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锋:硅谷不一样的“玩”法

2014-09-10 06:34
中国商论 2014年22期
关键词:硅谷高新区

硅谷的精神总结为几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挑战权威”。我们可以想象像斯蒂夫乔布斯和其他的创业大佬,他们从小就是挑战权威。再一个就是“不同凡响”,这句话英文原文是语法不同的两个词,是乔布斯力排众议发明的一个词贴到高速公路上。第三句话是“改变世界”。

您可能会认为硅谷是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行政区,或者是一个科技园,

我要告诉你的这些都不是。

我对硅谷的总结有三句话,第一句是“结构松散”,第二句是“无为而治”,第三句就是英文“持续发展”。

因为硅谷不是计划的产物,也不是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更没有治理机构。

这就给硅谷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带来巨大的困惑,基本上找不到资源,因为硅谷没有管理机构,没有统计机构,什么都没有,简言之就是没有人管。

它发展得很好,我们怎么科学地来定义硅谷呢?

硅谷与中国高新区要素方面不一样的玩法是,硅谷是两个东西高度聚集,一个是人才,一个是产业。再一个是区域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区域经济,但是它不是跟县、市、省、州有关。再一个要素的集中:“一个产”,“一个城”两者合一,所以定义里一个产业族群高度聚集,一个劳动者居住高度聚集,而且追求高品质的高端生活,它没有任何归属,没有管理机构。

中国的产业园区的管理人员耳熟能详且亲历亲为多年的就是“规划产物、七通一平、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属地经济”,这是我们中国的玩法。

就要素而言,硅谷的驱动力来自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结合市场需求。在价值链方面不做制造,只做高端的研发,尤其是高端的服务。

硅谷的另一个要素就是“人才加创业资金”。

资金来自三个方面:天使、风投,风投。这些投资是像阳光雨露一样,并没有对硅谷有特定的优惠,而是各方面的商务、法律、移民、破产政策等客观支持硅谷的发展,尤其是以军工为主的基础研发方面的投入助长了硅谷的发展。

中国在创新服务业特别强调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比较器重于高端技术人才,千人计划。

而硅谷则比较器重服务业,服务业在硅谷人才比重占一大块。

中国的高教制度很难跟中国无缝对接,尤其高校和重点大学是归中央管,一个区、县、市、省无法来管。

世界一流大学对硅谷的发展甚至产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硅谷的人才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呢?

在中国,高新区的各种形态像自贸区、高新区、经开区、保税区等一大堆。

我们不妨来看看世界上公认的一流园区的五大特征硅谷是不是具备,还有中国的高新区,或者什么区符不符合这五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不断有新产业和新业态产生,第二个特征是有较强的内省增长机制,第三个特征是高端要素专业要素大量集聚,第四个特征是要开创领先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模式。好多公司没有产品,雅虎、易倍都是发明生活模式,不是产品。还有特色产业高度聚集,每个餐馆都有自己的招牌菜,这样才能达到内生和均衡。

硅谷的区域由两个经济特征来决定,一个特色科技产业聚集之地,第二个是高科技管理者和劳动者的高度聚居之地。美国的9个县在硅谷园区,有101个市和镇。

硅谷官方认定的是39家市和县。2012年是40,有一个不合格被淘汰了。我敢打赌明年会是40个,把旧金山拉进来,旧金山有生物医药和社交。我们看目前最精确的硅谷地图会发现,在旧金山区的两个圈下有一个马蹄型的圈,上面旧金山用一个小圈,这两个是地地道道硅谷定义所确定的地理方位。往北走一步都不是,往南走一步也不是。

高端特色产业的聚集,第二个劳动者,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产业族群和市政特色的这种均衡分工。

39个城市,有些城市就是产业,有些城市根本没有任何商业。最近,我们获知硅谷12个市长代表团刚刚访问过中国,也来北京了。这12个城市有7个跟产业有关,但是有的城市就是住百万、千万级的豪宅的大公司CEO。第二个是商业与民居混合的。

