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声远
约翰·迪林杰是美国大萧条时期(大萧条指20世纪3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一次经济危机)最臭名昭著的黑帮头目和银行劫匪,此人诡计多端,曾多次躲过警方追缉,还两次成功越狱。1934年7月22日,警方根据线报,在一家电影院里发现了正和女友在一起的迪林杰。在发现自己被跟踪后,迪林杰一边逃跑一边拔出手枪负隅顽抗,但最终还是被警察击毙。他被击中三枪,其中致命的一枪从脖子后面射入,从右眼下方穿出。他仰面朝天地倒在血泊中。
迪林杰死后,其尸体停放在太平间里。人们蜂拥而至,希望能看上一眼死者,目的仅仅是想知道这个全美国最大的恶棍究竟长什么样。在获准进入太平间的人中,有一位执业牙科医生和他的一名同事。与其他人不同,这两人去太平间的目的,是为死者制作死亡面具。这位牙科医生新发明了一种模具塑料,为了向联邦调查局兜售这项新发明,他使用这种材料制作了迪林杰的死亡面具,并在不久后将一个复制版本送到了当时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的手中。这副面具捕捉到了迪林杰面孔的几乎每个细节:子弹造成的创口、中弹倒地时造成的面部擦伤、因受热而出现的面部肿胀、脸上的血污,甚至包括接受秘密整容术后留下的痕迹。
制作死亡面具的习俗可追溯至古代,尤其是19世纪的一些西欧国家。当时这些国家的皇室贵族或社会名流会在生前请人制作面具,以作为自己死后的纪念物,这种面具也因此被称作死亡面具。死亡面具也曾被用于骨相学研究(骨相学家称,通过研究头骨的外形和大小,可以解释人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在今天,随着摄影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骨相学的日渐衰亡,死亡面具早已不被人们普遍关注。不过,死亡面具有时仍然被用于保存公众人物或未经鉴定尸体的面部特征。
下面,就让我们一瞥死亡面具的历史。
极其准确的死亡刻画
在古代欧洲,画家和雕塑家以死亡面具为参照物,为死去的权贵制作肖像和雕塑。这些死亡面具用石膏、蜡或金属制作于主人死后几小时内,是死者死状的极其准确甚至恐怖的刻画。如今我们造访欧洲的古老教堂和墓葬,就能见到从死亡面具复制的权贵人物的面孔塑像。欧洲已知最古老的死亡面具属于英王爱德华三世。他于1327年即位,直至1377年死亡,一直在位。
事实上,早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死亡面具,作为死者的肖像或雕像。只不过,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制作的面具仅能反映死者的大致模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死亡面具。
当古埃及人把一具尸体制成木乃伊时,死者的面部也会被裹缠。由于古埃及人认为死者的“灵魂”需要一张面具来识别自己的躯体,死者在“来世”也需要一张面孔,于是他们为权贵者制作镶嵌着金银珠宝的精致死亡面具。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死亡面具是古埃及最精致、最著名的死亡面具之一。至于那些不那么有权势的死者,他们的死亡面具则是用亚麻布、纸莎草以及金粉制作的。
古罗马贵族则青睐用蜡为其祖先制作面具或半身像(也叫胸像)。凯撒大帝死后,他的后人为他制作了一具完整的蜡像,连伤口都做得惟妙惟肖。东罗马帝国皇帝马克·安东尼将这具肖像公开展示,煽动暴民烧毁了参议院的建筑。
随着文艺复兴时代来临,欧洲的艺术家们开始完善现实主义肖像画,死亡面具已无存在的必要。但是,人们仍在制作死亡面具。这是为什么?
