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坪新语》作者张太复考论

2014-09-09 02:33··
明清小说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语嘉庆乾隆

··

《秋坪新语》作者张太复考论

·陈昌强·

《秋坪新语》是清代乾隆、嘉庆之际刊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学界对该书作者并其生平事迹向来知之甚少。本文根据考订,认定其作者为张太复。并根据现存方志、家谱、笔记、诗文集等相关资料,考证其名号,辨析其家族世系,详考其生平,特别是考证其生卒时间、仕宦履历、生平游历、朋从交游以及著述作品等方面内容,并对旧说进行辨证,从而完成了对张太复生平更详细、准确的考察。本文还涉及对张太复诗歌与文言小说创作成就的评价,认为他对自己的诗颇为自负,其诗亦颇得乾嘉诗坛重要作家称赏;而《秋坪新语》对《聊斋志异》既有承袭又有兴革,虽成就不逮后者,但亦以一具体例证反映了乾隆朝后期文言小说创作的多层面向的转变。

张太复 《秋坪新语》 生平 著述考 文言小说

《秋坪新语》是清代乾隆、嘉庆之际出现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与当时或稍后享誉文坛的《聊斋志异》、《子不语》及《阅微草堂笔记》相比,它在艺术性和影响力方面皆有所不如,但该书也有其独特的创作意旨及内容特色,使其能够自立于清代文言小说之林,部分方面甚至有突越前人之势。关于这部作品,学界的关注尚嫌不足,甚至一些基本的考订也差强人意。①笔者拟就文献浏览所及,对该书作者及其相应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考订,敝芹自献,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名号

《秋坪新语》诸刊本②,皆署作者为“天汉浮槎散人”③,此当是作者之号,考其真实姓名,则相关最早记录载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中两次提及《秋坪新语》,其中一则甚至道明:“南皮张浮槎,名景运,即著《秋坪新语》者也。”④纪昀在书中明言纪氏与南皮张氏累世联姻,并谈及二人之交游,故其记录当可征信。但若据此记载,径将《秋坪新语》作者定为张景运,则尚嫌不周备。

稽考群书,可知“景运”乃作者中年时所用名,后曾改动,例如《大清畿辅先哲传》即谓:“张太复原名景运,字静旃,号春岩,一号秋坪,南皮人。”⑤关于“静旃”之字,张太复专门有诗《余字静旃李子山书册误井字因用所书诗诗韵戏呈》,并称“勉旃在静安,寓意戒驰骛”⑥,备述取字之寓意。又,张太复改名,可能与其中年仕为浙江太平县知县,因故罢官之事有关,证据是《嘉庆太平县志》卷九“知县”条载:“张景运,沧州人。乾隆五十二年至,裁数月,以临境嫁祸去官,人颇冤之。”⑦仍用原名称之,未用改名,当系地方记录尚未及更动。

不过这已非张太复第一次改名,在取名“景运”之前,张太复尚有一名为“应运”。《民国南皮县志》卷十二全文载录张太复之父张惟寅的墓志铭,述其子嗣时谓:“子三:长启运,徐出,先君卒;次应运,次洪运,刘出。”⑧考《秋坪新语》卷四《月华》,称“予……今年逾四十,坎轲无成,伯兄归泉下者卅年”,可知张太复长兄卒时,张太复方十馀岁;又其著作中不止一次提及“肖夫弟”,是即其三弟,如《因树山房诗钞》卷上有《夏日同肖夫三弟南园作》五古长诗五首,《秋坪新语》卷八《卧榻自动》谓“丁未夏夜,肖夫弟独卧厅事……是冬十月,卒”,可知其兄、弟皆享年不永,而张太复在兄弟间排行第二。又据其父墓志铭可知其父卒于乾隆二十六年,而该铭撰于次年,可知张太复直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犹名“应运”。

以故可知,张太复初名应运,改名景运,复改名太复,字静旃,号春岩、秋坪、天汉浮槎散人。

二、世系

张太复之父张惟寅的墓志铭中,可基本考见南皮张氏张太复一支的世系:

