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辉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诅咒”的逆袭路径研究
胡耀辉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摘要: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经济增长乏力,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资源诅咒”困境,而成功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主要采用外生型和内生型发展模式,但两者的实践效果均不理想。依据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特点实施混合型发展模式,可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顺利地建成,以突破“资源诅咒”困境。
关键词: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诅咒;逆袭路径;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
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已经枯竭,陷入了“资源诅咒”的困境。为了及早摆脱困境,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选取了不同的“资源诅咒”逆袭路径,其中部分资源衰退型城市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其“资源诅咒”的逆袭路径。但在实践中,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面临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难以建立的问题,而成功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资源衰退型城市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因此,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急需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早日建成,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摆脱“资源诅咒”的困境。
由于资源型产业不断萎缩,接替产业尚未建立,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并以乘数效应的方式,渗透到城市的各方面,形成负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就业、生态、安全、居住等多重困境。为了尽快突破“资源诅咒”的困境,我国部分资源衰退型城市试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替代资源型产业,并欲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一)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诅咒”主要的逆袭路径
1.高科技服务业。Bulte E.H研究发现美国资源衰退型城市匹茨堡利用本地大学资源,培养了大量现代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人才,推动了高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他认为高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银行业、会计业、法律服务业、广告业、保险业等一系列产业的综合发展,不仅解决了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发展问题,还解决了就业等民生问题,因而发展高科技服务业是资源衰退型城市破解资源诅咒的逆袭路径。[1]
2.旅游产业。Hodler R研究发现英国资源衰退型城市斯旺西开发斯旺西海洋公园,吸引了外来投资,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他认为,旅游产业关联度较高、带动效应明显,对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增加劳动就业岗位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因而发展旅游产业是资源衰退型城市破解资源诅咒的逆袭路径。[2]
4.新兴产业基地。Andersen J.J研究发现美国资源衰退型城市休斯顿引进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宇航中心,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与航天相关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美国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他认为,新兴产业具有符合新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和竞争对手相对较少等特点,相对于传统产业,资源衰退型城市发展新兴产业的难度较少,而建立产业基地则能够放大新兴产业的乘数效应,因而发展新兴产业并建立产业基地是资源衰退型城市破解资源诅咒的逆袭路径。[4]
(二)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诅咒”逆袭路径的选择
为了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希望抓住国家支持资源衰退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政策机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较强接续力和竞争力的接替产业,尽快脱离“资源诅咒”困境。当前,资源枯竭、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收入增加是中国部分资源衰退型城市优先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其“资源诅咒”逆袭路径的主要动力。
1.资源枯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直接动力。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资源开采已经进入晚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日趋下降,资源开采的难度不断加大,资源衰退型城市即将无资源可采,而其资源型企业也将无资源可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资源保有储量下降。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型企业对原材料的巨大需求,经过长时间、大规模和高强度开采,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资源保有储量已降到低点,资源开采产量急剧下降,无法满足资源型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源开采成本上升。资源开采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现象较为普遍,这直接导致资源衰退型城市所剩资源的开采难度较大、开采成本较高、开采收益较低。如果资源开采成本高于当前市场所能承担的价格时,资源开采企业就会因无利可图而放弃生产。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现存企业开采成本越来越高,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甚至出现开采越多越亏损的情况。
2.持续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间接动力。资源衰退型城市对本地资源和外部投入依赖性非常大,随着可开采资源不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每况愈下,资源衰退型城市陷入结构性衰退,引进外部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困难较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资源型产业逐渐衰退。资源衰退型城市依托其自身的资源,建立资源型产业,但资源已经进入开采末期,资源的开采量不断减少,不能够满足资源型产业的需求,难以支撑资源型产业进一步发展,资源型产业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外部的投入严重不足。伴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资源衰退型城市依赖外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入,迅速地成长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一旦资源开采殆尽,外部的投入将大幅减少、停止甚至撤离。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自然资源主要采取无偿调拨与低价调配政策,造成“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 的不合理现象。资源衰退型城市长期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原料,而以高昂的价格买入轻工产品,其自身积累不多,如果外部的投入不足,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经营发展必将举步为艰。
3.社会稳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基础动力。资源型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资源型企业停产、破产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城镇贫困面不断扩大,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集体性失业。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不断萎缩,资源型企业开工不足或倒闭,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直线下降,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失业形成规模化。同时,资源衰退型城市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缺乏长远的规划,未能及时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源,无法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新增劳动力就业率低,学生就业难度大,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另一方面群体性贫困。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失业率高而就业率低,适龄劳动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量的失业群体造成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群体性贫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的进一步枯竭,资源衰退型城市若不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其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失业率会持续攀升,贫困面会进一步扩大。