画室里的死亡面具
到19世纪,死亡面具不再只是艺术家的工具。当时的一门伪科学——骨相学(或称颅相学)十分盛行,骨相学家热衷于收集死亡面具来研究皇室成员和社会名人的头骨形状。
与此同时,死亡面具也变成了对死者的纪念物。它被视为一个家族所拥有的对家族死者最后的留念像,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死者的精髓——面孔。人们以石膏死亡面具为蓝本,制作石像、铜像或蜡像,用以祭奠逝者。皇室和富人自豪地展示代表其家族新近死亡者的死亡面具,这些面具往往看上去真实得令人毛骨悚然。
正因此,今天的人们才得以见到贝多芬、肖邦、奥都本及其他许多历史名人的死亡面具。事实上,只要是历史上的名人或王室人物,都可能有死亡面具。即便是在摄影出现以后,死亡面具的制作也持续到了20世纪的后几十年。照片虽然能抓住死者的样子,但它是二维的,石膏或其他材质的死亡面具则能按照原本的大小和模样保留死者的神态。在光与影中,死亡面具或蜡像常常能让人欣慰地、感伤地或者恐怖地感觉到逝者其实就在自己身旁。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美国著名演员马克斯·莱因哈特的死亡面具都是现代著名的死亡面具。人们还为死于1962年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亚瑟·康普顿制作了铜质死亡面具。
制作死亡面具
制作死亡面具必须在人去世后尽快进行,也就是在死亡后几小时内,赶在尸体肿胀或自然因素扭曲死者的面部表情及面部特征之前进行。还有,刚刚去世者的石膏面膜传统上是由医生制作的,尽管制作死亡面具并非真正的医学做法。下面是死亡面具的制作步骤。
首先,医生在死者的脸上尤其是有毛的地方(包括眉毛)涂抹油脂(其作用是防止取石膏时将死者的毛发连带扯下,也方便从死者面部取下绷带)。接着,医生把蘸水的石膏绷带一层层地堆积在死者的脸上,其中第一层的作用是捕捉包括皱纹在内的面部细节,其他层的作用则是强化第一层的效果。在现代,石膏绷带仅需几分钟就能干燥,而在古代这一过程需要一天以上。然后,医生小心翼翼地从死者面部取下已经变硬的石膏模子。再后,医生将熔化的蜡或金属(如铜)倾注到模子里,最终形成三维的死亡面具。
蜡制死亡面具的色调等更逼真,但很容易被自然因素破坏。相比之下,如果细心保护,铜制死亡面具能保持原样长达几个世纪。
“塞纳河无名美女”
死亡面具在今天堪称正在死亡的艺术,但有这样一副死亡面具,它曾经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19世纪的巴黎,一张用石膏保存的无名妇女的面孔激起了公众的普遍兴趣。据说,这名来自乡下的年轻女子坠入情网,但恋人弃她而去,她能想到的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投入塞纳河中。她的尸体被打捞上来,但无人认领。一名殡葬师(也称入殓师)被其美貌和死亡时的平静所打动,为她制作了一副死亡面具。很快,这副面具出现了许多复制品,使得这张面孔不仅在法国变得几乎人尽皆知,而且还传遍了整个欧洲。人们纷纷猜测:她是谁?她的恋人是谁?他为什么会离开她?随后,这名女子有了“塞纳河无名美女”这个称号。
不过,这个故事破绽很多。既然说“塞纳河无名美女”是溺水身亡的,那么这具尸体(包括面孔)在被人发现时应该已经肿胀(在水中,尸体的腐烂过程会加速),更何况尸体被放在殡仪馆里一连数日等待辨认。可是,这副面具看上去平静祥和,甚至还带着些许蒙娜丽萨式的微笑,这怎么可能?还有,在当时,人们通常只为富人和名人制作死亡面具,那什么人会为一名连身份都不知的女子制作死亡面具呢?所以,有人猜测这副死亡面具并非取自死者,而是取自一名活着的美术模特。至于它如何传奇地变成了“塞纳河无名美女”死亡面具,就不得而知了。
时间很快到了1960年。这一年,奥地利医生萨法与挪威玩具制作人埃斯蒙德·雷达尔联系,向后者请教采用何种方式来向医学界推介他新研发的一种心肺复苏方法。雷达尔提出,心肺复苏需要挤压患者胸部并进行嘴对嘴的人工呼吸,练习新式心肺复苏术的最佳办法是使用假人,而这个假人的脸不能让人害怕,最好是女性的脸。有一天,雷达尔在一名亲戚的家里看到了“塞纳河无名美女”死亡面具,他立即意识到这正是他的假人所需。
就这样,在进行了一些改动(例如张开的嘴和鼻孔部位)后,萨法和雷达尔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心肺复苏术假人——“蕾苏丝·安妮”。如果你曾经学习过心肺复苏术,说不定你在“蕾苏丝·安妮”(也即“塞纳河无名美女”)身上进行过练习。
如今,死亡面具不再是东西方社会的普遍文化习俗,但它们依然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兴趣。尽管人们今天更注重于通过摄影、视频来记录亲人在世期间和离去时的场面,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件物品能像死亡面具那样给人留下如此难以忘怀的感觉。
死亡过程是怎样的?
死亡表情的提取是制作死亡面具的最重要步骤,必须在死亡发生后立即进行。死亡面具与死亡分不开。那么,死亡过程是怎样的呢?
