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齐 然后……

2014-09-05 14:36
航运交易公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细则市场主体试验区

5月22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细则》。细则出台标志着央行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细则基本出齐。“基本出齐”有两个含义: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政策体系从总体上说已经建设完成。主体政策都已经放在台面上,最后一只“靴子”已经落地,接下来市场主体各取所需。二是,不会再有更多的政策出台。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构建工作已经完成,但是,有了政策并不能保证必然有期望中的成长,成长的关键在于市场主体在普适的规则体系下有所作为。这多少还是让人有些失望:运动场地画出来了,游戏规则公布了,甚至裁判员也就位了,可是运动员却久久地在场边徘徊——他们多数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对于那些对各类细则如久旱之望云霓的人来说,我想,政策,包括细则最终也许会使他们失望。为什么这么讲?原因是,市场的活力虽说来自于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更主要的是来自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力。如果,这个地区的企业本身缺乏开拓精神,本身习惯于“手把手”被教会做事,那么,政策细则又有什么用呢?

但愿我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在我们接触到的银行金融机构中不乏迷茫懵懂的,常常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能做些啥?我说:这要问你啊?然后,他茫然地说:不知道,又接着说:再等等,再等等,等细则下来再看看。

不难发现,很多企业没有因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而发现新的生意,也没有因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而产生新的利润,更没有因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而发现成本下降的新途径。所以,我担忧。我担忧的首先不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否最终可以为经济生活带来活力,而是太多人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应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改变经济生活。

一种市场形态要获得活力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政策释放而实现,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产生到生长,期间还会经历调适。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政策的自我修补,而且需要市场自我适应和调整,也需要企业本身的调整和改变。

我们不禁要问:企业为什么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从事自己熟悉的业务呢?又为什么要以自己不熟悉的方式从事自己熟悉的业务呢?从商业原则来说,不熟悉就充满未知风险。以往,管理部门就是通过释放政策,为企业提供看得见超额利润的空间。现在,我们不再认为政策的这种作为是合适的,那么,市场就被期望提供成本下降的空间。而市场提供的成本空间一般无法一蹴而就,它有一个自我生长的过程。我们是不是有耐心呢?这个很重要。所以,当人们在大刀阔斧地“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的同时,又羡慕瑞士一幢小楼就可以是世界著名企业的总部。我们不禁要问:商业没有生长的土壤,也不给它生长的时间,城市的生长可能吗?就像有一个时期,我们的城市强调种大树,种下去马上就成荫。大树哪里来?别处挖来。那么,这里多一棵大树,别处就少一棵。而且,搬种来的大树,长着长着就长小了的风险更大。

小心呵护,慢慢长大,不仅是树木的生长规律,也是市场的生长规律。endprint

猜你喜欢
细则市场主体试验区
守正创新 追求卓越 《今传媒》征稿细则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宇航计测技术》征稿细则
征稿细则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复杂油气藏》征稿细则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