君讳惟寅,字子畏,别号惺夫,直隶南皮人。远祖讳璿,明成化庚子举人,历仕两淮盐运副使。越三世讳谧,嘉靖丁未进士,历任陕西按察副使。……张之大于南皮,自二公始。君祖讳份,庠生;父讳荪,增广生,并以君贵,赠资政大夫、福建汀漳龙道。君为赠公次子。……元配赠夫人徐氏,东光人。……继配封夫人刘氏,沧州人。……子三:长启运,徐出,先君卒;次应运,次洪运,刘出。

但该文所载张氏世系多有阙如,则可据其他资料补充其未备。因南皮张氏为当地簪缨世家,故《民国南皮县志》中载录其家族人物小传特详,现将与张太复直系世系相关者抄录如下:卷八“封荫”条:“张继宗,嘉靖二十九年以子谧南京户部主事赠承德郎。”“张启运,乾隆间以胞弟景运顺天府训导赠文林郎。”同卷“仕绩”条:“张谧,字子静,号安轩,璿曾孙。”卷九“儒林”条:“张璿,字少奇。……子绣,玉山主薄;忠,砀山知县。”同卷“文苑”条:“张以兴,字伯起,又号四庵道人。……孙永誉,字印白。”同卷“孝友”条:“张份,字道思,昕子。”同卷“善行”条:“张昕,字暹之,号嵎采,永誉子。”又卷十二“金石”条下载李徽撰《诰赠中宪大夫道思张公墓志铭》谓:

公讳份,张氏,道思其字也。先世自漷县迁南皮之窑厂村,遂为南皮著族。十世祖孝友为明朝处士,数传至谧,中嘉靖丁未科进士,累官陕西按察使。高祖以兴、曾祖朝栋并廪膳生。祖永誉,明经,仕保宁府经历,生子三,曰晓、曰晍、曰昕。晓、晍皆殁于兵变;昕孑然自立,以高才生晚入太学,则公之父也。

又同条下载孙嘉塗《赠中宪大夫张公荪墓志铭》谓:

南皮季畹张君,讳荪。……君曾祖永誉,四川保宁府经历。祖昕,增广生。父份,庠生,赠中宪大夫,河南开封府知府,丈夫子六,君其季也。母黄氏,赠恭人。配潘氏、徐氏,赠安人,皆先君卒;继配徐氏,封安人。子四:长家庆,庠生;次即惟寅,乾隆丙辰进士,贵州道监察御史;次惟志、惟歌。女三,婿皆士族。

至此,张太复直系世系俱明白可知。然因其后裔仕宦不显,遂因资料缺载而系谱未明。纪昀称张太复“有一子,早亡,其妇缢以殉”⑨,又张太复《春柳遥次真定王敦庵(定柱)进士韵》第七首自注谓:“感亡儿裕慧也。儿病革时,咏新柳有‘汁弹好待染衣人’及‘莫使纷纷化絮飞’之句。”⑩可知其有一子名裕慧。其子卒时已婚,妇王氏,自缢尽节。《因树山房诗钞》卷下有《磨剑行》一首,其小引谓:“李婿有西洋鬼子剑……”可知其有一女,后适李某。洪亮吉《张烈妇诗》纪王氏殉节时景况谓:“捐躯却忆前三日,心事曾为小姑说。翁姑有叔儿有母,地下良人待余久。”则可知张太复尚另有一子。另外,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曾提及张太复后世,然已非直系:“张瓞民来,以洪北江题其叔祖春岩训导诗集七古手迹见示。”因此,基于上述材料,可绘制张太复之直系世系图如下:

尚可一提的是,清末名臣张之洞、张之万亦为南皮张氏后人,然与张太复一枝系属已远。

三、生平

有关张太复的生平,现有最详细的资料,莫过载于《大清畿辅先哲传》卷二十五的本传:

