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母婴关系决定孩子一生

2014-09-09 01:02付洋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4年9期
关键词:武志红母婴婴儿

付洋

母爱是人类的天性,可为什么有的妈妈,总是回避和孩子亲密,不敢碰触孩子;有的妈妈,一看见有活力的孩子就感到恐惧,总是要求孩子安静、别吵;有的妈妈忽略孩子的存在,甚至把他落在商场或车里?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这是因为她们心中有一个糟糕的内在婴儿。

内在婴儿,是婴儿时期在我们内心中的留影,是我们内在最深、最真实的那部分。武志红认为,中国是一个成年人普遍处于婴儿状态的“巨婴”国度。由于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母婴关系,大多数人在婴儿阶段都没有得到满足,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心理年龄卡在了婴儿期。所以,当“巨婴”成为母亲时,她们不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而做出一些糟糕的行为,无意中伤害了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而了解自己的内在婴儿,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而认识是疗愈心伤的第一步。

当身边没有妈妈时,婴儿就是死的

为了让大家“碰触”到自己的内在婴儿,武志红发明了一个小练习,方法非常简单:安静,闭上眼睛,花5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它会在哪个位置?它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它,它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便是你内在的婴儿。

他曾经多次带领学员做这个练习。每次结果都差不多:不到1/3的内在婴儿还不错,但是其中健康活泼的少;1/3左右的内在婴儿是中性的,但是体温偏冷,活力不足;还有超过1/3的内在婴儿形象是令人恐怖的,比如死了或满身怨气、身体残缺不全的婴儿等等。

有位心理学家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婴儿这回事,有的只是母婴关系。”所以,当妈妈不存在的时候,婴儿也不存在;当身边没有妈妈时,婴儿就是死的。

有一位女士做练习时,看见的是一个死的婴儿,轻轻碰一下他的身体,都感到刺骨的冰冷。当武志红引导她进入婴儿身体进行感受时,她感受到的是非常可怕的绝望和仇恨。这位女士很困惑:“我为什么会看见这么恐怖的情景呢?”

后来,她从母亲那里了解到,在她婴儿期时,家里很穷,母亲工作非常辛苦,爸爸经常不在家,身边还没有老人帮忙。母亲每天上班前,把女儿放在床上,围了一圈被褥,防止她摔下去。没有妈妈在身边,她得不到足够的照料,长时间孤独。即使哭得再用力,妈妈也不会回来,渐渐地,她不再哭闹,变成了一个很乖的孩子,因为她的内心已经绝望了。而长大后,她变成了一个超级好的女人,人畜无害,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

这位女士的人缘很好,以前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可是,当她做了妈妈后,开始恐惧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在做想象练习时,这位女士发现自己与孩子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球”挡在中间。武志红问她:“如果把这个球拿掉,你和孩子直接碰触的话,你感觉怎么样?”她说:“我感觉非常慌,感觉自己会崩溃!”

这位女士渴望和孩子亲密,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她自己从来没有从母亲那里享受过亲密,所以,如果突然之间让她和孩子亲密,就会引起很多的反应。绝望、仇恨等婴儿时期被伤害的记忆和感受全被唤醒了。她非常害怕,本能地回避亲密关系。

对于这种情况,武志红非常熟悉。他的老家在河北农村,很多妈妈出了月子后,就把孩子放在炕上,自己下地干活。有一天,妈妈回来,突然发现:咦,孩子会走路了!很多孩子就是伴随着这种无助和孤独长大的。

武志红说,1岁之前的婴儿,假如让他自己待着,就等于让他时刻待在地狱里!因为婴儿什么行动能力都没有,哪怕是一只苍蝇、蚊子攻击他,他都会觉得无能为力。而这种无助极其可怕,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那里捱着。这样长大的人,心理往往会有严重的缺失,把自己防御得特别严密,难以和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者躁狂症等。

武志红接待过一位男来访者,他经常会做一个噩梦:在一个巨大的房间里,有一只像航母一样巨大的苍蝇。他躲在地毯下面,只有脑袋露出一点点。苍蝇就站在他的身上,紧紧地盯着他。他吓得一动不敢动,感觉只要一动,苍蝇就会一口把他的脑袋咬下来……这个梦反映的是他在婴儿时期对世界的感知:婴儿时期的他躺在房间里,觉得房间超级大,而自己特别渺小。很可能,有一只苍蝇严重骚扰过他,对他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所以长大后,他把外界对他的侵扰,都视为苍蝇。假如当时妈妈在身边,那只苍蝇早就被拍死了,不会让他如此无助和恐惧,而且一直蔓延到成年。

