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

2014-09-05 15:28:44李馥萸
职业·中旬 2014年3期

李馥萸

摘 要:在目前的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写作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或无资料可引。针对中职学生的学情现状,笔者认为如能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教材文章,善于利用课本素材积累写作材料,并依此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会更有效地实现课本价值,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资源 课本素材 多角度思维

虽然高职考试大多不直接从课本取材命题,但是课本的作用永远不会消失,它仍然是我们向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的载体。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依托课本进行全方位的辐射式的挖掘,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增强作为基础学科的实用性和人文性。其中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直接的意义。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人文情操、训练思维能力,有利于我们做好高职考作文备考工作。这些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能力要求在充分挖掘课本写作资源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问题在于怎样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资源,训练考生的这些能力。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写作资源”的具体突破口,可以选择在对课文素材进行全方位的积累、多样化评价及多角度迁移上。

一、善于利用课本素材积累写作材料

按大纲要求,中职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内外写作训练才能够达到写作的能力要求,而寻找写作的素材却又是一件令学生头痛的事情,很多同学感到“难为无米之炊”,更别说寻找新颖的材料了。其实,教材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事迹……可以在构思行文时加以考虑。而且,课本中的材料往往被人忽视,因此,用在文中有时反而给人一种新颖感而受人青睐,并且能让评卷老师看到考生那种“学以致用”的习惯和能力,内心先喜三分,这样自然也就会得到好评了。所以从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活用这些材料。而历年的一些高考满分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善于利用课文素材的案例,给我们进行作文备考带来了一些启示。

2004年高考,考生优秀作文《此时有声胜无声》中开篇以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引入,接着笔锋一转,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引用《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的例子:“他竟能用一段话使秦师从边境中退去,——这些话让秦伯感受到亡郑的害处而放弃攻郑。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一个小小的人臣,竟能用语言的沟通来说服赵太后送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长安君去当人质。触龙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常常在我耳边回响,提醒着我语言在沟通中的力量”。同时文中还引用了邹忌讽齐王的善谏、曹植做七步诗使兄长明白手足情的例子,准确贴切。

再来看其他的优秀作文中善于利用课内素材作文的个案。2004年高考,山东省满分作文中有一篇《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物的用语均出自教材,以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在《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观点围绕“相信自己的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展开讨论。作者对课本材料驾驭自如,信手拈来。作者能够较好地在有限的考场作文时间内有效地运用课内材料,为自己的作文获得高分提供了条件。语文教材是作文选材的后花园,由2004年高考作文的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得到一些语文备考的启示。

我们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结合高考作文题加强对课内材料的针对性分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课内素材,提高课本的利用率。学习《屈原列传》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2003高考作文“人的感情往往影响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可以这样论述:“楚怀王客死于秦,公子子兰难辞其咎,当初是他力劝乃父入秦的,屈原虽然坚决反对那一冒险行动,但终究无效。如果不是‘爱子的力劝,楚怀王怎会盲目涉险、客死他乡?” 学习《鸿门宴》《内蒙访古》时可以思考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的选材,论述“选择是不容易的”可这样表述:“项羽不杀刘邦的选择是那样的具有高贵情操,昭君出塞的选择是多么果敢与伟大。”由以上对历年高考作文话题从课内选材的审视中,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针对性积累。

二、全方位解读教材,训练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综观现在的学生写作现状,除了材料的匮乏之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理性、综合的思辨能力。而新课标也提出:“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见这一点在培养学生备考作文时非常有必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理性、综合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可以用发散、求异思维去思考课文素材论述角度。例如,《触龙说赵太后》素材可用来阐释“说话应讲究艺术”“要学会换一种方式做事”;也可阐释“做事,应有长远计划”“有一种爱是一种害”“成功,要靠自己奋斗”“英明的选择需要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扰”“语言与沟通”等观点。《勾践灭吴》可用来阐释“人,应敢于检讨自己”“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可阐释“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仁者无敌”“成大事者应能屈能伸”“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对手”“创业容易守业难”“成由俭来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用来阐释“人,应该有自知之明”“忠言不一定要逆耳”“要努力培养善听的耳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感情影响着对事物的认知”“想听真话不容易”“政府应设真话奖”等观点。

在训练多角度思维能力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抛弃陈旧阶级论观点,突破时代局限,运用历史、人性的观点分析课文。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人学”,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抹杀“人性”,片面武断地下结论。经过反复地训练能使学生逐步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操。在教学《鸿门宴》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是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等问题。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会认识到项羽不杀刘邦,是真正的光明磊落的英雄,他不愿做宵小之徒的行为,他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陶渊明的归隐对于现实有什么积极意义?从而让学生进行社会化深层次的思考:儒家“用世”与道家“退隐”二者之间相比较,“达则兼济天下”更需具有坚韧有为的勇气。假如“每一个当官的都回家卖红薯”谁还来为民做主?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的问题。

又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与学生共同探讨“焦母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焦仲卿真的就那么的软弱吗?”两个问题。通过交流互动,学生能明白焦母的种种不可理喻的行动若从母爱角度来看,又是值得同情理解的。焦母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悲剧根源,她的种种蛮横得近乎变态的行为可能就是她做媳妇时身受封建制度的迫害而在做了婆婆后再转嫁到兰芝身上的补偿行为。而焦仲卿,若从他处在“孝心”与“爱情”这二难选择中进行分析,或许更能全面地把握这一人物形象。

由以上解读课文素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能注意角度的多元化,注重人文性,既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作文角度新颖,思想深刻。

三、以“读”促“写”,引写作源头活水

在对课本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写作,并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搜集材料、拓展思路,逐步使观点变得成熟。如有学生在写作《我为焦母辩护》一文过程中,参考了林语堂《中国“婆婆”心态》等相关文章,提出了婆婆“补偿心态”的论点,假设焦母年轻时也如兰芝一样备受折磨,才会产生如此蛮横行径,而这一切都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致,焦母、兰芝都是当时社会的牺牲者,使文章立意更具深度。如有同学在课外练笔中写了《我为资本主义辩护》《我为武则天辩护》尝试从历史、经济角度切入,理性地思考。写出的作文思想性得到了加强,内容也明显地充实了很多。也有同学在写《我要为胡虏辩护》一文中提出了具有古代中国汉民族优越感的谬识的民族在当今世界应“放之四海皆存兄弟”,美国对待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白人对当地土著都是如此,所以应当从民族平等、互相发展的团结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文章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充分挖掘课文写作素材,也可以利用课文素材进行多种写作训练。如仿写,学完《我愿意是激流》后,布置学生写《我愿意是××》,效果非常好;如类型写作,教完《故都的秋》后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南国的秋天》很具有可写性。也可对课文中的人物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思维训练中人物解读进行反弹琵琶式训练。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在这一系列主动处理课本素材的过程中,使读写有机地结合促进,打破了传统的读写各自为政的传统,开启了语文学习的活水。

所以说,语文的教学过程,应当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课文的素材进行盘点、挖掘,从而使基础知识的积累、写作思维的训练有源头活水汩汩注入。充分挖掘课本写作素材能够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生活,逐步提升应用语文的能力,从而真正学会发现,学会创新。这样,语文的学科性功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锡庆,朱全顺.写作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季羡林.季羡林谈写作[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王玉强.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