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重要合作项目,在建设之初资金缺口巨大,政府将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授权由企业来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天津市政府给予了“不取不予、自我平衡”政策,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六年实践,天津生态城较好的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资金怎么来、设施怎么建、运营怎么管的问题。
天津市政府授权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作为生态城土地整理储备的主体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的主体,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授予投资公司区域内能源、通讯、水务、环卫、交通等经营性项目的特许经营权。
管委会对涉及市政路桥、泵站、绿化、公共建筑等非经营性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投资公司建立市场化的契约关系。
一是股权结构多元化。投资公司由泰达控股、国开金融公司、天房集团等六家股东出资 30 亿元设立。没有地方财政投资,并且股权结构多元化,无控股股东。
投资公司还与国内及新加坡优秀企业合作组建了能源、市政景观、环保、水务、交通、产业园等 12 家公司,形成了国有资本、外资资本、上市公司等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产权结构。
二是投资方式一体化。投资公司采用集约化方式设立专业公司,如能源公司负责城市自来水、燃气、供热以及新能源的建设运营职能,环保公司将环境治理、环境监测与环卫保洁三个专业集成在一起,管理成本比传统方式节约了近 40%。
按照管委会授权,实现了小区红线内外配套设施一体化投资,解决了红线内外能源配套资产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维护主体缺失等问题。
三是融资渠道多样化。有了政府授权和特许经营权,投资公司获得了可持续经营的资产,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预期,更容易获得银行整体项目授信及贷款。
建设生态城 6 年来,投资公司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170 亿元,融资余额将近 90 亿元,其中投资公司本部贷款、债券全部由信用方式获得,仅通过小区红线内工程费收费权质押,获得银行授信 26 亿元;发行企业债券 12 亿元;通过中新合作平台,积极争取在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拟发行规模 10 亿元。截至目前,生态城管委会财政始终保持零负债。
一是以路网为核心的统筹建设。投资公司遵循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规律,探索形成以路网为核心、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统筹实施的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将除电力管线以外的全部设施——包括路基路面、污水/雨水/中水、自来水、燃气、热力、通讯管网及道路绿化等,全部由投资公司调度各专业公司统一完成,有效避免了传统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混乱、重复作业、工期延误等现象。
生态城所有的道路无井盖,将井盖全部设置在机动车道两侧绿化隔离带内,采用隐蔽型盖板,提高了安全性和车辆行驶舒适度。
二是以生态为目标的特色建设。在根据生态城总体规划确定的 26 项建设指标中,有 8 项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要求:道路与小区绿化率均达到5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 20.4%,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 50%,水喉水达标率 100%,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 80%,危废垃圾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 100%,所有住宅、公建项目 100%为绿色建筑,自然湿地净损失为 0,实现了基础设施与生态特色的完美结合,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
一是广泛采用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化网络搭建的基础上,投资公司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的区域全覆盖、地上地下全覆盖、业务领域全覆盖、项目生命周期全覆盖。在基础设施日常维护中,投资公司采用了传感器、视频数据采集和平台运行监控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过程中数据失真、信息分散、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是积极实施集成化管理。投资公司建立“一个平台、三个中心”的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体系,对全区域实施集成化管理。
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了全区域共享的无线网络、有线光纤、通讯基站、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实现了三网融合、多表集抄。
运行维护中心。按照业务集中、资源集约、管理集成的思路,将道路、排水、热力等 16 个专业重新整合集成,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比传统各专业独立管理方式节约占地面积 71%,节约工程造价 23%。
运营管理中心。通过对设施资产数据、生产运行数据、客户服务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了运营决策、服务监管等公用事业综合管理功能和决策分析功能。
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了区域内统一的 7×24小时服务热线、基础设施配套窗口、公用事业服务网站,开发了公用事业服务APP应用,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目前,生态城 30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基本完成,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初具规模,入住人口达 1.5 万,注册企业超过1000 家,投资公司也获得了较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