如果长期得不到妈妈的照料或者心理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内在婴儿也可能是一身怨气、形象恐怖但很有活力的婴儿。它会有两个内心:一个是绝望,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我;另一个是仇恨,我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如果它的活力可以自由流动,那么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仇恨,恨不得把一切毁灭,非常恐怖。

内在婴儿是这种的人,往往会压制自己的活力。做了妈妈之后,恐惧自己孩子的活力。因为婴儿时期的创伤,让她们把活力等同于绝望、仇恨、破坏、毁灭。另外,由于自己在婴儿期没有安全感,她们认为外部世界是破坏性的、不可信的,如果自己一不留神,孩子就会有危险。所以,她们要求孩子听话、顺从,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甚至用暴力的方式,拼命压制孩子的活力。武志红的母亲就是如此,她最常对儿子说的话就是“安静,别吵”。而孩子之所以遵守规则,不是因为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活在时刻要被惩罚的感觉里。

活力,是一种生命力,连接着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爱、创造力、个性等等。有活力的孩子,将来才更有创造力,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拥有活力的基础是有一个良好的母婴关系,这样妈妈才能接纳孩子的活力。

遗憾的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压制,中国人普遍丧失了活力。对伴侣的情感表达,都是含蓄、被动的;很少肯定孩子,不肯热情洋溢地表扬孩子,做出爱的表达……这些都是活力丧失的表现。这些人,如同《魔戒》里的半兽人,每天被坏巫师用鞭子抽打着,努力地工作,带着恐惧奔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如同《英雄》中的秦兵,列队整整齐齐,但一个个面目僵硬,犹如行尸走肉。

被妈妈极度忽视的婴儿,有一颗破碎的灵魂

武志红说,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时期被妈妈极度忽视,那么,他(她)的内在婴儿可能是身体残缺不全的。因为,妈妈是婴儿的镜子,只有妈妈看见婴儿,婴儿才知道自己存在;如果妈妈对婴儿本身是什么样子毫无兴趣,只能看到婴儿的一部分,那么婴儿的自我形象就是破碎的,残破不全的。

一位妈妈对武志红说:“在孩子1岁之前,我对他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完全没有进入做妈妈的状态!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商场购物,居然把他落在了购物车里……”这位妈妈的内在婴儿就是残缺的。她和内在婴儿处于严重隔离的状态。这是我的孩子,是从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孩子的一呼一吸都会牵动我的心—她完全没有这种妈妈的感觉,不能跟孩子之间建立依恋。她必须通过头脑拼命地意识,才能够知道孩子在这里。

这位妈妈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5个,她是老四。母亲既要照顾瘫痪的婆婆,又要照顾一大堆孩子,每天忙得团团转。当她还是婴儿时,母亲经常忙着串珠包赚钱。做手工需要全神贯注,而且很费眼睛,所以母亲的目光很少在孩子的脸上、身体上停驻。在婴儿期被母亲严重忽视的她,自己做了妈妈后,也一样极度忽视自己的孩子,仿佛是一种生命的轮回。

有一个优秀的女孩告诉武志红,她看见的内在婴儿,脸是不完整的,身体也不全,样子很可怕。她连走上前抱一抱婴儿时期的自己都不敢。事实上,这种破碎、残缺的感觉,充斥着她的整个生命。为了对抗破碎感,她选择用完美主义来保护自己。结果因为她太完美,把追求者都吓跑了。而她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很大的隔阂。完美主义就像一个硬硬的壳,把她严严实实地包裹在里面,让人看不到她柔软的内心。然而如同蜗牛的外壳一般,看起来很坚硬,其实不堪一击。咨询后,武志红发现,这个女孩在婴儿时期,也是极少得到妈妈的关注。

恐怖的内在婴儿,诉说对妈妈爱的渴望

恐怖的内在婴儿,并不局限于以上这几种意象。无论多么恐怖,它诉说的都是受伤的心灵,对妈妈爱的渴望。武志红说,妈妈决定婴儿,妈妈改变得越早,对婴儿越好。如果妈妈已经错过婴儿期,也可以努力补救。建议妈妈多陪伴孩子,构建亲密、快乐的关系,化解孩子内心深处的绝望和仇恨;让孩子的活力用良好的方式表达,在爱、温暖、理解、接纳、亲密中流动。

虽然,妈妈任何时候改变,对孩子来说都是好事,但是建议最好在孩子青春期前。因为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变得独立和叛逆,有心事也不愿意跟大人讲,母子亲密不容易建立。而在青春期之前,孩子是比较依恋妈妈的,补救相对容易一些。

如果受伤的婴儿已经长大成人,甚至做了妈妈,那么她自己内在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婴儿是什么样的。假如是浑身怨气的婴儿,意味着自己的内心是充满绝望和怨恨的。绝望的背后,是爱的渴望;因为没有得到爱,所以才会怨恨。可以把内心的怨恨和绝望表达出来,让内在的东西流动起来。先把毒流出来,才能出现纯净的对爱的渴望。

