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月1日
在媒体的报道和披露中,中国医生的形象已经从救死扶伤的英雄变成了逐利忘义的家伙。近年来,医患纠纷越发频繁,去年10月,至少就有6起可怕的暴力袭医事件,其中有一名医生死于非命。而2012年,袭医事件有11起 ,其中7人死亡。
医患敌对的主要原因是医药界的腐败导致药价过高。预计到2016年,随着中国药品需求的扩大,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销售总额高达1650亿美元,其药品的涨价“机制”问题则愈发突出,据2011年的统计,公立医院筹措的资金仅有9%来自政府的补助,40%依靠药品销售。药越贵,医生收入越高。这造成即使是最便宜的非专利药(即仿制药),在中国医院里的定价也比国际基准价格高。当政府出手压低药价时,医生也有新应对:为患者选择更贵的药或者不必要的药—比如据卫生部统计,中国人均抗生素的消费量是美国的10倍。显然,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自2009年起,本着降低用药成本的目标,中国政府要求医院从官方的招标中购药,这一政策削弱了专利药与低价仿制药的市场竞争,但加剧了仿制药之间的竞争,导致厂商竞相向医院送回扣。仿制药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患者无法从廉价药品中受益,甚至有部分仿制药生产企业因为利润过低而被迫停产。
《时代》2月17日
法国总统有着世界上最民主国家领导人们所梦寐以求的权力,然而奥朗德跟他的前任们一样,面临着一个赤裸裸的质疑:他能否改变法国?法国人一向热爱革命,讨厌改革。所以即使奥朗德身居爱丽舍宫时,巴黎到处充斥着反抗者对他的声讨,从他的经济改革延伸到他的私生活。而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法国的表现与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利害攸关。去年12月,外国人在法的投资骤降77%,失业人口达到330万。而当奥朗德推出改革计划,削减公共开支,创造宜商环境,高盛的资金便开始进入柏林,这代表了法国社会党出身的总统奥朗德标志型的转变。
《自然》2月6日
英国的移民政策越来越苛刻了。科学是全球性的事业,科学家本来就不应该有“移民”之说,这理论上只是一场跨国界的运动。但政客和许多英国人看不清这一点,只看到了移民造成的拥挤和压力,并以此为借口衍生出仇外和种族主义情绪。政府开始承诺将对移民采取“强硬”手腕,但这将使英国领先的科研蒙受灾难性的损失,特别是顶尖人才的流失。英政府为了挽留人才,推出了针对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择优破例”移民方案:每年通过约700名科学家和300名艺术家的移民申请。但这一举措仍处于政治辩论的风口浪尖,贯彻也不充分,2013年6月只有89人用到这一政策。
《东洋经济周刊》1月15日
从内阁府的调查结果看,最近10年日本人的爱国热情在不断上升,2013年1月的一次调查显示,58%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有很强的爱国心,这是自1977年以来相关调查得到的最高数字。 但如果和国际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比较的话,人们会发现日本人的爱国心不同于其他国家。比如国际调查中有一项内容是,“如果认为自己的国家在走一条不正确的道路,你觉得国民还应该支持自己的国家吗?”78.2%的委内瑞拉人、56.7%的韩国人表示依旧会支持自己的国家,但回答继续支持自己国家的日本人只有24.7%。从这个数据看,日本人的爱国心尚未到达“盲目爱国”的地步。
《天下》1月30日
中国近期公布了去年的贸易统计,除其成为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国外,数字背后反映两大结构性转变:东盟崛起、加工贸易式微。东盟对中国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去年双边贸易额增长11%,东盟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此外,中国的加工贸易正在加速式微。去年,中国的来料加工贸易额衰退2%。中国本土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也只成长1.5%,远低于整体贸易成长率。这反映出在中国经营环境转变下,外商和中国组装厂面临着困境,而以经营来料加工为主的台商,更是首当其冲。中国对外贸易除了量变以外,其质变也在快速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