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遗产外部环境改造探索
——以大田县芳联堡景区规划设计为例

2014-09-06 02:01福建省榕树王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蒋跃辉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16期
关键词:外部环境大田文化遗产

文|福建省榕树王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 蒋跃辉

【关键字】建筑文化遗产 环境改造 历史文化 保护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如何在保护的基础实现建筑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古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征。目前我国的古建筑多注重建筑本身的修缮与保护,而忽视外部环境的修复与改造。古人造园讲究建筑与环境的相辅相成,因此建筑文化遗产外部环境的修复与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筑文化遗产外部环境的修复与改造是基于原有文化背景、空间肌理、地域特色的景观系统营造,秉承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摒弃浮华落本真,以文化视角展示特殊背景下的独一无二的外部环境景观,寻求历史与环境的平衡点。

被誉为“福建土楼(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之母” 的福建大田土堡群, 2009年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13年成功入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积极争取列入申报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田县委县政府对土堡群的保护及开发工作极为重视,先期对大田土堡群中最具代表性的“芳联堡”景区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外部环境的修复与改造,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力争建成国家4A级景区,提高土堡知名度。

本人有幸负责大田县芳联堡景区规划设计工作,对芳联堡外部环境的修复与改造进行探索,希望以此设计为例,抛砖引玉,更好地加强和推进建筑文化遗产外部环境的改造研究。

1 项目概况

大田县居福建省腹地中心地带,为福建西北部连接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芳联堡景区位于大田县的中东部、县城东北侧,距县城约8公里,周边交通便捷,配套齐全,规划面积约21.41公顷。

2 现状分析

2.1 自然状况

芳联堡景区地势由北向南缓倾,形成北东西三面高,南面低的簸箕状地形。其中景区东面山体海拔较高,中、南部地形较平缓,多为农田,田埂小道纵横交织,并有多座景桥。。

2.2 景观资源

景区内既有山泉溪流、珍稀古树等自然景观资源,又有名扬一方的芳联堡等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共同构成景区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

景区西北部的古树群植被茂密,历史悠久,还有一株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植物— —野生天然南方红豆杉。景区东北部现有一处板栗园,另有贯穿景区南北的溪流及两侧的芭蕉林景观。

芳联堡,又名芳联堂,是大田县现存古堡之一,规模较大。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咸丰十五年(1812年)落成;坐北向南,南北45米,东西62米,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芳联堡是一座府第式堡垒建筑,前方后圆,平面形状呈“箕”形,所有建筑设计以中轴线为基准,对称分布,从南到北依次分布半月池、外坪、护坡、堡墙、前天井、前堂、中天井、厢房、正厅、后花台、环墙廊屋等。堡东南与西南角各有角楼一处,角出墙体,共三层,堡墙及角楼上,共有条形了望窗60个,斜状射击孔和平射孔密布在堡墙的各个部分,形成立体交叉防御网。花台东西两端,各有水井一眼,西南角楼下设大型石质碾盘一合。

3 规划定位

整合芳联堡景区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复育大田地方文化特色,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一个展示大田土堡文化、古建工艺文化、古代军事文化、地方民俗风情、山水生态风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民俗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4 总体规划

4.1 功能分区

根据芳联堡景区的景观资源分布和发展条件规划形成 “一带五区”的景观空间格局。 一带:滨水生态景观带,五区:古堡文化展示区、登高揽胜休闲区,农趣生活体验区,民俗荟萃游览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图1、2)。

>>图1

4.2 详细规划设计

4.2.1古堡文化展示区

位于景区的北侧,围绕芳联堡景点展开,严禁大刀破斧的改革,严格保护和恢复芳联堡及其周边生态景观的原貌,并结合旅游开发需要,适当增加与环境相融合的服务配套。规划拓宽原有的入口小道,形成一个视野开阔、开合有序的主入口广场空间,有利于步行旅游人流的集散及景区的宣传。保留沿路原有的古树群,对多种珍稀树种确认后挂牌宣传。林下空间采用生态处理,为古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好地条件。芳联堡建筑内、外进行局部恢复性修缮,全面展现土堡建筑的独特设计理念与工艺水平。恢复芳联堡南侧的半月池景观(现状为农田),再现原芳联堡主人张元梅对宅第的风水处理手法(从风水角度看,土堡对着正南,门前有水,是一处财源茂盛、人丁兴旺的好宅地)。半月池内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表达“礼之用,和(荷)为贵”的和谐之美。芳联堡的南侧拓宽形成休闲广场,选用当地块状卵石铺设,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可供游客停驻集散。广场东侧设置一组以大田当地元宵节“迎花灯”习俗为设计主题的民俗雕塑,突出地方韵味。