4.收入增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现实动力。资源型产业是资源衰退型城市的支柱型产业,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资源型产业丧失了赖以生存的资源支撑,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城市经济急剧下滑、经济总量快速萎缩、企业效益大幅下降,政府财政和职工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由于自然资源的枯竭,资源型产业逐渐衰退,企业经济效益不佳,而接替产业尚未建立,新型的财政来源没有形成,致使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地方财政收入锐减。但城市的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与日俱增,资源衰退型城市政府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另一方面职工收入水平下降。资源型企业纷纷关闭破产,造成大量资源型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由于职工原来主要从事粗放式、重体力的劳动,劳动技能单一,思想观念陈旧,再就业难度大,绝大多数的职工很难通过再就业达到原有的收入水平,同时在岗职工收入也大幅度地减少。物价水平不断攀升而职工收入停滞不前甚至下降,使职工生活陷入困境。
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单地区、单中心研究,只能反映本地区的情况,不同地区、国家的医保、社保水平不同,对药物选择也有差别,对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其次,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充足,可能是导致部分研究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的原因。再次,本研究采取的是病例对照试验,相比于随机对照试验,受影响因素更多,对结果干扰更大,可能会导致本研究结果和设想有出入。
目前,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主要采用外生型和内生型发展模式,但实践的效果不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停滞不前。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主要发展模式及其适用条件
顾慧君、王文平以本地自主还是依附外部为依据,将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分为内生型发展模式和外生型发展模式。[5]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不同,其适用条件也存在着差异。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外生型发展模式及其适用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外生型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利用其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吸引相关上下游产业的配套企业在本地区进行集聚投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其产业规模,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而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能否采用外生型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城市是否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低成本优势。人才结构合理、区位条件优越和综合商务成本低廉的城市采用外生型发展模式,可促使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早日建成。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生型发展模式及其适用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生型发展模式是指凭借当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引导本地龙头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其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逐渐形成产业集聚,进而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能否采用内生型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城市是否具有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和企业优势。具有丰富自然资源、掌握大量资金和拥有大型龙头企业的城市采用内生型发展模式,有利于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顺利地建成。
(二)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的两难选择
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的选择,面临着两难困境。资源衰退型城市综合实力不济,难以吸引外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投资,不宜采用外生型发展模式。同时,由于资源衰退型城市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已经枯竭,无法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内生型发展模式也不合适。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不宜采用外生型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采用外生型发展模式,其所在城市应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体系来承载和支撑。与综合型大城市相比,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的高层次人才总量不小,但人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为与资源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其营销、策划及具有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较少。除必要的人才条件外,所在城市还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较低的商务成本。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主要位于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相对闭塞,离交通干线较远,区位条件不佳,并且城市规模不大,基础设施薄弱,企业的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综合实力不强,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难度很大,因而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不宜采用外生型发展模式。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难以采用内生型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采用内生型发展模式,其所在城市应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依托。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其所依托的主体资源采掘已经进入晚期,主体资源萎缩严重,不能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除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外,所在城市还应具有较好的科技创新条件和较为丰裕的资金。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创新行为主体能力普遍较弱,科技创新的资源较为缺乏,科技费用投入明显不足,科技创新的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并且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水平较低,可用资金十分有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内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根基,但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已经枯竭,因而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难以采用内生型发展模式。
资源衰退型城市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混合型发展模式,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模式难以选择的困境,推动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早日建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及适用条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不同于外生型发展模式和内生型发展模式,其适用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是指吸引当地龙头企业跨行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鼓励其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还主动吸纳外部的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和金融资本,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逐渐形成产业集聚,进而发展成产业基地,其内在的形成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1)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交通相对便利。我国部分中部和西部的资源衰退型城市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方便快捷,距离综合型大城市不远,有些城市已经成为大型都市圈的一员,周边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同时此类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市场发育水平、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资本均有一定的基础,并受到周边城市较高经济水平的经济辐射,在一定程度上与周边城市实现了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虽然这些资源衰退型城市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困难重重,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却有较强的吸引力。(2)拥有大型的龙头企业,实力比较雄厚。具有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愿望、技术水平不低、资金不紧张、人才不缺乏的大型龙头企业是混合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混合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至少拥有一个具有较强号召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动吸纳本地和外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以产业技术创新链为依托,形成层次分明的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在混合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中起到领头羊作用,是产业基地的中心。龙头企业的辐射与集聚作用能促使混合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乘数、支配和溢出效应。