张太复,原名景运,字静旃,号春岩,一号秋坪,南皮人。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乾隆丙申,上东巡,献赋津门,诏在翰林院四库书誊录。四十二年,选拔贡生,授浙江太平知县,以洋案谪戍,破产得赎。改迁安县教谕。性好游,尝南浮江淮,西登太行,东走历下,再至钱塘、吴门。怀伟抱,负奇气,激昂振奋,一泄之于诗。大江南北诗人如阳湖洪亮吉、遂宁张问陶皆慕与交。年七十馀,驰骑射鹄如少年。书舍一区,琴书几榻,潇洒夷犷,舍外茂树连云,皆数百年物,所谓“因树山房”者也。其诗跌宕淋漓,神味渊永,独来独往,有不可一世之概。间作小画,秀逸超众,书法出入晋唐,论者有郑虔三绝之目。自作生传,营圹,题曰“诗人张太复之墓”。

张太复平生的仕宦、游历、交游、成就、性情皆能于此见其大概,不过,仍然有许多细节尚需发覆,试稍作梳理:

(一)生卒

张太复的生卒年,诸书所载未详。就笔者所知,唯一可推导出其生年的线索为:

张子畏侍御官选曹,时年三十六,与农部张民侯同事西园。民侯为侍御推干支云:“四十一岁,当生佳儿。”其时侍御夫人徐氏方久病不育,因笑诘之,以为其言之不足信也。后徐殁,越岁馀,继配夫人刘。至四十一岁,果生一儿,命名应运,改名景运,又改太复,即所称秋坪道人也。

其中明言张太复生于其父41岁时,考其父张惟寅墓志铭中谓“君生于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卒于乾隆二十六年十月二日戌时。徐夫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时,卒于乾隆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徐夫人卒年乾隆七年,张惟寅正值36岁,则本则资料纪时之准确当可据信,以是推之,张太复当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

至于张太复卒年,因资料缺载,已不可详考。《因素山房诗钞》刊刻于嘉庆十六年(1811),其时张太复尚在,因而前人多因此而判定其卒于嘉庆十六年以后。现据《大清畿辅先哲传》本传“年七十馀,驰骑射鹄如少年”,则至少其71岁时,尚在世,故可据其生年推断其卒年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以后。

(二)宦迹

南皮张氏为簪缨世家,张璿一系更是历代多有功名。张太复的仕宦亦看似明晰:历四库馆誊录,中拔萃科,授浙江太平(今浙江温岭市)知县,革职多年后改任直隶迁安县教谕。不过,这其间的诸多细节尚有待明确。

张太复于乾隆四十一年应东巡召试,作《黄金台赋》称旨,自此步入仕途。在此之前,曾屡应科举不中,试胪列于此:乾隆三十一年,入都应试(《逆旅伟人》,《秋坪新语》卷三);乾隆三十五年,复至京应乡举(《气异》,《秋坪新语》卷四);乾隆三十八年,应东巡召试(《乩诗》,《秋坪新语》卷四)。

乾隆四十二年,张太复应拔萃科,其细节亦载于《秋坪新语》卷一《关帝签》:“予丁酉应拔萃科,祈签于京师正阳门关帝庙。得签云:‘知君袖里有骊珠,生不逢辰亦强图。堪叹头颅已如许,而今方得贵人扶。’签语分明,当时亦谓大概得捷。其时正月也,约试期二月可毕。其月太后升遐,中外服孝,停试。至三月乃得试,三月建辰,所谓‘不逢辰强图’也。”