在硅谷核心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地图。

斯坦福就像革命火种一样,有几样要素,第一大学生的创意和创新的想法,天使和风投在这里。

在硅谷创业的创业者的第一个办公室通常就在它周围。

圣何赛是一些大公司的所在地,旧金山首先定义硅谷,硅谷再定义产业具体城市。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数字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第一个数字是400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很大,但是由于对自然环境缺乏保护,实际上荒地占绝大部分比例。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数字就是人口,我们知道美国人口是3亿多一点,将292万的老人、儿童都算上,硅谷总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不到1%,可是硅谷的GDP占到美国的3%。就这种比例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我曾发过一个微博“风投大佬德瑞怕先生在今年11月前发起80万人签字,硅谷独立后把加州一分为六,其中有一个州投票成功就叫硅谷州。

硅谷州如果成功的话,会变成一个行政单位这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假设硅谷州成立了,在世界排名多大呢?大概排在第20到21位。

第三个要素,硅谷是弹丸之地,不到1%的全美人口,每年接受全美风投量的大约37%左右。

我们根据年统计,美国的风投给出的建议是“要关注风投进入园区的总量”。

硅谷每年正常全年投资是300亿美元左右,硅谷从来不会少于100亿美元。

换句话说,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家要把这个热钱都投到1%的人口的地方?

当然很简单,钱到它那里会生出更多的钱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硅谷的几个亮点。

十年一波创新浪潮。

1920年代硅谷的工业主体是军工。主要是为美国的海军、空军制造电器,然后十年一个平台发展到今天。

我们要看到自己在高新区的发展轨迹上,在技术方面有没有十年一个创新平台这种模式?

第二是十年一个新产业。

硅谷顶尖的15大公司都很年轻,其中的12个大公司的历史不超过15年。

这给我们的启发和冲击都特别大。这12个大公司产生600亿美元的营收,它们雇佣了硅谷3/4的人。

大家要知道,这些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经过15年成长起来的。像Google的历史还不到10年,而Facebook的历史也就6年左右,这给我们这些观察者的冲击是很大的。

硅谷的第三个亮点就是目前四大新兴产业平台。

一个是移动网,美国硅谷移动定义是三个,我们天天使用的智能手机,还有一个是平板,还有我们的所有车载和家居的包括智能冰箱,智能微波炉都算一部分。第二个社交,第三个云计算,第四个大数据。

第四个亮点是三种人合力打造硅谷。

硅谷是由以下三种人组成的:第一梦想家,第二领导人(这是取代政府,或者是高新区管理者、建设者和经营者取代了,在美国企业家、创投家、创业导师和社会领袖才是真正的领袖),再一个是干活的男女白领。

一个园区必须有这三种人才能打造高科技的奇迹。

我们知道,硅谷的财富早就超过了好莱坞、超过了华尔街的总和。

它采用的两个办法,一个是有机增长,主要靠两个英文词,一个M&A一个是IPO。

硅谷所有成功公司的历史就是并购史。

Google不久前又并购了一个公司。硅谷的企业一周要并购好几家公司来帮助自己成长。硅谷在纳斯达克210家公司,这占纳斯达克整个体量的30%,

在2013年的前三季度,这1%的人口并购案占全美的10%。

在硅谷,财富是靠金融平台来创造的。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富可敌国“。

硅谷的传奇也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硅谷,十几个青年人办一个公司。他们没有现金流,却动辄以1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公司出售给大公司。

为什么硅谷的大公司会拿出10亿美元、20亿美元、40亿美元去买那些公司?里面的价值是怎么计算的?到底买了些什么?

这其实是挺深奥的,简言之就是硅谷的生态必然的结果。

在硅谷,不需要你形成正现金流,比如说我们讲Instagram这个公司,是由几个非常年轻的人组成。它被Google以10亿美元买走,Google买下了什么?Google买的是它的客户基础、买的是创业团队、买的所有资产、买了市场领先、买了份额,最重要最重要买了时间。

Google当然可以拿出10亿美元自己干,但是,这需要两年才能取得客户基础与市场份额。

现在,在硅谷创业的年轻人追求的是2年之内10个亿卖掉,这已是硅谷的普遍现象。

大家关注硅谷所有的奇迹背后机制是什么?

