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念国
2014年,又逢甲午。
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边缘。这个甲午年,成了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悲怆之年。
120年后的甲午,被中国人称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年初担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在近期公开场合的讲话中,他数次提到了“甲午”——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说。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在2014年6月9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他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早在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有感而发。当天,也是中国共产党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后的第二天。
而在2014年7月底,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一战100周年、八一建军节之际,解放军“三军四海六军区”的罕见军演,震撼登场。
与以往强调武器先进、强调登陆作战直指具体军事目标不同,此次解放军更加强调的,是接近打仗的逼真效果,强调的是实战的决心,以及不畏惧亮家底带来的国际负面效应。
主流媒体认为,从时间节点上来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宣示复兴中国不同以往的气象,宣示一雪甲午之耻的坚强决心!
关于12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爆发日”,很多历史学家认定为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是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才正式宣战。清朝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是应朝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无可忍,因此“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而我们以为,真正让中日两国,举全国之力,殊死一搏的,毫无疑问应该是1894年9月17日13时至18时(约),发生在中国黄海上的甲午海战(亦称中日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
此役,北洋水师虽三军用命,却最终战败,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虽多艘战舰遭重创,却未沉一舰。更可怕的是,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直至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场历时5个小时的大海战,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1279年3月的崖山海战相提并论——如果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是对华夏文明和汉文化遭受破坏、发生断层发出的惋惜和怀念,那么,毫不夸张地说,历时5个小时的甲午海战,则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甲午海战,民之痛、国之殇。
5个小时的惨烈海战,是谁打响的第一炮?北洋水师是如何战败的?
丁汝昌是不是“消极保船,贻误战机”?刘步蟾有没有“怯战自保”?邓世昌是民族英雄还是“虚假典型”?
北洋水师是不是“亚洲第一的牛逼舰队”?如果不是,有哪些地方值得检讨和反省?
在以下12个版面的篇幅里,《华声》杂志将按照“鏖战”、“英雄”、“反思”的次第,和读者诸君一道,回眸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