(二)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的设计
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结合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其实现路径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产业技术创新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
1.龙头企业产业转型,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衰退型城市的主体资源已经萎缩,资源主导产业开始衰退,其龙头企业为解决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试图通过产业转型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地抓住契机,诱导当地龙头企业跨行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需求不大,但对无形的科技和知识依赖程度较大,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和人才要素的要求较高。与中小企业相比,龙头企业具有资金实力雄厚、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创新优势明显、品牌培育能力强、科技人才素质高、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和科学管理体系健全等特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和基础较好,其成功地跨行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生根与生长的概率相对较高。
2.合理地开发重点项目,培育成支柱型产业。为确保资源衰退型城市的龙头企业成功地跨行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与培育出规模大、实力强和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型重点项目是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型重点项目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项目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较大,能够弥补龙头企业转移资金、物资和人力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造成的经济总量降低和经济规模缩小;二是项目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使龙头企业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工资收入不降低,力争每年上升8%~12%;三是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产品的竞争力较强和市场占有率较高,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3.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资源衰退型城市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由于其是跨行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能力并不强。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柱型重点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而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是提高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产业技术创新链能够集聚多方的创新资源,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要求,开展技术攻关,及时地解决支柱型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这不仅能确保支柱型重点项目如期完成,还可提高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能力。
4.延伸产业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可提高资源衰退型城市的龙头企业竞争能力,而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延伸则能够促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形成。面向产业技术创新链的产业集群是产业技术创新链特性在产业集群中的体现,是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由于地域相临、产业相关和分工明确,产业集群成员不仅在产业链、技术链和创新链中相互合作,还进行跨链间的协调,因而产业集群成员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链关系为主导,有序地进行集聚。同时由于产业技术创新链的空间分布具有“大区域离散小区域集聚”的特性,产业集群成为产业技术创新链空间分布的载体。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延伸使大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在一起,在技术研发上相互合作,在基础设施上相互共享,在市场开拓上相互支持,在企业文化上相互影响,推动了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群形成。
5.促使产业集群的升级,倾力打造产业基地。随着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群增强壮大,产业集群将会升级为产业基地。产业基地是互相合作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的特定领域或在一定区域内建立的具有配套环境、布局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地带。产业基地的特征表现为:产业基地的核心是先进技术和创新团队;产业基地的追求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全方位效益的最大化;产业基地能够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和扩大辐射力;产业基地内的项目集中度高,可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并在较大范围占据市场优势,产生规模效应。产业集群是从企业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而时聚时散,产业基地则是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角度出发,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长期系统工程。因此,产业基地是产业集群的高级化形式,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地是资源衰退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为了破解“资源诅咒”,我国部分资源衰退型城市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其“资源诅咒”的逆袭路径,而成功地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资源衰退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困境的关键。我国资源型衰退型城市采用外生型和内生型发展模式,均难以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混合型发展模式可较好地解决外生型和内生型发展模式的不足之处,能够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早日建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资源衰退型城市突破“资源诅咒”困境。
参考文献:
[1]Bulte E.H.Resource Intensity,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J].Worlddevelopment,2005(33):1029-1044.
[2]Hodler R.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Fractionalized Countries[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6(50):1367-1386.
[3]Boschini A.D.Resource Curse or Not:A Question of Appropriability[J].ScandinavianJournalofEconomics,2007,109(3):593-617.
[4]Andersen J.J.Constitutions and the Resource Curse[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8,87(2):227-246.
[5]顾慧君,王文平.基于社会网络的内生型产业集群演化解释[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27-29.
(责任编辑汪继友)
ResearchontheCounterattackApproachtotheResourceCurseinResourceRecessionCitiesofChina
HUYao-hui
(School of Business,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Abstract:The weak economic growth in those resource recession cities of China leads to the dilemma of Resource Curse to different extent and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strategically new industrial base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key to breaking the Curse. And those bases presently are operated mainly in the patterns of exogenous development and endogenous development but the practice of those two patterns does not make the ideal effect.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xed developmental mod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cities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ose bases for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urse predicament.
Key words:resource recession city; resource curse; counterattack approach; strategically new industrial base; mixed developmental model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4)06-0018-04
作者简介:胡耀辉(1969-),男,浙江温州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资源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SK2013A033)
收稿日期:20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