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餐厅悄然退场

2014-09-07 11:20韩良忆
爱你 2014年3期
关键词:东门退场西餐厅

◎ 韩良忆

老餐厅悄然退场

◎ 韩良忆

父亲在世的最后几年牙口不好,陪他外出吃午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天,爸爸不经意间提起好久没吃“西餐”了。我明白他指的是“起司烙鱼”——就是加了奶酪焗烤的奶油白酱鲂鱼片。那一小盅焦香滑腴,不必怎么咀嚼便可以下肚。

我兴冲冲地打电话到熟悉的西餐厅,铃声响了好一会儿才有人接听,对方错愕地说:“我们歇业一阵子了。”我一时怔然,不知该如何反应,喃喃道了谢,便挂上了电话。四十多年的老字号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关门了,那熟悉的西餐味终究已成绝响了吗?

大概要中年以上的台北人才会明白我所谓的西餐是什么,那可不是如今在街头寻常能见的法国菜、意大利菜,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盛行于台北的两派西洋餐:一派是1949年后随着上海人来台的沪式西餐,这种原本盛行于上海租界的西菜,严格来讲并非正宗欧陆菜,而融合华人和白俄人的口味,体现上海昔日华洋杂处史实的味道。另一派则是从日据时代延续下来的台式洋食,菜式也是中西合璧,既有台湾味,也有经日本人转化过的西洋味。上述歇业的那家曾是前者硕果仅存的代表,台式西餐则还有一家屹立在大稻埕。

爸爸早年在上海待过,熟悉上海味,也习惯带我们去吃沪式西餐。我们一家大小较常去的西餐厅,一家在中山北路,另一家就是上述歇业的那家。中山北路那家,以前我们每个月总会去一两次,一来是因为离家近,路程方便,二来是因为小孩到那里吃饭,每道菜都可以点“半客”——菜式和大人的一模一样,只是分量较少。如今想起来,那真是周到贴心的安排:小孩食量虽小,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配吃炸鸡块、薯条或汉堡等乏善可陈的“儿童餐”。

爸爸常常替孩子们点起司烙鱼或明虾,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因为他自己嗜食的缘故,后来听他聊起来,才晓得主因不在这里。“起司烙鱼和明虾没刺,不会哽着喉咙,又用不着动刀动叉,只用勺子舀就可以,小孩吃起来方便。”爸爸原来是用心良苦。

中山北路西餐厅关门大吉后,我们吃西餐的首选转移为现在也歇业了的那家,那儿的菜式和中山北路那家老餐厅十分相似,烙鱼和熏鲳鱼、烩牛舌、牛尾汤等沪式西菜都做得挺好。餐厅在1977年迁移到东门一带,可巧咱家也在同一年搬到那里,美味近在咫尺,我们自然成了常客。

印象中,后来我们常去的东门西餐厅当时已是台北仅有的沪式西餐厅,一枝独秀,假日生意倒也兴隆。然而到了张扬浮夸的八十年代,荷包饱满的新富阶级赶时髦,吃起高档的法国菜,小市民也有日渐普及的平价牛排可吃,唯有一些忠实的老主顾念念不忘淡定安静的老式西餐厅,东门的西餐厅就靠着这批客人,辛苦撑过了九十年代,走进了二十一世纪。

我最后一次去东门西餐厅,已是好几年前。那是一次返台探亲期间,有一天上午出门谈事情,午饭时间正好经过餐厅门口,一时兴起就走了进去。里面的装潢显得更老旧,生意也更冷清,只零零落落坐了三四桌人,多半是老人家,我这个即将迈入中年的女人看来是在座最年轻的一个。喝着美味依旧的牛尾汤,心里不禁感叹:我们这些客人都与餐馆一同老去了。

唉,也就是这么一回事。新时代轰然而来,一家老餐厅悄然退场。再怎么不舍,“西餐”的时代和它反映的历史到底走远了。

(摘自《南都周刊》2013年第42期 图/王建峰)

猜你喜欢
东门退场西餐厅
东门
退好人生的每一个“场”
星级酒店西餐厅服务质量研究
东门老街
有些菜,换了名字你就吃不起
我要吃冰淇淋
再等等等
“鲜”香美味 爱在海鲜季
东门街
你会怎样对待“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