>>图2

4.2.2登高揽胜休闲区

位于景区的东侧、芳联堡的东南侧,该处山体林地,植被较好,采用生态处理手法,沿半山腰顺着等高线规划一条生态步道,中部平坦处可拓宽为观景平台。观景平台的东侧,山体地势较缓处,整合形成两个错落的折线形木平台广场(取名为沁香芳台),游客可在此登高揽胜,纵观芳联堡的端庄大方、宏伟高贵及大田特色的梯田、果园等乡土景观。

变文属于民间文学兼有口头性特点的文学样式,在相关变文作品里有大量运用情节、套语、散韵相间、短语程式化的艺术表达,它主要起到简洁、有效表达和诗化作用,使艺人在说唱过程中便于吸引听众注意力,并带来审美快感。变文中的程式,就是指在变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的一些较为固定的表达手段、情节内容。[7]这些程式形式呈现重复性,并且与作品的内容相依存、相一致。

沁香芳台的东侧规划一座圆形的景观建筑,取自传统的土堡造型,一层设有戏台及游客服务中心,二层沿外墙设置跑马廊,古韵新作,令人流连忘返。沁香芳台的西南侧设有一组茶韵山色景观小品,既有古人品茶(大田高山茶)的场景雕塑,又设置古朴的户外桌椅为游客提供赏景品茗的场所,与山林景致相呼应。

4.2.3农趣生活体验区

位于景区的东北侧,芳联堡东北侧平整地形,形成一个方形休闲广场,广场内设有闻香下马、小二迎宾等铜雕,展现大田酒文化的悠久历史。闻香下马的东北侧,结合保留的古厝建筑,以现代的造景工艺,再现传统酿酒的制作场景。酿酒景观东侧保留的建筑前设有多组展现农家生活场景的雕塑,如打酱油、喂鸡鸭等,将农趣生活的点滴融入环境景观,给人带来别样情愫。其东北侧的空地,利用高差搭建三个错落的瓜棚,并设置丰收主题雕塑,与东侧的板栗园相呼应。瓜棚的东北侧设有一组制作大田美食— —九层的场景雕塑,通过拣米、磨米浆、蒸米等工序的展示,增加了趣味性及游客的参与性。

4.2.4民俗荟萃游览区

位于景区西侧,芳联堡的西南侧拓宽广场,设计抬花轿、送嫁妆等迎亲场景铜雕,展现大田客家婚嫁民俗文化,令人流连忘返。周边的古厝小院则设有客家传统的“过米筛”、“拜堂”等雕塑,作为迎亲场景的延生,丰富文化底蕴。

4.2.5综合配套服务区

位于景区东南侧,村居委会原址规划为土特产交易市场,建筑形式选取方正的土堡造型,满足交易市场的功能需求,作为芳联堡景区的配套,为游客提供必要的便利服务。

土特产交易市场的东南侧门口设有一组赶集人物雕塑,营造朴实纯真的乡土气息。土特产交易市场的东侧,地势较平整处规划为生态停车场,设有旅游大巴及自驾汽车等不同规格的停车位,满足不同旅游人群的停车需求。土特产交易市场的东南侧按设计标准配置自行车停车场,作为其南侧绿道的配套。

4.2.6滨水生态景观带

整改景区东北至西南向流淌的溪流景观,重点保留溪流两岸现有的芭蕉及竹子,局部可增植花吊丝竹、垂柳、桃花和山樱花等植物,成组点缀水杉、落羽杉等高耸的滨水景观植物,沿水边种植水葱、旱伞草、芦苇、花叶芦竹等水生植物,形成“桃红柳绿,生态绿岸”的植物景观特色。

规划多座富有自然气息的景桥及块石汀步,增添诗情画意,并完善步道系统。沿溪而下,根据场景需要设置戏水钓鱼、牧童水牛、叠彩水车等景观小品,增进游客与环境的互动。

5 配套设计

芳联堡景区作为大田当地历史文化的代表,应在保护中求发展,因此景区的服务设施应以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首要,各类人工服务设施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辅助性设施,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不可喧宾夺主,既不应破坏原始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土堡建筑,亦不应成为新的人文景观。

结语

建筑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建立保护第一的观念,更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注重内外兼修,古建筑内部需要恢复原貌;外部环境改造应是在基于原有历史风貌的全面系统修复,更好地反映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动态的历史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方能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猜你喜欢
外部环境大田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活态文化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电网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NG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