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祁鑫林/
王军的工作室坐落在西直门附近,虽身居闹市,却别有洞天。工作室四周的墙壁上布置着各种书画、脸谱和民族乐器,但是最惹眼的却是橱柜里摆放着的各种微型民族乐器。每件微型民族乐器独立倚靠在支架上,玲珑小巧,十分惹人爱怜。这些微型民族乐器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醉心制作微型民族乐器的王军身上。
王军幼年没上过幼儿园,可以说他从小是在乐器厂长大的,原因是他的父母都是在乐器厂从事乐器制作工作,所以王军的父母一上班就必须把年幼的王军带到厂子里,他还依稀记得当时那里还不叫乐器厂,而叫乐器社。
父母退休后,王军子承父业进入了乐器厂,开始了他在北京民族乐器厂的学徒生活。王军从小就喜欢民族乐器,因此工作时格外投入,乐此不疲,因而每次在厂里的乐器制作评比中,他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为了使乐器制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王军还到音乐学院学习乐理知识和一些现代乐器的演奏技巧,所有这些知识的积累对于乐器制作来说并不多余,而是十分必要,王军从中也尝到了许多甜头。
在乐器厂里,王军接触到的乐器种类很多,制作乐器的数量也相当大。因为更换岗位频率很快,王军制作民族乐器的动手能力和制作技巧也是在这里成型的。王军说,当时乐器厂的员工都比较纯朴,只要是布置的任务就能够非常认真和专心地完成,这对于王军的性格养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王军离开了他干了二十年的北京民族乐器厂,踏上自己独立经营乐器制作之路。当一切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时候,不幸的事情降临——王军的父母相继离世。由于睹物思人,每当做乐器时,王军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悲伤之情难以抑制,于是之后的几年他不忍心制作乐器。后来朋友们都劝王军:你的这门手艺不仅是你自己的,也寄托着父母对你的期望啊。时间可以疗伤,随着时光的推移,王军重拾信念,又施展起民族乐器制作的手艺。
王军制作的所有民族乐器都是按着老谱做的,他觉得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有他的道理,他对老谱制作乐器的方法从来没有改变过,而且一定要纯手工地去制作。他给记者举了个乐器制作中胶粘的例子,他说现在一些制作人在粘合乐器的时候都会用化学胶,而他还是会用鱼鳔,而且一定是自己砸出来的。“鳔粘合后粘合处肯定是透气的,化学胶粘合后,是不透气的,如果粘合处不透气,乐器整体的共鸣就会受到影响,两个零件之间会有阻隔,会影响到乐器发声演奏的效果。”王军也知道化学胶有它的优势,用它去粘合民族乐器部件会缩短很多时间。但为了民族乐器制作手艺能够得到真正的传承,往往别人做出几件乐器的时候,王军还在埋头熬制他的鱼鳔呢。
2003年,一位外国朋友要离开中国,喜欢中国民族乐器的他非常想带几件中国的民族乐器回国。由于携带不便,外国朋友找到了王军,想让他做个小的民族乐器带回去。王军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外国朋友就告诉他:世界上已经有人制作微型乐器了,当时最小的乐器是小提琴。王军用了几天时间,埋头制作了一件微型乐器送给了这位外国朋友,没想到他这一动手,便与微型民族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王军又陆续制作了几件微型民族乐器,没想到王军会做微型民族乐器的消息不胫而走。《北京晚报》还给他做了一次报道,随着这件事情的广泛传播,负责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人就找到王军,想让他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比赛,王军抱着好奇的态度答应了下来,开始精心制作参赛的作品。在成品完成之后,他按照要求寄到了英国。在之后两年半的时间里,王军没有得到任何从英国传来的消息,他感觉这件事可能就这么过去了。就在他不再想这件事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英国传来消息,让他把半成品的微型乐器送到他们那里(也就是把微型乐器的各个零件拆开了送过去),王军就问为什么这段时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其实王军的作品已经在网上公示一年半了,而英国公示作品的目的就是确定作品是否是本人所作,确定世界上是否只有参赛人是作品的唯一作者。只是由于他不精通网络的原因,才出现了消息闭塞的现象。