我多年来观察硅谷总结了这么两句话,第一是三大体系,第二是十大要素。

三大体系是“创新、创业、创富”。

硅谷创新的体制是从国家的层面到地方政府,到高等院校,到大企业一条龙下来有6个梯队。

在中国的体制下则很难做到。比如第一个梯队就是加州大学这个体系,斯坦福不用讲了,州立大学,社区大学,联邦体系国家实验室都在那。

中国的中科院一流的院所是200多家,它是不是跟当地的高新区紧密结合、资源共享,是否对接不好说,有体制问题。

硅谷创新的动力主要是来自高校、来自联邦机构、来自合作机构,还有就是企业的研发中心。

硅谷有独立试验基地,而中国则没有。比如斯坦福研究所根本和斯坦福没关,只是用了这个名字。从1940年代开始,我们今天用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它那出来的,比如施乐复印机,它的研发中心为每个人配备使用的图形界面、鼠标还有个人电脑,它做了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个孵化器和加速中心,这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我们从6个梯队看到了硅谷有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

硅谷领先的大企业如英特尔、思科,它们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每年在19%-20%,总产值的19%以上。

你必须知道的是——硅谷最强调的就是人。

我们来看看硅谷的教育,世界10大顶尖大学2个在硅谷,一个斯坦福,一个伯克利,还有2个在南加州,一个加州立功,一个CLA。

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一个300万人口不到的一个小地区。

大家知道全世界只有6个国家以举国之力才打造出4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的3300名院士,其中365位住在硅谷。这与人口的比例不相吻合,但硅谷的高科技创新精英当中主要是这些人群。

外国人说“中国可以造iPhone,但是出不了乔布斯。”我们希望中国有一天有中国版本的乔布斯,可是这些创业英雄,还有他们的后进者,无数名立志改变世界,创造奇迹,胸怀梦想的人都跑到硅谷。从全世界各地来到硅谷创业,硅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硅谷的290万人口中真正搞科技的只有43万人,分布在11个行业。大家不要以为是遍地英豪,并不是。

这43万人所产生的能量,他们的发明创造和产生的创新产品、创新的思路绝对是改变世界、震撼世界的。

硅谷的有效劳动者,不管是高科技人员还是社会基础的厨师、看门人、清洁工在内的人员是140万左右,其中11%的人是从事创新服务业的。我不相信我们中国任何一个高新区能达到这个比例。我们说白一点,没有这140万人所提供的服务,就没有那43万人能进行的事业。

一个大公司后面都是由多个服务领域的公司的服务人员在提供支持。

在技术和研发上,你不妨想象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硅谷凭着一个idea要找谁?说我要成立公司,第一他会去找法律服务,第二是去找会计师,第三则是去找人力资源,第四则是他的想法怎么变成产品需要去找技术研发,当然他也可以找设计业,最后出了产品需要营销、公关来做,所以他的创业变的很容易,到处有人向他提供服务。这与我们要成立一间公司要盖54个章一样,硅谷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硅谷拥有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

就创新体制而言,比如在高新区里每年新增的科技产业,数量不管大小、不管死的活的要算下来。才能表明这个“区”适合创业。

从数量来说,硅谷是很惊人的。一年不少于一万家企业那里创业,即使死掉上万家,也总有几家活下来的,我目前所掌握的数字是大约是3000家左右。

再有就是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是创业体系观察的指标。

第三个是我们高新区很为难的事,硅谷,讲白了就是高科技奇迹是用钱堆出来的。

硅谷的投融资体系主要是风投、天使、私募基金和企业战略投资这四块。

我们知道斯坦福后山有一个路叫沙丘路,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华尔街。美国代表性的风投有一半在那安营扎寨。硅谷银行不是全美最大的但却已是最有名的,也在那里提供投融服务。

这种体系都是我们国内各个高新区现在很难做到的。

在今年二季度,在硅谷地图最左边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叫By Reglon占硅谷人口292万人中的50%,这表明硅谷投融资热点行业以软件业为主。

斯坦福研究所的教授出了一本书叫《硅谷优势》,在这本书里有19个专家一致同意,由10条要素形成了硅谷。反过来说,硅谷因为它的特征就是这10条。

有学者武断地说少一条也成为不了硅谷。

我们为什么复制不了硅谷?就是这十条凑不齐。

现在大家关心的是硅谷最近两、三年出现了什么创业新的趋势?

