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北京朝阳区通过九年多的实践,逐步建立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治理体制,探索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方向。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皮定均
现代社会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依法进行管理是万万不行的,但是只靠政府的管理是永远管不好的。现代社会,社区是实现居民和单位自我管理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但是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社区的自治作用就不可能有效发挥。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的有机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客观要求。大数据是现代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基础。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皮定均介绍了北京朝阳区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情况。
大数据社会是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通过在城市和农村全面推行信息化、数量化、智能化,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
推进大数据社会建设应分阶段实施。从广度上智能社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数量化城市管理、数量化社会服务管理、数量化城乡规划建设、数量经济,并从这四个方面逐步推进智能化。
从深度上大数据社会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信息化、数量化、智能化、科学化。实现数量化,在信息化基础上,对各类问题、任务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和对各类责任主体进行评价;实现智能化,在数量化基础上对各类问题的解决和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有效干预,促使问题解决率和任务完成率持续提高;实现科学化,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对各类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科学。
在政府内部坚持法定监督主体、管理主体、执法主体三者相分离原则。充分发挥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在监督、指挥、协调、评价等方面的统筹作用。同时,完善管理、执法主体对监督主体的监督机制,实现监督、管理、执法三类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管理主体(街道和地区办事处、社区、行政村)在落实各项法律法规中的主要作用,发挥执法主体的保障作用,实现管理到位、执法归位的“大管理、小执法”的工作格局。
坚持充分发挥全体社会单位和市民在落实各项法律法规中的法定主体作用原则。在坚持发挥单位市民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区(行政村)法定的自我管理和协助政府管理的作用,发挥政府法定的管理执法作用,实现单位市民、自治组织、政府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大社会、小政府”的工作格局。
坚持政府与各方紧密多元化合作原则。将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进政府与社区、单位、市民、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国内外相关机构等各类主体的紧密合作,实现优势的有机融合,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坚持社会服务管理领域竞争机制原则。建立以利益、荣誉为诱因的常态化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对各类责任主体形成依法、客观、公开、公平、实时的评价并有效运用其结果。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核心原则。在信息化、数量化、智能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服务、作业、监督、管理、执法的科学化,逐步推进市民、企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2005年7月,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并开始推进人口和单位服务管理数字化工作。2007年10月,进一步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为民服务等工作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与为民服务系统。2009年10月,将文明城区创建的各项指标分解、量化并纳入数字化运行系统,使监督评价工作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形成了数量化文明城区建设系统。2010年7月,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全面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了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
全模式系统包含社会服务管理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有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法律司法、党建工作、网络社会等11个模块,共有118个大类、577个小类、3576个细类工作。按照区领导提出的“必须体现管理和服务分开原则”工作要求,将3576个细类进行了梳理,分为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和市民、企业、政府决策支持系统四大类,进一步梳理了结构,理清职责,实现分层分级分类,完善顶层设计。
全模式数据库建设包括基础数据库和运行动态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含房屋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单位数据库、部件数据库、绿化数据库、影像资料库、各类GIS图层等,实现了房屋、人口、单位等数据库的一体化。运行动态数据库是全模式系统运行中自动生成的,包含十一大模块领域内的问题隐患、投诉举报、咨询问题、工作记录、材料等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采取整合各类资源为主与采集为辅的方式建立。
2014年1~10月,全模式系统发现问题类和工作任务类共计5098825,其中发现问题2810700件,解决率为80.93%,工作任务2288125件,完成率81.66%。
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按照发现问题、案件受理、案件派遣、任务处置、结果反馈、复查核查形成闭环工作流程,所有案件由系统平台自动存储,形成各类案件分析及考核评价。具有如下特点:
高位的独立监督。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全面负责社会服务管理监督评价工作,是区政府直管的独立的监督部门,共有35个分队,1547名监督员,153名座席员,各监督分队独立租用办公用房,不直接与街乡、社区发生联系,全面独立履行监督指挥和考核评价的职能。
依法监督,纳入系统的每个细类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关标准依法监督,纳入系统的每个细类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标准,共涉及法律法规396部,政策206部。
客观监督,每个案件的立案结案都有照片作为客观依据。
闭环监督,每个案件从上报、处置到评价等环节都环环相接。
公正监督,按监督主体与被监督主体共同制定或认可的标准进行监督,全模式十大模块通过与43个街乡和32个职能局共同完成了四类标准的梳理和制定,监督员、坐席员按标准进行作业,系统自动生成评价结果,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多手段、全方位监督,监督手段有监督员监督、公众举报、微博传送、Google影像比对等16大类20小类,被监督对象包括政府和社会各主要方面。
朝阳区大数据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
在成效方面,使政府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向政府、社区、单位、市民、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的社会治理体制转变;政府内部(包括各类协管员)和社区(行政村)一线工作人员,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体制向通过扁平化、同质化管理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的责任到人的体制转变;各类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由突击式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决策方式由专家决策、民主决策向数量化决策、科学决策转变。
在经验方面,有如下心得:
理论是前提。持续的理论研究与宣传是前提。通过与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九年来的紧密合作,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概括,逐步形成了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理论架构,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促进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数据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服务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的基础,是量化统计、量化分析、量化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监督评价科学化的基础,是建立市民、企业、政府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条件。
合作是核心。通过积极推进政府与社区、单位、市民、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主体的合作,实现各方面优势的有机融合,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机制是保证。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并完善社会各方合作机制、常态化工作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推进全模式工作不断发展。
创新是动力。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式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从当初的数量化城市管理、数量化为民服务系统、数量化文明城区建设系统、到现在的全模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完善的,要始终站在社会服务管理最前沿,不断的尝试新的方向和做法,在创新中求发展。
技术是手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化、数量化、智能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