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国荣 博士生 冯 臻 博士后 于保平 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企业核心能力视角下文化因素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探讨
■ 金国荣 博士生 冯 臻 博士后 于保平 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企业参与竞争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内部核心能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的影响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方式的变化而凸显出重要作用。本文从回顾企业文化理论的渊源及概念出发,探讨了影响企业竞争的因素,从影响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角度分析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性的特点;讨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
企业文化 竞争因素 核心能力
企业文化又称为公司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形成于企业内部的群体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亚文化或子文化系统。就其渊源及产生发展过程来说,对企业文化的讨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系统学派的研究,C.Barnard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关注企业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最先将“文化”这个概念用于企业管理,从而明确了企业文化的初始内涵。此后直到反思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时,企业文化概念才再次引起学者们的重视。W.Ouchi(1981)对美日企业经营方式进行比较后,认为独特的日本式企业文化是导致日本企业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后《日本企业管理艺术》(R.Pascal,1981)、《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T.Peters&R.Watman,1981)和《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与礼仪》(T.Dir&A.Kennedy,1982)等著作着重分析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企业文化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境界。而《组织文化》(M.Lewis,1985)、《赢得公司文化的控制》(K.Sakeshidu,1985)等著作将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形成了目前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
目前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定义。外国学者大多从价值观、信仰等精神层面概念上来理解企业文化。W.Ouchi(1981)认为企业文化是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心、防范心、灵活性—即规定活动、舆论和行为模式的一种价值观。T.Dir&A.Kennedy (1982)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人们做事的方式,是价值观、神化、英雄人物和象征的凝聚。E.Schein(1985)则从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企业文化是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外部环境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的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
国内有学者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进行分析,徐鹏航(1989)就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受到企业经济活动和外界文化因素所影响的(印国有、郭廷建,1989)。就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刘光明(2004)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张木生(1996)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体现出企业管理者主体意识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苏勇(1996)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精神观念物化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行为、物质及企业形象等各个层面中。
就企业文化的范畴而言,韩岫岚(1996)认为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综合。苏勇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层面(见图1)。
谭伟东(2001)等从形式上对企业文化进行界定,他指出企业文化可以分为外显文化,如企业产品、公司形象、文化设施等;内显文化又可以称为隐性文化,如企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际伦理关系等。外显与内显文化的关系可以用“冰山”模型表示(见图2)。
企业的外显文化可以通过产品、服务、CIS等载体表现出来,人们也往往是通过这些载体来认识和接受某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因此这些外显文化的载体一定要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匹配。早年Coca-cola公司的新产品“New coke”之所以未被消费者所接受,就是因为消费者认为“New coke”味道的改变也是对Coca-cola公司原有文化的改变,他们并不认可这种改变了原有文化的产品,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拒绝接受新产品。对应于图1中的各同心圆来说,外显文化可以理解为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和行为层面;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隐性文化则构成了企业文化核心,即图1中的精神和制度层面,也是外显文化存在的基础。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有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涉及到一些企业内部条件。这些内外部因素综合起来对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和可持续发展性产生作用。
企业总是身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因素主要通过产业环境对企业产生影响力,不同的产业环境状态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也不相同。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能够明显地影响企业市场行为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优势 的创造与维持。由此,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
从理论上讲,某种既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所有企业应该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影响,因此导致企业之间经营绩效差异或竞争优势不同的原因,还受到企业战略资源、核心能力、战略手段和持续性创新等一些企业内部因素的制约。
尽管每个企业都拥有或控制某些资源,但只有其中的战略资源才能够为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创造做出显著贡献。特别是在变化的环境中,某些战略资源(如稀缺性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企业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所以企业战略资源是维持企业竞争优势持续的内在动因之一。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常面对的是竞争性市场,企业为了能够赢得市场,就必须形成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则是竞争能力的外在表现,这种能力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难以、甚至无法模仿的某种特点,也就是核心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nalad K.and Hamel G,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这种能力不局限于个别产品,而对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获得都有促进作用。核心能力可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从而建立比竞争对手领先的市场地位,并且获得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除了应该具有核心能力外,还要实施一定的战略手段,这种战略手段可以理解为企业利用资源的方式和发挥能力的效率,也就是企业对于所掌握的资源及核心能力进行优势整合,充分发挥作用的能力。此外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基本保持不变或相对稳定,那么竞争将相对简单。但是现代企业所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这种动态化削弱了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可预见性。因此在动态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应该立足于其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在原有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持续的创新,超越所处环境和竞争,迅速地转换到新的竞争环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获得基于整体发展的持续性竞争优势。
