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必然的直接关系是编导和演员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正是这两者共同产生作用之下,才使得舞蹈作品更加的完美。当然作品的成败自然也取决于他们的关系,编导意图的传递与演员的接受之间相互沟通,不仅能使舞蹈作品的内涵在舞台上得以诠释,同时也能使演员表现出高于生活的美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舞蹈作品;编导;演员;互动
1 舞蹈创作中编导的职能
(1)具有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舞蹈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的,编导的视角应该更为广泛深入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用自己敏锐的触角去把握生活和感受社会,通过视觉感受将五彩缤纷的生活片段融入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这便是编导自身的积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对生活的积累并不是不加选择的复制,而是瞬间抓住其中带有生活本质特征的形象加以印刻,这种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是可以激发编导创作的灵感,从而才能给演员去复述,营造他们想象的空间。
(2)对生活的舞台再现能力。作为一名舞蹈编导,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映现实生活,捕捉生活形象,发现其中的亮点,将头脑中对于生活的显现,接受情感转化成适合于舞蹈构思的“动作素材”,将他们重塑之后搬上舞台,是每个舞蹈编导最需要学习和把握的事情。舞蹈编导在反映现实生活、概括生活、捕捉舞蹈形象的同时富于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抓住其形象的特点,将“胸中之竹”转化成为“手中之竹”。这也是作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3)集编导、教育、演员于一身的能力。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好的编导的引导,如果编导不能够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演员那么再好的演员再好的作品也就如同废纸一张。作为编导必须要有清晰的逻辑和独立的思维,具有统筹全局的能,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有可能像教师一样去表达,像演员一样的去示范。对动作的拿捏必须像演员一样一定是精准清晰的,如果编导含糊的示范,那么演员不能理解你所再现的内容让他处于混沌的状态,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理所当然失去本色。
2 舞蹈演员在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1)舞蹈内容的表现者。当舞蹈动作按照一定的观念或情感意向进行目的性的排列与组合,并被安置在某种感情环境中时,这种舞蹈动作便转换成舞蹈特定的语言。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的,呈现的是一个思想和对话的世界,舞蹈演员就是舞蹈内容的表现者。在舞蹈表达过程中,舞者既是形象的体验者,也是美的价值的彰显者、诠释者。舞者要善于在体悟对话之美的同时,又将其升华、转换为表现形象,通过自己灵动的肢体、情感的体会而流露出的情感与观者的心灵碰撞,使之具有更为典型的艺术魅力。
(2)编导传递感情的载体。舞蹈中塑造的形象是编导头脑中的意向表达,需要依靠演员的肢体来说话,而演员所负责的是赋予这个形象新的气息,展现的是自我情绪和形象的空间,透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情感,演员就是编导传递感情的载体,正是因为他们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观众。作品是编导意识的再现,而演员是作品赋予情感的表达,作品的形成需要靠演员去树立,那么舞蹈演员就是编导和观众之前的桥梁。
(3)灵感碰撞的启发者。编导在编排的过程中首先会对演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捕捉,对演员的独特性和优势的充分把握后才会进行编创,如果这些优势能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这个作品已经成功了一半,所谓的因才施编。可是当我们遇到实际操作出现偏差,我们的编排并不适合演员的运动方式时,编导所要做的是充分调动演员的思维,演员“意外的反应”,可能却产生了奇特的效果,这时演员也许才是我们思维突变的启发者,当灵感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效果是我们无法预想的,正是这样碰撞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将演员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得作品更加的完美。
3 舞蹈创作中编导与演员的关系
在一个作品中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是舞蹈创作中两个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整体但是又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存在的。一个作品的成功离不开编导和演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及和谐的交流。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夹藏着编导和演员的付出,只有编导和演员之间营造和谐的氛围,碰触的气场才会使得作品更加的强大而独立。
(1)引领者和彰显者。当我们站在作品的角度去看编导和演员时,编导就是完成整个作品的引领者,作为作品的灵魂必须有能力引导演员朝着具有创作的肢体前进,而不是一味模仿;而演员就是作品的彰显者,是赋予灵魂生命的血液,让我们的作品充满着生机和无限的想象。在排练的过程中,编导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和接纳演员的能力,帮助演员建立自信,想尽一切办法让演员相信自己的潜力和实力,重新认识自己,给出积极性的指导激发演员的学习动力。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交流互动,演员要给予积极的配合,主动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优势得以尽情施展。舞蹈演员作为形象美的创造者,又是舞蹈创作过程中赖以生存的特殊材料,是舞蹈作品传递情感的中心环节。编导除了对演员的平日训练,还应该对作品的背景加以灌输,让演员自己在头脑中建立“形象库”,只有不断地丰富演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形象。
(2)启发互动的关系。艺术创作最终是需要通过塑造形象感染和打动观众,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分工不同,但只有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舞台形象的塑造。编导在营造作品的背景之后,要充分的调动演员的情绪,让演员跟着你渲染好的气氛中去。此时演员应该注意编导所关注的点,很快地将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中。此时的互动,会让演员如同身临其境般找到与作品相符合的情感体验,当演员与编导所要的意向达到融合时,作品所呈现的才是最初的样貌。此外,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动作演员的不适应性是在所难免,我们可以根据启发演员充分的吸收反馈而得到更多的灵感,但是编导一定要注意保持独立的思维,认准创作最初的“感觉”,知道作品最该“坚持”的是什么,不能因为演员的想法而进行任意的改变,反而改变了初衷的好的创意。因此,互动和共同研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排练的过程中,编导不能只是单纯的示范的动作,而是应该更好地去启发演员的二度创作,可以通过演员已有的图示或者是更生动的叙述去启发演员,帮助和引导他找到适合他自身的优势。例如,演员有良好的旋转素质,编导就需要通过自身的示范,指导演员去摸索和发现,多角度多空间的去挖掘情感与舞蹈动作(旋转)的结合。而演员不能只会模仿编导教给的示范动作,而不积极进行二度创作,应该积极的给予编导反馈,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用心去感受和理解找到符合情境并有自身规律的条件反射。
有效的沟通,营造一个和谐的互动氛围,是编导和演员合作的关键。有效的互动可促使好的想法、意见得到交流和共享,从而使得双方足够的了解和支持。因此,良好的互动关系是一部作品通往成功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仁顺.舞蹈编导概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 何群.舞蹈动作与创作思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4] 卡琳娜·伐纳(法).舞蹈创作法[M].郑慧慧,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 江口隆哉(日).舞蹈创作法[M].金秋,译.北京:学院出版社,2005.
[6] 肖苏华.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曾翾,女,江西萍乡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学(编导)。指导老师:徐小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