不是谍战,就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或者“建国大业”,很少有直面、细微、客观的展现。说实话,大多数人也很难说清楚其中的敏感部分到底在什么位置,但对于影视从业人员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完全没有必要去触碰这类题材。据说刘和平的剧本完成之后,遭遇了投资方的撤资以及相关好友的“良言相劝”,但终究没有让他放弃这个在别人口中所谓“根本审核通不过”的剧本。其实只要认真看一看这部剧就知道,一切都在风险控制范围之内。表面上刘和平写的是时代嬗变风起云涌,实际上他写的是极端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写政治冒风险,但写人性却万无一失。比如,方孟敖在面对父亲方步亭时的爱恨纠结,梁经伦在爱人面前的怯懦和虚伪,徐铁英因为贪婪而导致的阴毒,曾可达在巨大政治压力下表现出来的激烈……剧中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立体的,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恰好照耀那个激荡的年代。
当然,对于多数观众而言,长期占据电视屏幕的抗日神剧、谍战武侠剧、家庭肥皂剧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耐心,电视剧更多沦为了不用思考的娱乐工具。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北平无战事,不仅没有激烈的枪战武打,就连一句逗人开心的俏皮话也没有,剧情一直以一种平稳而缓慢的方式发展着。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剧“不好看”。每个人对“好看”的理解不同,有的喜欢看新奇的故事,有的则喜欢剧烈的戏剧冲突。《北》除了在“潜伏”这条线索上做了些悬念之外,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每一场戏的设计和台词上。在观剧过程中,观众会被面前场景中的人物对话以及表演所深深吸引,而忽略场景、服化道、灯光、调度等一切技术层面的因素(尽管那些也很精美),专注内容本身。这也意味着对观众要求比较高,至少能看懂“戏”,而不是简单地被所谓流行故事模式和外在表现形式牵着鼻子走。的确,从《大明王朝1566》开始,刘和平就开始走精英路线,他既没有讨好观众的兴趣,也没有娱乐大众的义务。祖国的电视荧屏已经被娱乐统治太久了,需要刘和平这样的剧作家重新打开观众的视野,唤起世人对戏剧艺术的感受力。而另一方面,市场又像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时刻闪着寒光,因此艺术的剧作通过市场化的包装才是最终出路。1.5亿的资金投入,六大影帝的加入,三大卫视同步播出,显示了制片方渴望在市场上有一番建树的决心。从最终较好的收视率来看,应该算是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让我们再次回到1948年。当36万法郎只能买得起一斤粮食,军队和警察把枪口对准教师和学生,国民政府官员贪污着巨额赃款,保家卫国的空军大队参与走私,中统特务四处抓人制造恐怖,上层人物正偷偷把黄金白银运往台湾,最后的大战一触即发。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是方孟敖,将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是作为军人坚持自己的党国信仰,还是顺应时代成为一个正面的历史人物?无论如何,第二年的十月毛泽东都将在天安门城樓上宣布新中国的成立。没错,历史永远没有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