张太复履任浙江太平知县,当在乾隆五十二年。《嘉庆太平县志》卷九“知县”条:“张景运,沧州人。乾隆五十二年至,裁数月,以临境嫁祸去官,人颇冤之。”可知其履任并罢官皆在乾隆五十二年数月中,该卷述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知县,尚有数则可为佐证:“萧应运,湖北进士,乾隆五十一年至。”“李宝型,江西举人,乾隆五十二年署。”“吕尔禧,号涤圃,武进举人乾隆五十二年署。熟于案牍事,鲜稽滞。”“杨抡,字运叔,金匮进士。乾隆五十三年至。忠厚无才略。”“张太复”条在李宝型、吕尔禧之间,则张太复之任,当继李宝型之署任,罢官后,复有吕尔禧继其署任。又《秋坪新语》卷八《卧榻自动》:“丁未……是冬十月,……予时宰浙东之太平,即于是月罢官家居。”可知其罢官之具体时间。至于其罢官原因,《大清畿辅先哲传》谓“以洋案谪戍,破产得赎”,《嘉庆太平县志》则认为是“以临境嫁祸去官”,张太复的自述,则可见于《因树山房诗钞》卷上《鹿城喜晤同年李载园明府为写怀三十韵》自注:“余以洋案谪戍,实为玉环司马某所诿卸。”司马为清代州同知的别称,玉环可能暗指该同知姓杨,具体指何人,尚存疑待考。又据该诗,张太复罢官后本当遣戍,因倾尽家产才得以赎减回原籍,故该诗中亦有“已分龙沙谪,还遭天地仁。珠回原合浦,剑跃向延津”之句。

罢官后,张太复多年未再入仕途,直至嘉庆年间方任迁安训导。不过,关于担任迁安训导的时间,却有两说。一为嘉庆十年(1805),《因树山房诗钞》卷首李昌琛序谓:“乙丑岁,南皮张春岩先生来秉铎吾迁。”乙丑即嘉庆十年。一为嘉庆二十年,《民国迁安县志》卷十:“张太复字春岩,南皮拔贡。嘉庆二十年以知县左迁,补迁安教谕。”考张大复在担任迁安训导任上所撰写的诗集《令支游览集》(按令支为迁安古名),前有嘉庆十四年陈云所撰序,又《大清畿辅先哲传》卷二十五潘文本传:“嘉庆十一年,南皮张太复训导迁安。”则当以嘉庆十年之说为是。

张太复拔贡后,似还曾在直隶担任训导一类的官职,因孤证不明,本文不再详辨。

(三)游历

本传称张太复“性好游,尝南浮江淮,西登太行,东走历下,再至钱塘、吴门。怀伟抱,负奇气,激昂振奋,一泄之于诗”,从其生平作品来看确实如此。就其现存作品专集而言,《晋游草》为其游历山西时所作,《令支游览集》为其仕为迁安训导时之游历创作;而从其存目专集来看,如《历下游集》、《瀛馆校书集》、《益津集》、《金台集》、《横湖集》、《北归集》、《南浮集》、《居京集》、《沽上集》、《鹿城集》、《京邸集》等,皆具有较明显的以游览地或仕宦地(按瀛馆当指四库馆,横湖为太平县著名景点)结集的特色,这些集名也可与本传中所载张太复游历踪迹相互印证。

此外,《秋坪新语》中亦载有张太复的早年行迹:

乾隆二十年前后,随父于贵州道员任上。(卷二《白鹇雏》:“先大夫观察滇南,予随侍,时方垂髫。”按:前文考订张太复生于乾隆十二年,故其垂髫之年当在乾隆二十年前后,又观察向称清代道员,考张惟寅墓志铭称其“考选监察御史,补掌贵州道”,当即为是任。)

乾隆二十五年,随侍其父,自云南入觐。(卷二《仙人房》:“庚辰,余侍先大夫自滇入觐。”)

乾隆三十一年,曾入京。(卷三《逆旅伟人》:“丙戌入都,止窦店。”)

乾隆四十年,过浙江新昌县,观天打树。(卷十二《天打树》:“新昌县东有村名天打树,自台赴杭孔道也。……予乙未六月行役过之。”)

乾隆五十一年,在京,同友人辈游宣武门外天主教堂。(卷三《天主堂画》:“京师宣武门内天主堂,其式准西洋为之。丙午新正,予偕大兴令君汪怡堂同年、医学科杨君、满洲教授观近斋往观焉,浼监副索公为导。”)