如果内在婴儿是个健康的婴儿,只是离自己比较远,那么,可以在想象中往前走一步去抱抱它。多次练习后,现实中的自己也会发生一定改变。假如婴儿的形象很恐怖,这表明妈妈的内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这不是做一个小练习就能够治愈的。

另外,很多父母以为孩子3岁之前不记事,怎么对待他都行。武志红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如果在3岁之前,妈妈和孩子分离超过两周,那么孩子的被抛弃创伤将是不可逆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伤害就越难以弥补!所以,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让妈妈能够碰触到婴儿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支持妈妈,妈妈支持孩子

武志红发现,很多妈妈之所以不能积极地感受、关注、回应婴儿,是因为她们没有从家庭中获得支持,丧失了爱的活力。“家庭”,既包括婚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原生家庭,也包括婚后和丈夫一起建立的核心家庭。

有一次,武志红带领工作坊里的所有学员做练习,很多女学员看见的内在婴儿竟是男孩。显然,她们在内心深处不接受自己的性别。如果一个女孩,从胚胎和婴儿时期,父母对她的期待就是男孩,那么,长大后,她自然而然地会觉得,身为女孩是一个错误,希望自己成为父母所期待的男孩。但是,如果连自己的性别都接受不了,那么,又怎么接纳自己的母亲角色呢?这样的妈妈,很让武志红担心。

现在有很多年轻妈妈,学习了心理学后,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良好母婴关系,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假如妈妈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与自卑,那么,即使她们很用心,也很难成为一个好妈妈;她们的孩子,很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武志红的母亲,就在丈夫家族中没有得到尊重。由于长期受到婆家人的欺负,她处于严重抑郁的状态。只要一和婆家人有冲突,就会气得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虽然,她成为全村唯一的全职妈妈,一直抱着武志红到1岁4个月,喂奶到5岁,但是,他们的母婴关系质量却不高。因为,她经常是有气无力地躺在儿子的身边。儿子有需求时,常常无法回应。不触摸、不说话、不笑……不能和婴儿进行互动的妈妈,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样努力想爱孩子的妈妈,依然给武志红的心理留下了被抛弃的创伤。

我们都知道,最应该给妻子支持的人是丈夫。一般在婚姻中,往往是妻子先觉醒。可是,假如只有妻子一个人觉醒,那么她就太累了。最理想的状态是,丈夫也能觉醒,给妻子有力的支持,让她感觉被重视和被爱,给她提供安全和保护的环境。这样,等妻子做了妈妈后,就能够把自己得到的这份爱、能量和情感传递给孩子,建立一个美好的母婴关系,养育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让武志红感到遗憾的是,目前来找他做咨询的人,女性与男性的比例是7:3;来上课的男性,更是寥寥无几。男性很容易陷在固有的逻辑里,经常会成为新式养育方法的最大反对者。

比如,有一位妻子跟武志红学习了“爱和自由”的理念,想和孩子构建亲密关系。丈夫却不理解:“你干吗整这么多事!孩子这么小,你就溺爱孩子,你爱过头了!”她与坚持传统育儿观的婆婆也发生了冲突。丈夫就更不高兴了:“你给我妈找麻烦!你就是因为学了心理学,所以事才这么多!”这位妻子虽然坚持自己正确的理念,但是内心却很沮丧、无力和悲伤。虽然,她是笑着陪伴孩子的,但不可避免的,孩子依然能感到妈妈的悲伤。

另一方面,好的母婴关系和“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会让孩子充满活力,比其他孩子更加活泼、有个性。而这意味着,父母需投入的精力,要比其他父母多得多。如果妈妈把大部分的关注和精力给了孩子,那么,丈夫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妻子忽视了。在中国,很容易出现孩子出生后,丈夫出轨的现象。

最简单的方法是,让丈夫参与进来。爸爸、妈妈和孩子,构成三角关系的亲密,这是最好的亲密。

前段时间,武志红去旅游,在法国塞纳河畔,他看见很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玩耍。父母和孩子的感觉都特别放松,全身心地投入,有一种安住在当下的感觉。这让他非常感慨:在国内,父母和孩子玩时,总是匆忙地要带着孩子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虽然他们也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会有什么。

武志红说,妈妈决定婴儿。想让孩子心理健康、拥有活力,基础是有一个好的母婴关系;而好的母婴关系,源于妈妈被家人尊重和关爱。

猜你喜欢
武志红母婴婴儿
婴儿为何睡得多
武志红:做个不好惹的人
武志红:做个不好惹的人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知识网红”武志红的商业漂流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武志红:为什么非得按科学主义研究心理学
婴儿房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