说起来也许比较轻松,但是当时王军参加吉尼斯纪录评比的时候,还是遇到很多困难的,如参加评比需要的证明和手续、权威机构的测量数据、电视台采访过的证明材料等等要一应俱全。从申报吉尼斯纪录到拿到证书,漫长的三年之后,最终王军的4.7厘米长的微型二胡在2004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奖,获奖作品在2006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记者拿起王军制作的微型乐器仔细观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国民族乐器的神韵都浓缩到这么一件微型的“小东西”身上了,用手轻轻地弹拨一下,还能发出清脆的声响。于是记者就询问王军,是否这种微型乐器也能够弹奏曲子?他告诉记者:“乐器的所有音阶都是全的,只要是音阶都全,就能演奏乐曲。但是由于我的作品,大都是给朋友做的,而且相对来说每年也做不了几件,没有人用它练习演奏,可如果有人能够下功夫,一定能够演奏出曲子,至少简单的曲子是可以演奏的。不过我的微型乐器观赏、收藏的价值还是大于演奏,毕竟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奏乐器。”
刚开始做微型乐器的时候,王军想直接用做大乐器的方法和尺寸往微型乐器上套,看着套完后制作的乐器,他发现这种微型乐器从观赏角度来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观。微型乐器还必须有观赏价值,于是王军就在微型乐器的比例上进行了微调整,从而让它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
制作微型乐器的材料和工序完全和做大乐器是一样的,制作方法也都是纯手工老谱的方式。跟大乐器比,微型乐器的难点在哪呢?那就是由于小,在制作的时候“耍”不开。就比如微型乐器上的轴,有的时候在制作一件乐器接近尾声的时候,需要把琴轴安在乐器上,就在拧上的一刹那,如果用力大了琴轴就会折,王军称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就只能重新再做一个轴安上。还有就是微型乐器的皮子,在粘合的时候只要稍微用力过度就会裂,裂了也只能取下来重做。
制作微型乐器,不但要有扎实的功底,而且眼神要好,从前也有几位王军的师兄会做这种微型乐器,但现在也都不做了,原因就是他们的眼神已经应付不了这种制作。王军做微型乐器就很注意对眼睛的合理利用,不会一直去做小的地方,他会在用眼多和用眼少的步骤中穿插着工作,这也是为什么他做这种微型乐器到现在眼睛还这么好的原因之一。
在诸多微型乐器中,王军还做过更加精致的雕有花纹的微型乐器。他曾经做过一个雕龙头的微型乐器,制作这件乐器花了他很多的时间,不过他做的雕花的微型乐器不多。他自己也说:“微型乐器的面板很薄,雕的不能透过去,又必须把每个线条连起来,难度着实很大,这也算是对制作微型民族乐器的一种挑战和创新吧!”
王军的微型乐器流传出去了,由于小就更利于传递,很多国外的朋友都有他的微型民族乐器。他们最早都不了解中国的民族乐器,通过王军的微型民族乐器,他们对中国的民族乐器有了了解,也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兴趣。
微型民族乐器制作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一直让王军比较头疼。
他感觉现在的年轻人跟以前他学徒时候的理念不一样,加之那个时候手艺一般是不外传的,想跟师傅学徒,师傅也不一定会教。王军感叹道:“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学徒的大都想速成,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心浮气躁,可能也跟大环境有关系。大多数人还是向钱看的,不能像我们以前那样能够踏踏实实坐下来去做一些事情,把手艺学到手,有一技之长。”
通过和王军的交谈,记者也深刻地了解到为什么手艺人的很多艺术得不到很好的传承,第一是愿意踏实学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第二是教出来的徒弟,有时候无法把手艺人真正的精神和艺术传承下去。这些往往会让民间的手艺人伤心不已。真正掌握一门手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持之以恒。
对于未来,王军也想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微型乐器,哪怕这门手艺没有传承下去,也要把它应有的魅力展现出来,为中国民族乐器文化的传播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