乾隆五十二年,赴杭州,途径苏州时,曾游虎丘。(卷三《川鼠》:“丁未赴杭,过虎阜,因便游历山门外。”)

又,张太复游山西事,当在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晋游草》题下自署“甲寅年作”,卷中诸诗自注亦皆可证。

(四)交游

张太复登科之前,其交游不外亲族及授业之师,其授业师可考者,则为刘恬、边向禧(《秋坪新语》卷一、十二)。刘恬,字淡夫,云南临安府建水州人,乾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有《吹埙吟》。边向禧,字霄芝,号枝山,直隶任邱县人,乾隆二十四年举人,有《就畇斋诗》。

张太复登科之后,其遇合多记载于其作品中。《因树山房诗钞》卷下有组诗《感知己诗》,自序称:“昔延之有《五君》之咏,子美有《八哀》之作,或简以该,或赡而肆,各极一时之致。要之,寄兴在人,故于其生卒位业每加详焉。繄余所感在己也,识其知也,则其人之生平或多从略,若夫先后之次,亦以我之遇合为准,爵分所不论焉。”组诗共九首,分咏李宗淳、德保、颜天荣、李中简、罗源汉、福隆安、汪如藻、蒋日绘、吴省钦九人,其叙事跨度自乾隆三十年前后至嘉庆初年,详细记载了其自初次应试入县学至罢官归来之后三十馀年间的师友知己,其叙述也是我们考察其生平的重要佐证。

除此之外,张太复仕宦京朝期间,曾与纪昀、李符清等交游。纪昀与张太复本属姻亲,“张氏、纪氏为世姻,所居相去不百里,亲串往来,两家之行事,彼此无不知也”,两家之间消息互通,《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张太复丧子事、《秋坪新语》中所记纪昀丧子事,皆因“妇女递相述说”,纪、张二人才能互为记述。纪昀还曾拟为张太复亡媳赋诗,“浮槎录其事迹,征士大夫歌咏。余拟为一诗,而其理精微,笔力不足以阐发,凡数易稿,皆不自惬”。

李符清则为张太复乾隆四十二年拔萃同年,并为平生知己,李有多则题跋题《因树山房诗钞》并《晋游草》,张太复亦有诗赠李(《鹿城喜晤同年李载园明府写怀三十韵》,《因树山房诗钞》卷上),并在《秋坪新语》中专门记录李符清轶事(卷一《西川海棠图》)。

张太复入仕后,以诗与同人唱和,其诗友可考者亦多,如洪亮吉、张问陶、赵暽、王善宝、李大壮、倪为炳、牛廷炤、陈云等,其题词、序跋等,俱载于《因树山房诗钞》、《令支游览集》等书,不再详论。

张太复担任迁安教谕后,对迁安一县的士风、文风,亦有影响,“时迁安谈文艺者专尚帖括之学,公至,以古学倡,一时从游者,潘石湖、马苾臣、马退叔、郑棫林诸君,皆文誉噪一时,盖得其指授之力居多焉”。他的这些门生中,以潘文本、李昌舒、李昌琛为最著。潘文本、李昌舒二人有传附《大清畿辅先贤传》卷二十五张太复本传后,李昌琛即帮助张太复刻印诗集者,有序冠于诗集。

四、著述

张太复平生著述的目录,附载于《大清畿辅先哲传》卷二十五本传,爰录于次:

因树山房诗钞二卷、西斋小稿四卷、令支集四卷、馀集一卷、北村集二卷、后集一卷、岫云集一卷、后集一卷、南浮集一卷、续集一卷、又北上集、晋游集、历下游集、赐锦集、瀛馆校书集、益津集、金台集、横湖集、北归集、居京集、知非集、沽上集、鹿城游集、观澜集、京邸集、吟风集各一卷,又有秋坪新语、续新语、田盘纪游诸书。