1.企业文化的独特性。Prahnalad K.&Hamel G.(1990)、Barney(1995)以及其他资源基础理论学者都认为难以模仿性是核心能力的第一特征,也是最为重要的特征。难以模仿是指核心能力不可能或者难于被竞争对手仿制、替代。一般来说,企业核心能力系统主要由技术核心力、组织核心力、管理核心力、文化核心力等要素或子系统组成。其中技术核心力能够创新或者通过专利申请建立;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通过内部培养,也可以通过人才的外部引进而获得。但是文化核心力却不是马上就能够建立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强化、传承而延续。文化核心力还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特征,不同企业由于内外环境、发展路径等各不相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文化核心力的主要内涵: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一旦形成后还相对稳定,比较难以变化。所以没有哪两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是很难相互模仿。IBM 的三条行为准则就体现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特色: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顾客更好的服务;必须追求卓越的工作表现。小托马斯·沃森认为技术并不是IBM的核心竞争力,独特的价值理念才是IBM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的价值性。作为核心能力的企业文化还有价值性的特点。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能够有效地弥补人的有限理性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企业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这样可以减少员工的认识分歧,使员工的各种认识趋于一致,从而简化决策过程,降低企业的内部成本。因此企业可以进行有意识的企业文化管理,确立一套价值观体系,并通过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使之得以外显。这样企业在进行外部交易时,外部交易主体就可明确地感知到企业的价值体系,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此外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企业文化还能够大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主观能动性;同时企业文化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员工不断学习、积极向上的热情,通过员工工作能力的增长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促进生产率、合作效益的提高,增加企业的价值创造。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为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势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重要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对企业竞争的影响作用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模式的逐步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短缺经济和产品竞争时代,文化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及充分的时候,文化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则越来越明显(见图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最终体现在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就企业的各种核心能力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来说,企业文化核心力的作用也是最重要的。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内容,这些是在企业的长期运行中自觉形成的,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企业员工能够认可、接受的某种共同的行为、观念的氛围,把企业及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能够为企业赢得竞争的目标上。而行为的趋同性也会直接导致员工实际工作不经济性的减少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文化还能够产生对员工的吸引力,以及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这两种力相互作用,使企业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增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认同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日本企业战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企业文化的这种作用来实现的,独特的日本式企业文化不仅弥补了日本企业物质技术条件的不足,还极大的发挥了精神力量对物质活动的能力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还对职工行为起着约束作用。企业文化是各个层面人员认可的统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而对员工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员工的意志和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形象塑造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良好的社会形象会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外界推销、展示自身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向外辐射可以帮助企业在外部逐渐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强化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通过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还能够产生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为企业引进人才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用优厚的待遇来招揽人才是短期行为,而创建一种渗透人心的企业精神可以将真正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而且这个效应是长期的。就企业文化的形象塑造的作用,可以从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两个维度来认识(见图4)。
企业的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能力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因素的支持。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充分认识到技术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为技术能力开发与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平台。企业文化如果能塑造出较强风险承担的特点,则会鼓励企业内部勇于技术创新等。
组织管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手段,管理的有效整合及作用发挥也需要文化力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各种要素能够较高程度的整合,管理者只有具有先进的意识和价值观念,才能顺利地发挥组织和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因,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人才、管理和创新的催化剂。海尔通过“吃休克鱼”的策略,就是利用自身的企业文化兼并处于休克状态的企业,重新整合、激活了组织管理能力,从而救活面临“休克”的企业,这是文化对企业其他能力方面提升的最好例子,也是企业文化作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竞争所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的概念被人们重新认识以来,作为一种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和企业界的重视。因而约翰·科特(J.Kotter 2004)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在21世纪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实践中许多成功的企业的经验也论证了,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保持强大持久的市场竞争力,获得长期持续性的发展。在认识企业文化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条件,创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只有做到这一点,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的助推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本文从回顾企业文化理论的渊源及概念出发,探讨了影响企业竞争的因素,从影响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角度分析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性的特点;讨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决策提供帮助。
1.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特雷斯·迪尔,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艾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
4.徐鹏航.中国企业文化[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5.印国有.企业文化—走出管理的困境[M].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
6.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7.张木生.企业战略与CI战略实务[M].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
8.苏勇.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9.韩岫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0.谭伟东.西方企业文化纵横—当代企业管理思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Prahnalad K.and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12.张洪潮等.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约束-促进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5)
13.李光丽等.文化是真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协同学的解说[J].生产力研究,2006(3)
14.黎群.从新制度经济学谈企业文化的功能[J].中外企业文化,1999(6)
15.吴照云等.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一个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16.王文臣.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6)
17.何孝德.文化因素对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作用[J].上海工业,2004(6)
18.宫焕久.生产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生产力研究,2003(4)
19.王国柱.企业文化与文化竞争力[J].北方论丛,2002(6)
20.苏勇.论企业文化在塑造核心竞争力诸因素中的核心地位[J].上海管理科学,2004(6)
21.李赫亚.论市场竞争视野中的企业文化力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7(5)
22.黄文玉.西安杨森的土洋结合[DB/OL](20040402)[20080310]http//www.wccep.com/html/20044210746-1.html
23.王天佑等.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
24.张开云等.企业文化再认识—内涵、功能及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25.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2004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课题号12&ZD024);“复旦大学985工程”项目(2012SHKXYB002);2012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支持
F270
A
金国荣(1960-),男,韩国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东方管理。
冯臻(1974-),男,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企业文化。
于保平(1974-),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