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泳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350013)
巴西牵牛组织培养技术初探
许泳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350013)
以巴西牵牛试管苗的茎尖为外殖体,对巴西牵牛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西牵牛组培苗腋芽生长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mg/L。
巴西牵牛;组织培养;组培苗;技术
病毒病已成为甘薯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严重的可造成甘薯减产60%~80%。当前甘薯病毒病尚无特别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加之甘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极易造成病毒继代传染及传播扩散。目前,通过茎尖组织培养获得脱毒种苗是防治甘薯病毒病最为有效的措施,而病毒检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甘薯病毒病多数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造成的,目前最简单有效并且可以一次检查多种病毒的方法就是用指示植物——巴西牵牛嫁接法,巴西牵牛对多种侵染甘薯的病毒都很敏感,受病毒侵染后叶片上产生系统性症状,如明脉、脉带、产生褪绿斑点、中脉扭曲、整株枯死等[1]。巴西牵牛虽然能产生大量的种子,但在繁殖过程中易受甘薯病毒的侵染,若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在试管中繁殖巴西牵牛试管苗则能够克服用种子繁苗的缺点[2]。为此,本试验对巴西牵牛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在试管中培养组培苗的方式,获得大量生长一致的巴西牵牛组培苗用于甘薯病毒病的检测。
1.1试验材料
巴西牵牛种子(上一年收获的种子,已经通过休眠期)。
1.2试验处理设计
催芽处理设:处理1、种子用浓硫酸液泡1.5h;处理2、种子用刀破壳后经次氯酸钠消毒。
种子萌发培养基MS,组培苗扩繁继代培养基设3个处理:处理A、MS;处理B、MS+NAA 0.5mg/L;处理C、MS+NAA 0.5mg/L +6-BA 1.0mg/L。培养基制备后,均经121℃、1.5个大气压灭菌20min。
1.3试验方法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巴西牵牛种子进行催芽,处理1的种子用浓硫酸浸泡1.5h,无菌水清洗后接于MS培养基;处理2将种子用刀破壳后经次氯酸钠消毒处理后接于MS培养基。两个处理均于3d后观察发芽率与污染率。种子发芽后每天进行2000lx的光照10h,培养7d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剪刀、镊子剪掉子叶,然后切取0.5~1.0mm长的茎尖接种到茎尖启动培养基上,每瓶接种1个茎尖,置于25℃、2000lx、每天光照10h的条件下培养。待茎尖生长成健壮的巴西牵牛试管植株后,剪成单茎节段,将单茎节段斜插入继代培养基上,腋芽位于培养基表面进行扩繁,每瓶接3株。20d后观察组培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茎节数和根长等。
2.1不同催芽处理对巴西牵牛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于巴西牵牛种子具有坚硬光滑的种皮,其种子萌发比较困难,且萌发时间参差不齐,因此应进行催芽处理。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个处理巴西牵牛种子的发芽率较高,均达到了90%以上,且出苗时间短,说明这两种催芽处理的方式都是有效的。但两种处理均发生污染,处理2的污染率较低,仅为2%。综合上述表现,巴西牵牛种子宜用刀破壳后经次氯酸钠消毒处理,有利于减少污染率,提高发芽率。
表1 巴西牵牛种子不同催芽处理的萌发情况
2.2不同培养基对巴西牵牛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3种培养基对巴西牵牛试管苗的生长情况均有影响。从生长势看,巴西牵牛试管苗的单茎节段在MS培养基和MS+NAA 0.5mg/L培养基中,苗生长正常、叶色绿、根系发达,表明MS和MS+NAA 0.5mg/L两种培养基均适合于巴西牵牛试管苗的生长;但巴西牵牛试管苗的单茎节段在MS+NAA 0.5mg/L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其生长20d后的株高、茎节数、生根数量及根长都较MS培养基上的试管苗高;MS+NAA 0.5mg/L+6-BA 1.0mg/L培养基中的苗生长受到抑制,株高矮,不长根,根部出现愈伤。试验结果表明,MS+NAA 0.5mg/L培养基最适合巴西牵牛试管苗单茎节段继代增殖培养。
表2 巴西牵牛单茎节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注:处理A为MS;处理B为MS+NAA 0.5mg/L;处理C为MS+NAA 0.5mg/L+6-BA 1.0mg/L。
巴西牵牛种子最适宜的催芽方式是采用破壳的方法,经消毒处理后接于MS培养基中,发芽率可达100%。本研究得出了巴西牵牛组培苗扩繁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NAA 0.5mg/L,繁殖系数可达到5。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不受季节影响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巴西牵牛组培苗[3],通过移栽,进行大量甘薯病毒检测。
本试验已经筛选出适宜巴西牵牛组培苗单茎节段继代增殖培养的培养基,能够大量扩繁出无病毒生长一致的组培苗。下一步将研究将在试管中利用巴西牵牛和甘薯试管苗进行试管微嫁接来检测甘薯试管苗是否带有病毒。
[1]张希太,李俊玲,宋九英,等.巴西牵牛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41-44.
[2]张希太,张彦波,肖磊,等.利用巴西牵牛试管苗检测甘薯组培苗病毒技术研究[J].农学学报,2013,3(12):16-22.
[3]王蒂.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林玲娜)
Preliminaryprobetotissueculturetechnologyforipomoeasetosa
XU Yong-qing
(InstituteofCropsciences,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eSciences,FujianProvince350013)
With shoot tip of Ipomoea setosa plantlet as explants,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for Ipomoea setosa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culture medium for axillary bud growth of Ipomoea setosa was MS+NAA 0.5mg/L.
Ipomoea setosa; tissue culture;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technology
2014-10-13
许泳清,女,1980年生,助理研究员。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CARS-11-B-10-2013);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CXTD-1-1301)。
10.13651/j.cnki.fjnykj.2014.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