张太复的著述,由此可窥大概。此后《大清畿辅书征》、《民国南皮县志》等书基本承袭了这一目录。这其中,除《因树山房诗钞》、《晋游集》、《令支游览集》、《秋坪新语》有刊本传世外,其馀稿本均已不详是否存世。

不过,这些存疑待考的诗集的部分内容却以另一种形式存留下来,张太复应李昌琛之请,将平生诗稿删定结集,刻为《因树山房诗钞》二卷,其诗题下自标,可见其中依次收入《西斋小草》、《益津集》、《金台集》、《横湖集》、《北归集》、《南浮集》、《归来集》、《南浮二集》、《观澜集》、《南浮三集》、《历下游草》、《知非集》和《令支集》的部分内容。

除此之外,张太复的某些作品还以零章散篇的形式残存,例如:《萧家桥碑记》一篇,载《民国南皮县志》卷十三,为佚文;《送邑宰倪朴园先生告归娄江》、《贞女词》、《道经弥陀废寺》、《大道柳曲》、《暮春侯嵩高招饮斋中晚更移窦家岭上赏桃花同人作诗纪事》、《石崇疑冢二首》、《祀灶作》、《七月十五夜观河灯歌》等诗九首皆载于《民国南皮县志》卷十一,皆为佚诗;而《秋坪新语》卷十《梦异》所载其少年时与从兄唱和之诗,亦同为佚诗。

至于张太复诗作的编年,根据其生平,可以大略考见,《因树山房诗钞》卷上编在《横湖集》中诸诗(自《石夫人歌》至《飞来峰》,凡十五首),当即作于其任浙江太平知县的乾隆五十二年;编在《北归集》中诸诗(《燐火行》、《蓟门览古》、《鹿城喜晤同年李载园明府写怀三十韵》),当作于乾隆五十二年或五十三年罢官归乡之时;《晋游草》所收作品全部作于其乾隆五十九年游历山西时。而其馀可根据其内容,部分诗作亦可编年,稍举数例:

《夏日同肖夫三弟南园作》,乾隆四十一年作。其诗述母亡“伤哉十五秋,乌兔惊流电”,考张惟寅墓志铭,张太复生母刘氏“生于雍正元年十一月六日巳时,卒于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十日寅时”,故本诗当作于乾隆四十一年。

《虎丘捏素小像戏题》,嘉庆二年作。其诗谓:“我昔浮扁舟,海涌偶停橹。……偻指忽十年,旧梦隔金虎。”考张太复乾隆五十二年赴杭州时,曾游虎丘(参前节“游历”条),以此推之,本诗当作于嘉庆二年。

《辛酉六月感事二首》,嘉庆六年作。

五、成就

张太复平生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诗,一是文言小说。

(一)诗

诗歌创作,是张太复最看重的成就,《大清畿辅先贤传》本传说他“自作生传,营圹,题曰‘诗人张太复之墓’”,以“诗人”自评,可能是在效法吴伟业,透过这个评价,我们既可以品味其自我期许时的别有怀抱,又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诗歌成就的推重。

张太复的诗,颇为同时代人赞赏。吴省钦认为“北方风雅,提唱久虚,作者行气如虹,真有不可一世之概”,洪亮吉认为“气如怒马之奔,笔如牛弩之劲,蕴蓄深厚,美兼众长,而其独往独来之处,自抒胸臆,有不可笼络之概,则又天性然也”,张问陶认为“跌宕深稳,神味渊永,至于吊古、咏怀,雄放之笔,沉炼之气,句如铁、篇如铸之处,殊觉有此题,竟不能无此诗也”,三人皆为乾嘉年间著名诗人,他们对张太复的称赞能够反映当时诗坛的一般认识。而咸丰、同治以后,诗坛的风尚已有更替,评者对张太复的诗虽稍有微词,总体而言,仍是肯定居多:“时病率易,或苦槎牙,未有酝酿之功,而词旨清辩,笔亦健达,与北江诗格相近。北江谓其‘落笔有古人’,则未确也。北方诗人,似此已为难得,故当日吴白华、纪文达,皆称许之。”李慈铭论诗向来较为苛刻,对张太复却颇多赞赏,而且在文后又逐一列举他所称道的张诗,称其“风格不愧作家”,足见其激赏之诚。

