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电影中的文化发展问题

2014-09-09 09:59张文豪
艺术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文化认同大众文化

张文豪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在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下,我国民族文化的影视题材和民族元素频繁出现在好莱坞等一系列国际的舞台上。我国民族题材的电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电影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例如,《花木兰》《可可西里》等。但是长期以来民族电影创作确实存在着问题乃至瘤疾导致,我国民族电影发展缓慢,困境突显,民族电影在文化想象与身份认同的矛盾处境,导致票房成绩不尽如人意。中国民族电影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从而如何更好地发展等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电影;艺术手法;文化认同;大众文化

近些年来我国在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下,相关我国民族文化的影视题材和民族元素频繁出现在好莱坞等一系列国际的舞台上。1998年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花木兰》,和2008年由梦工厂出品《功夫熊猫》系列,先后都掀起了一股 “中国风”的热潮,而在2012年梦工厂着力打造的《功夫熊猫2》试图利用中国文化元素席卷国内票房,故事情节的风格采用好莱坞传统的选材角度和叙事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角色形象、场景等元素进行增添。从而较好地稳固了西方欧美和中国文化的巧妙结合,在文化方面找到了融合的平衡度。与此同时,电影作为一种多种艺术形式共同综合的视听艺术,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更为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黄皮肤、柳叶眉、汉服和灯笼等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味十足的元素都成了好莱坞众多导演的新宠。再次,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磨合与碰撞同时为影片提供了新的闪光点,并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使得全球的观众都在这种新形式的电影中找到了自身的影子,产生了共鸣。与此同时在今年4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北京国际表现了特殊的艺术风格和独立的文化选择,契合了“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共识,业内称之为“新文化电影”。第二届北京民族电影展正是以“当代中国新文化电影”作为展映主题,在往届推荐的《圣地额济纳》《可可西里》《碧罗雪山》等影片的基础上,再推出《唐卡》《永生羊》《额尔古纳河右岸》等30部新拍摄的影片。

1 民族电影文化的现状分析

民族电影也被称为少数民族电影。电影研究者王志敏曾指出:“判断一部影片是否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保证依据,应当是主创人员,即导演与编剧必须具备少数民族身份。而且,这种身份不光是血统上的少数民族身份,而更是指少数民族文化的身份。”在本文中民族电影主要指称是“少数民族电影”大多数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尽管受到政治和政策的种种限制,但仍然是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黄金年代。但是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以来民族电影创作确实存在着问题乃至瘤疾导致,我国民族电影发展缓慢,困境突显,民族电影在文化想象与身份认同的矛盾处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 面临的几个问题

(1)艺术手法的固定化和单一化。随着科技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部分民族题材电影延续以往对于本地地方特色进行保留和传扬,使得某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地域特色,以电影这种试听语言为特殊的切入点,依靠色彩、声音对民族地区的特点和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描绘和加工,从而使得某些处于不为人所熟知的相对封闭的地区,渐渐地以一种试听艺术的形式进行展现和延伸,从而满足观众对于未知的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感。进而导致了采用一种非现代城市化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期待去审视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但是就目前的民族题材类影片而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显得微乎其微,取而代之的是以民族地区风景、民族服饰和民族饮食为重点的,角色形象呆板僵硬。例如,维吾尔族地区人民中少女的头纱、男性的四角帽和葡萄都是一贯的影视元素,在生活习俗方面也都出现能歌善舞等形式。“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现各自的民族风情之外,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先进∕外来文化与落后∕本土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与反抗,呈现出民族文化对先进∕外来文化的妥协、接受、向往与融合”。这种表现形式,无疑是把少数民族地区看作落后的、未开发的区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人们全面的了解我国多民族的文化风貌,而且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所以,民族电影不应只是一味地迎合当下观众的“口味”,将民族性的元素不假思索的一味地倾倒给观众,应当以民族性的本体、民族性的特质,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的文化样态,完成本民族的形象建构。

(2)文化认同的焦虑感。在民族题材电影中,除了艺术感的问题以外,就本体而言,存在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于自身生活所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逐渐下降,从而逐渐反映出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迷茫,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影片情节上采取农村的淳朴与城市的复杂之间的对比,过去生活的方式和思维和现在的方式的碰撞等等。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环境的嘈杂和污染都让我们产生了疲惫感和逃避感,而民族题材影片中不乏对于郊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产生了向往。例如,影片中的湛蓝色天空,遍地青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潺潺的溪流等等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除了城市里的喧嚣,少数民族人民单纯朴实的内心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表现在不少在城市中迷茫的都市人都在淳朴少数民族人民的一言一行找到了心灵的方向。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这种简单平静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但是,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样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期望。《美丽家园》中的哈萨克青年阿曼泰在走出草原经历了一番闯荡之后,发现故乡、草原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是那么重要。这种城乡对峙的情形,深刻反映出一种现代性的焦虑,也是一种认同的焦虑,源自对于某种先进文明、文化的羡慕、向往而引发的焦虑,一种危机感的集中表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观念、区域性发展无疑都受到了挑战。民族电影在文化想象的镜像传达中,也表现出这种焦虑感。因此,民族电影表现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塑造自己民族性格的过程,它是自我身份的认同,也是文化身份的塑造。

(3)大众文化的制约。在消费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电影遭遇的是电影市场的冷淡和残酷,或者是票房成绩不尽如人意。信息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以及观众多元化的审美取向等等,都使得民族电影不再像“十七年时期”、“一枝独秀”。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也对于民族题材电影也相应有了更高标准的审美期待。但是与此同时就民族电影而言由于题材的限制,启动的资金,演员、场景和叙事题材等具有较小的变更空间等原因都严重制约着民族电影的发展,并未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目前,民族电影投资少、回报率较低。因此,大多影片都需要获得政府资助。由于得不到大的投资,和那些大投资、大制作、明星阵容的“大片”相比,民族电影通常在制作等各方面都显得局促,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只能走向“文艺片”的范畴。例如,《可可西里》在国际上已屡获大奖,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故事片奖,但全国票房仅500多万。面对这种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同时,面对的却是市场的冷淡和叫好不叫座的现实。我国民族题材电影正日益走向孤立化、边缘化的趋势,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令人堪忧的发展形态。

3 解决的方法

从总体看来,我国民族电影具有文化多样性、文化安全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战略建设的角度看,我国民族电影除了有放松娱乐的功能以外,作为艺术作品更具有教育和审美的功能。因此,如何是民族题材的电影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获得新的进步,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了我国当下导演和影片制作者所背负的艰巨的时代使命。结合以上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力求民族电影创作保留自身文化立场和文化视角,发扬自身民族的精神的基础上,积极丰富民族电影的艺术创作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着力表现各民族人民的新面貌与新生活。与此同时,加大国家关于民族电影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从根本上,做好政策和资金的两大方面的基础准备,只有推动我国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才能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文化认同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平面设计中民族性艺术手法与表现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