在硅谷,创业的形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创业的成本到了历史的最低,风投早期进入创造历史新高,孵化器和创业中心进入发展的2.0版本,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还有软件成为服务,硬件日益复苏。

结构性变化主要是说由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我们早期一个创业团队的创业成本空前低,他不需要买昂贵的硬件设备,他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创业。

第二就是软件的发展把一些很难创业的任务瞬间就化解,包括计算、设计、算法等。还有我们看到虚拟经济的出现,比如电子书,或者金融产品,不需要有很大的硬件因素,这降低了我们创业的成本。

还有新技术使得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缩小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卖东西方便了,因为有像淘宝之类的销售平台,且沟通成本也大为降低。

最重要的是硅谷的创业者身份发生了变化。

在硅谷的过去创业者多数为学生和失业者,但是,创业前一波成功者继续创业的成功率更高,他们的资金更雄厚,这个现象在中国的中关村也出现了。

我们可以看到雷军的小米系列,金山系列,这些系列创业家正在取代那些初出茅庐的创业者。硅谷他们也有“帮派”,第一个是支付宝,第二个是Google,这些大公司里,Google年薪几十万美元的年轻的中国人要到中关村来创业。这种成熟的人跑到硅谷来创业,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从去年和前年的风投对比来看,风投早期进入是风险很大的事,但是去年由于结构性的变化,使得风投不顾一切的将钱投进去以创造更高的回报,这也是一个显著的变化。硅谷的高新区正在做孵化器,这里简单说一下2.0版本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个是孵化器投资种子企业都捆绑在一起。第二个是孵化器正向创业投资人角色在转变,孵化器拥有者本身转化为企业的投资人。第三个Go-working,这是年轻人很热衷的——一个月250美元可以租一张办公桌,左邻右舍是谁你不一定认识。用250美元获得的办公空间,在周围物色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互相启发创业智慧。

美国流行的观点说idea技术、项目、商业计划都可以复制,唯有团队不可复制。

有很多创业团队原创的点子被孵化器领导否决掉,人不错,干的活可能没前途,但是,他们看重的是人。在我看来永远排第一的YC孵化器,它已培养了400个企业,每一个都是上千万的估值。

与大家心目中的创业高地、创新高地不一样,我主要关注第一个是北京中关村,我当然是为它服务的,不是故意说它好,我们从几个国际公认的指标来看,我们看到中关村是最接近硅谷的,主要是风投与全国专利的份额,还有GDP的人均增长。

大家关注硅谷硬件的复苏主要有两点,3D打印加上可穿戴,中国在过去6个月到12个月里有这样三种人前往硅谷考察。一种是各省市政府机构,第二个是来自各省市的企业,来自各高新区的,第三是个人,我简称为土豪。这三种人我都有接触,不管怎么样他们最后都会找到我,他们用四个字描写这个盛——蜂拥而来。

我每天接待他们,他们到底来干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理由要到硅谷去来设点、买楼?

我觉得就这三条,第一个招商引资、招才引资。

就“千人计划”而言,我个人觉得遇到了瓶颈。

理由很简单,人才的培养是有周期的,各地都要引进人才。第一资源日渐枯竭,第二资源的新一代人才培养需要周期,第三是各地竞争激烈,你未必能抢到。在硅谷,我们科学地统计过,名校的华人、中国留学人员留在硅谷为大公司做事的人数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多,也就是不到5万人。

中国30个省市加上高新区争夺这些人才和项目是很难的。所以中国各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硅谷资源和国内的对接,用飘洋过海、购楼兴业、阵地前移来达成。

大家为什么要去?

我想他们期望的就是发现和引进人才,将投资功能前移,直接投到硅谷去。区内公关企业也前移过去的话,就没有招商引资的问题。再一个是并购的需要,还有帮助区内企业走向世界,还有跟美国种子企业进行对接。

我们并不能批评中国高新区做得不好,我们仔细做一个对照。对中国的高新区的管理者、建设者和经营者,我想对你们说的是,除了该做的事,你日夜要关注硅谷十条要素,你看看你的园区在这十个方面做的怎么样?有朝一日你有可能成为中国领先的高新区。

猜你喜欢
硅谷高新区
自贡市自流井区(高新区)严厉查处欠薪违法行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智商着急勿赴硅谷饭局
硅谷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抢“红包”
从银川跳到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