(二)文言小说

前节曾述,张太复的文言小说,除《秋坪新语》外,尚有《续新语》,然而不知何故,后书竟未刊刻流传。本节考论对象,仅指《秋坪新语》。

一般认为,《秋坪新语》是效法《聊斋志异》而作,“后之效仿此(案指《聊斋志异》)者,若《谐铎》,若《秋坪新语》,若《夜谈随录》,若《子不语》,各有取义”。细看《秋坪新语》诸篇,确实有很多篇章明显可见《聊斋志异》的影响,例如:卷五《狈》一则,行文精简而叙述回环,颇似《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卷六《石大》一则,述水鬼仁心感动上天,被升为静海城隍神,其情节与《聊斋志异》中《王六郎》非常相似;卷七《入狐赘》一则,述书生韩某入赘为狐婿,情节飘然而来,戛然而止,风流旖旎,留馀不尽,与《聊斋志异》中的狐仙故事有很多共同之处。更特别的是,《秋坪新语》的很多篇章结尾,用“秋槎散人曰”的方式对整个故事进行评价,就明显是参照《聊斋志异》“异史氏曰”的。

尽管其书对《聊斋志异》有所承袭,但张太复却更强调独创性:“即所见闻,访诸戚友,长言琐语,日有投赠,随得随录,不复铨次其后先。惟时系异代、书见前人者概弗录。”(《秋坪新语》自序)这里一方面说明了《秋坪新语》中故事的来历,即自己的见闻和亲友的经历,有“征实”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强调独创,并不袭取既往时代或既有成书中的故事。从《秋坪新语》各篇看来,确实如此,甚至在很多方面,《秋坪新语》有了新的特色:

首先,《秋坪新语》对聊斋体特征有所拓展或突破。张太复仕宦蹭蹬,但生平游历较广,因此,其书中很多经历是他游历各地时的见闻,如卷一《关帝签》、卷二《白鹇雏》、《龙挂》、《仙人房》、卷三《逆旅伟人》、卷四《月华》、卷五《阮桂堂》、卷八《卧榻自动》、卷十二《天打树》等。而其亲朋友人的经历,篇中也所在多有,如卷一《临安府署怪》纪其师刘恬事、卷三《楼中怪》纪纪昀家事、卷四《东方晦》纪其从祖杏园公事、卷五《梦兆》纪其从叔兼山事,卷八《梦井钟》纪其从兄卫垣事等等,虽然部分篇章可能因“传闻异词”而缺少真实性,但大部分却是据实笔录,而甚少在情节上铺衍和虚构。前文说过,《秋坪新语》亦受《聊斋志异》影响,其篇目中也存在“一书兼二体”,既兼有志怪笔记和传奇小说两种体裁特征。不过,仔细看来,《秋坪新语》中传奇部分相对而言是较少的,而志怪笔记部分,也有许多篇章甚至并未出现怪异,其所呈现的,则是一种刻意的“求奇”,例如卷一《西川海棠图》纪其友李符清和男优陈银儿狎邪之事(《秋坪新语》中尚有多篇笔涉狎邪),几乎是为晚清狎邪小说大畅其道而开先河;卷三《天主堂画》纪其时天主教堂的陈设壁画等,更接近于游记;卷十《阿浑》对其时甘肃、新疆民俗记载则颇近史笔。与稍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对“一书而兼二体”的疵议不同,《秋坪新语》却更扩大了文言小说的体裁,于此也可以看出《阅微草堂笔记》的强势影响出现之前,文言小说创作中体现的更为驳杂化的倾向。

