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

2014-09-10 11:39李霞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屠户学定三味书屋

李霞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围绕教师怎样教而展开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能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语文教师如何立足教材实际,“以学定教”,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重视预习,让动态生成有张力

初中语文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然而,初中语文教学还要着眼于如何与高中语文接轨。因此,学习方法的掌握与改进,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重要。课前预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前自主预习新知识,初步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学生快速切入新课的关键,是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研读分析教材,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动态生成。

如在学习苏教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为新课探究作铺垫,如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章线索,这些问题在新课学习前,教师要将预习的关键点通过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关键点来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自主汇报预习的结果。如有的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如下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篇文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作者从哪个方面描写了盛开的紫藤萝树?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接着,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在互助小组内进行讨论,力争解决问题。

当学生懂得结合课文提出问题时,说明他们已经获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把握课堂随机的动态生成,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二、尊重独特理解,让个性张扬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定教,就要求立足课标,立足学生实际。升入初中后,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水平对语文进行理解,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解读文本,习得语言能力。以学定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让阅读教学课堂变成学生真心喜爱的品读课堂、抒情课堂、感悟课堂。

如学习苏教版《范进中举》一课,本文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夸张、对比、写实将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基于这样的文本,如何“以学定教”?这是一篇颇具喜极而疯的戏剧性作品,学生在品读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如何正确面对学生的不同感受呢?是一棒子否决学生的想法,还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达成共识。“以学定教”,就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本文可以从范进中举前、中举后的鲜明对比中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要深刻体会本文的讽刺艺术,一定要直面人物的语言与动作描写,然而在体会语言时,学生的感受明显存在分歧。如“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的变化:由称范进为“现世宝”到“贤婿老爷”;由“尖嘴猴腮”到“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有些学生觉得很好笑,笑“胡屠户”太势利了,这样的理解还是相对片面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去感受,如对“胡屠户”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学生通过慢慢地品读可以逐渐感受到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学生对课文感悟到此,似乎“柳暗花明”了,但这时有个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胡屠户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呢?”这是教师在课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但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教师就要合理利用它。笔者再次将课堂的学习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深入文本,深入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儒林外史》去探索答案。

可以说,“以学定教”让学生多元的思维和独特理解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顺学而导,让课堂拓展有引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习惯了以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他们往往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太全面时,努力地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精心预设的教学思路中,造成了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走入“正轨”的假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限制学生思路的拓展和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感悟,哪怕学生的思维离开了文本的思想,但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顺学而导,学生的思维能够在不断地感悟中得到纠正。“以学定教”,要淡化教师过多的“导”与“教”,强化学生的自主感悟。教师的导向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如学习苏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当学生通过对文本学习理解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后,在研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一些细节描写,如对匾和鹿行礼、问先生问题、读书的内容大多不懂等。童年鲁迅对先生渊博的知识还是比较信服的,虽然学生都很调皮,但先生也是很少体罚他们,这其中的情感学生都能感受到。但作者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放在一起,用意何在?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感受思考体会。在展示交流时,课堂上出现了三种观点:有的学生认为百草园带给了作者无穷的快乐,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意在表现封建制度下脱离儿童生活的私塾的腐朽;有的学生认为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充满童真生活的向往;有的学生认为将百草园的自在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进行对比,表达了儿童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面对课堂上学生不一样的理解,教师是以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的思维还是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呢?不言而喻,教师再次让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寻找到完美的解释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鲁迅的相关作品及资料,从而让学生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以学定教”,需要教师巧妙抓住“教”与“学”的契合点,才能让“顺学”与“导学”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总之,要构建“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积极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巧妙把握课堂教学随机出现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屠户学定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以学定教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昙花破案
张屠户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以学定教,让练习课充满活力——以“分数乘除法练习”教学为例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以学定教”模式下有效编制“导学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