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

2014-09-10 12:18吴成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创造性想象力

吴成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程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又指出:阅读的要求之一是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的要求之一是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尤其强调: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又特别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多次凸显初中语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在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有重要作用。阅读文学作品,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对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只有通过朗读与想象才能理解与感悟。同时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想象也极为重要,因为在信念、理想的形成上,想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这样说,有想象参与的思维活动,才是真正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核心。人因为具有思维能力,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改造世界;人因为具有思维能力,才能在社会中把握正确方向;人因为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人类特有的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应同步进行。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要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多问为什么、敢于大胆质疑。这三者是学习中思维活动的基本要求。学问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巴尔扎克也说过类似的话:“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在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一方面要敢问,一方面又要大胆质疑。如果没有质疑精神,学习就不能提高,科学就不能进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人类就不可能进步。“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这里着重谈谈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学习中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思维的发展。知识之间存在着“渗透”和“迁移”,每种旧知识都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每种新知识又是在旧知识基础上获得发展。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因此,也称“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语文课堂中的词语联想、作文题联想、修改文章、设计标题、语意发挥、寓言解释等,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创造是智慧之最。创造性是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也是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是高度发展的智力。创造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乃至有独到见解;二是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具备好奇、探究、质疑和标新立异的精神与品质。

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如何认真学习前人的知识,又不受其束缚,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成理,就必须培养标新立异的精神。有些聪明的学生,能在旧框框内解决各种困难问题,但是他始终不能突破旧框框而有所创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思维能力的提高,要靠长期艰苦锻炼,由量变到质变。如郑板桥所言:“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精神专一”“思之思之”,就平时艰苦思维活动的过程,是量的积累。“鬼神通之”,就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灵感的出现,是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九中)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创造性想象力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看见你的想象力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打开新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