甚至在传奇小说篇目中,《秋坪新语》也体现了一些“反聊斋”的倾向。如卷六《白衣女子》,讲述书生女鬼相恋,其中慧心论文、两情相悦等情节,与《聊斋志异》中的篇章并无分别,但女鬼最后蛊惑书生至死,虽有情而捐其所善者之生,与《聊斋志异》中的篇章重生尚情的意旨已大相径庭。

其次,《秋坪新语》中明显羼入教化内涵。三友学人为该书作序时,即认为该书“风人之旨,即寓诸供噱笑、资博物中也。其关系于人心世道,岂浅显哉”!作者自序,也认为应该“敷扬贞义,宣播新奇”。如卷十一《陈野仙张蓬头》中的评论:“世外多一神仙,不如世间多一忠孝也。”而如卷十二《程德辉》之类对才女、贞女、德女的描写在书中亦不鲜见,也都显示了作者的劝世之笔。笔赞教化的意识在中国文人的创作中并不鲜见,体现在《秋坪新语》中,却反映了对《聊斋志异》重情传统一定程度的背离。

再次,《秋坪新语》的部分篇章还对命运的不可确定、造物的多事不仁有所触及。清代中叶三部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所记载的,通常都是首尾完全的故事,若论其理念之差别,则《聊斋志异》中多以“情”作为策动情节发展演进的关键,《阅微草堂笔记》以“理”代替了“情”,而《子不语》则鄙夷“理”而强调“数”。《秋坪新语》中,无论“情”、“理”、“数”,都不可捉摸,难以明了,其情节也通常具有并未完结的开放性特征。如卷一《临安府署怪》、卷十二《夜闻呼名》对其塾师结局的描写;卷十二《同梦中式》对乐善好施却命运不济的主人公的同情;卷十一《巨蘑》对造物主的质疑等等。这些篇章,都表现了对既定命运的无可奈何、不甘和质疑。联系到张太复的生平经历,这些篇章,可能是他从另一个角度对自身命运的提出了质问。《秋坪新语》作于作者因事罢官遣戍之后,“《新语》何为而作也?曰:有感也。夫物不得其平则鸣,如韩子所云云者,莫不以感而兴”(《秋坪新语》自序),这里的所谓“有感”,正是感于自身命运的无常,从而在创作中推己及人,因而《秋坪新语》的作意命笔,便具有了作者自我的强烈色彩。

总体而言,《秋坪新语》既承袭《聊斋志异》,又有所兴革,虽然其成就未能达到更高的程度,但也以一个具体例证反映了乾隆后期文言小说创作的多层面向的转变。

注:

① 目前的工具书如《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石昌渝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鲁小俊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以及论文如占晓勇《清代中期文言小说十种小考》(《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4期,第197页),述张太复生平多语焉不详,甚至互有舛误。

② 《秋坪新语》的刊本,笔者目验者有二,其一牌记镌“乾隆乙卯年镌。秋坪新语。续集嗣出”;另一牌记镌“丁巳春镌。秋坪新语。本衙藏本”。可知《秋坪新语》至少刊行两次,一为乾隆六十年(乙卯)刻,一为嘉庆二年(丁巳)刻。二书大略相同,本文引文据嘉庆二年刻本,不另作注。

③ 浮槎,亦作“浮楂”、“浮查”,《秋坪新语》各卷中互用。

⑤ 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二十五,民国六年天津徐氏刻本。

⑧ [清]梁师正《诰授资政大夫福建汀漳龙道子畏张君暨原配诰赠夫人徐氏继配诰封夫人刘氏合葬墓志铭》,载《民国南皮县志》卷十二,《中国府县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本,上海书店2006年版,第403页。按此墓志铭亦载于《国朝耆献类征》卷二百十一,据其附录,该铭实为戈涛代梁师正撰。

责任编辑:王思豪

南京大学历史系

猜你喜欢
新语嘉庆乾隆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再也不怕了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学林新语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