无论是面对亲人还是自己的死亡,都是很难的事。人在死亡过程中的感觉究竟是怎样的?科学家对此依然了解不多。但已经知道的一点是,在自然死亡发生之前几小时甚至几天,死亡过程就已经开始了。了解这一点,对于面对亲人的最后时刻或许有帮助。
在死亡过程中,人体系统关闭。濒死的人会越来越缺乏能量,因此开始睡得越来越多。身体依然保存着一点点能量,所以需要更少的营养和食物。在去世前几天(有时甚至是几周),人的吃喝就开始明显减少。他们可能对吃喝完全失去兴趣,这时你不应该强求他们吃喝。事实上,强求濒死者吃喝有可能导致他们窒息,因为到了濒死阶段人会变得难以吞咽东西,口腔会很干。
随着濒死者的食物摄入减少,他们排尿更不频繁,胃肠蠕动也更少,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濒死者还可能变得迷糊、躁动,这可能是因为大脑接收到的氧更少的缘故。看到亲人在最后日子里的如此状态,你可能会伤心欲绝,但这就是事实,你应该学会面对和理解。
濒死者的皮肤会显现出因为循环变慢和氧更少所产生的效应。首先是四肢,接着整个身体都可能变冷、变黄、变蓝或变成浅灰色。一些濒死者的皮肤上会出现红-蓝色斑块。随着死亡临近,人的呼吸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会变得不规则且有噪声,有时候看上去濒死者根本就不能呼吸。当肺中有液体时,液体会导致一种被叫作“死前喉鸣”或“死亡哮音”的声音。或许可以通过抬高濒死者的头部来减轻鸣声和堵塞。如果濒死者正经历痛苦,医生会用药物或其他方法给予帮助。
面对亲朋死亡前的最后时刻,请你一定要记住每个人的死亡经历都不一样。有些人死前需要向亲人告别,或者听到他人的声音,有些人则不会。一些人希望自己临终时刻能和亲朋好友待在一起,另一些人则至死保持安静,在所有人都离开房间后安然离世。医生会建议亲人从临终者身上发现提示,避免把亲人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强加给临终者。医生还会建议临终者的亲人持续轻柔地对临终者说话,因为听力可能是最后消失的能力之一。
当临终者的心跳、呼吸和循环停止后,临床死亡就发生了。4~6分钟后,生理死亡(也称脑死亡)也发生了。此时脑细胞因为缺氧而开始死亡,心肺复苏已不可能。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的死亡面具是英国历史上是最著名的死亡面具之一。克伦威尔是一名军事和政治领导者,于1628年当选英国议员,后来参加英国内战(1642~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并在击败保皇党军队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649年,经克伦威尔等人签字同意,英王查尔斯一世被处死。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以武力解散议会,并以护国公名义执掌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
1658年,克伦威尔突发疟疾,接着并发尿道炎或肾炎。由于误诊,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同年9月3日,克伦威尔去世,享年59岁,死因很可能是尿路感染引发的败血症。据说,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在1658年8月的死亡加速了他的死亡进程。人们为克伦威尔制作了死亡面具,他的遗体被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这里也是他的女儿伊丽莎白的下葬地。
克伦威尔死后,其子理查德接任护国公,但因缺乏权力根基,于1659年5月被迫下台。1660年,流亡的查尔斯二世被邀回国,登上王位。1661年1月30日,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并实施“绞刑”(像这样死后处死的例子在英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头颅被割下置于教堂外的柱子上示众,直到1685年。
许多人都质疑那具被砍头的尸体是否属于克伦威尔本人,因为从1658年9月被埋葬到1661年1月被掘出期间,为了防止保皇党人的报复,克伦威尔的遗体被多次移葬。这种争议一直持续至今。
19世纪,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克伦威尔最初埋葬地被用一块石碑标注出来,上面写着:“奥利弗·克伦威尔埋葬地”。至于他的死亡面具,至今仍保存在著名的华威城堡。
弗雷德里奇·弗朗索瓦·肖邦
弗雷德里奇·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是一位波兰作曲家。生于华沙的肖邦是一名少年神童。他于21岁来到巴黎并定居在那里,以作曲和当钢琴教师为生。在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肖邦都被疾病缠身。
1849年10月,肖邦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因为担忧自己会被活埋,肖邦请求他人在他死后剖开肚腹。他还请求把他的心脏送回华沙。10月17日午夜过后,医生问肖邦是否很难受,他回答说:“不再难受。”次日凌晨两点过后几分钟,肖邦去世。稍后,人们为他制作了死亡面具,还为他的左手做了铸模。
肖邦的葬礼于10月30日在巴黎一间教堂隆重举行。许多人从伦敦、柏林和维也纳远道而来,只为参加葬礼。但由于人数太多,只有那些持票者才能进入葬礼现场。葬礼举行后,肖邦的心脏被取出,泡在一只瓮里,随后被送回了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