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
摘 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 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
关键词:教师;学生;语言;多媒体
目前音乐课的形式不容乐观。音乐课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无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公开的教学研讨课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已经逐渐趋向音乐活动的参与。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手段更加开放。但我们不难体会到,形式化的音乐课越来越多,而同学们在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却明显薄弱。作为教师本身应仔细反省,到底哪里需要改进。音乐是一种文化,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特点,尤其是精心设计好 “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精辟而精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所创设的情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因此,课堂语言的组织有序就显得破有重要,试想,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能创设出什么样的情景来呢?更不用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想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可谓水道渠成。音乐课的语言应该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用准确并有分寸的文学语言,创设和音乐作品的内涵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感的活动。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全面投入到画面的意境中去。这时,教师就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
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音乐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学生学习积极比以前主动了,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总之,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改变大大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必将结出累累硕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