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不以书法名世的沈从文,却以一手高古、简约的章草独步书坛。如果说,作家沈从文用自然而清淡的笔触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展现的是山水的秀美、人性的凄美和生命的壮美,那么书家沈从文笔下的生命线条里展现的是他“抽象的抒情”,是一种沉静深远之美。
豪气冲天的青年时代
“胜过钟王,压倒曾李”,这是沈从文在青少年时期的豪言壮语。
那时,沈从文以文件“收发员”的身份随部队进入四川,驻扎于川东龙潭部队。那时每月的生活费是9元,他却节衣缩食,将钱投资在大批书法碑帖的购置上,把自己仅有的积蓄倾囊而出。6元钱的《云麾碑》、5元钱的《圣教序》、2元钱的《兰亭序》以及5元钱的《夫子庙堂碑》,都是他随身携带,视为宝贝的爱物。他在房间贴满了自己写的字,其中有一个小字条,上面就写着这八个字——胜过钟王,压倒曾李。
因为当时在他眼里,书法领域里的一流人物,远的是钟繇、王羲之,近的是曾农髯和李梅庵。他在“自传”中就这样写道:“我以为只要赶过了他们,一定就可‘独霸一世了。”
就凭着这点懵懂的豪气,于是在黄永玉《这些忧郁的碎屑里》就产生了一个真实的“不可思议”——
“去年,我从家乡怀化博物馆的热心朋友那里,得到一大张将近六尺的拓片,从文表叔为当年的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年轻部属的殉职书写的碑文。字体俊秀而神风透脱之极。我的好友黄苗子看了说:‘这真是不可思议;要说天才,这就是天才;这才叫做书法!”
“书写时间是民国10年,也即是1921年,……那时(他)19岁整。”
他,就是19岁的沈从文。
与世无争的晚年时代
步入晚年的沈从文,文学的大船搁浅,书法的轻舟却挂帆远航。年轻时苦临碑帖打下的扎实笔墨根基,壮年时期复杂苦难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沈从文的书法。
晚年,他住在一间不过十平方米的小屋里。这小屋充当他的工作室、卧室、餐厅、客厅,他称其为“小小窄而霉斋”。小屋床上、桌上、地上,无一处不是书。晚上,书躺在躺椅上,人便躺在躺椅上的书上。沈从文在此安身立命,不问收获,只管耕耘,研究中国服饰、团扇、铜镜……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的他,唯一的休息就是晚上写写字。
沈先生写字,用的是七分钱一支的毛笔。字里行间,往往加上许多批注,结尾又常有评论书法的长跋。习完字后,不论条幅长短优劣,随手扔进废物篓子。作家荒芜先生回忆——
“每次到他那里去,临走时,总从篓子里捡出十幅八幅,捆扎以归,后来都被朋友们当作宝贝抢走。”
沈从文选择了少人关注的章草,别开蹊径,独树一帜。其线条沉稳含蓄,其风格沉静深远,可谓是一横一撇,法度自在笔墨之间也。七十年代,荒芜先生曾为他写过一首小诗:“对客挥毫小小斋,风流章草出新裁。可怜一管七分笔,写出兰亭醉本来”。
那年,沈从文先生已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