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毕业生农村就业问题研究

2014-09-05 02:57郉怀亮
文教资料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师范类毕业生农村

郉怀亮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目前我国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市场化不断深入发展。在完善教师资格执证制度的前提下,国家逐步放开了教师队伍准入制度,允许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参与中小学教师岗位竞聘,社会各界人士通过选拔也可以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任教,使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原有的教育专业技能优势,在教育领域就业的优先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专业的局限性导致师范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与非师范类毕业生相比,“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体现得更突出一些”[1]。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已趋于饱和,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根本没有聘用教师的权利。由于受当地落后财政和教师编制的限制,农村广大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得不到及时补充。加强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地区就业问题的研究,引导优秀的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等领域的工作和自主创业,有利于拓宽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从根本上破解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现状

曹贤姿、杨军认为影响师范类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导致的。师范类毕业生大多数愿意在城市工作,主要选择国家企事业单位有编制的岗位,不愿到农村和基层就业,学校应加强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裴广为提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所致,师范类毕业生供过于求,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适当控制师范生的招生规模,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3]。张金华认为,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在于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教师管理体制缺乏流动性,缺乏淘汰机制[4]。目前城市学校教师需求趋于饱和,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由于没有选聘教师的权利,教师需求得不到满足。目前学界研究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困难的问题研究方面,没有看到近几年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引领学生就业去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看到高校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在理性地自我调整就业观念。对于如何破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对策的实用性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更少。

二、师范类毕业生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思想观念有所转变,就业意识不断增强、就业思想更加务实,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就业。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思想的影响,部分师范类毕业生选择的农村就业岗位局限于乡镇政府公务员、教师、大学生村官,而在农村其他领域和行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人数较少。据统计,近几年国家针对农村地区招聘的农村特岗教师和服务农村的“三支一扶”项目,受到大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热捧,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农村就业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去向调查统计近三成表明,已有近三成的毕业生在农村就业。某些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认为农村教师工资收入较低,王嘉毅、田蓉对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工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并存在教师工资不能足额按时发放,教师对现有工资不太满意等问题。”[5]农村教师社会福利待遇不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个人发展机会较少,导致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宁愿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当一名教师。目前高等学校教育共同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忽视了教师教育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即使一些高校师范类学生有到农村和基层从事生产性劳动和服务行业的理想和愿望,但由于缺乏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技能,而望而却步。少数高校师范类学生由于缺乏创业思想的教育和对农村发展机会的认识,立志在农村积极创业发展的意识不强。

(二)农村的教师岗位不能满足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从我国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大学生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管理体制到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体制,我国的教师资源也经历了从极其匮乏到供过于求的历史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弥补我国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弥补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教师的不足,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坚持发展教育要“两条腿”走路,高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同时并举。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我国教师的需求,我国中等师范教育完成了历史使命,中等师范学校陆续被取消,或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或本科院校。高校师范类教育和中等师范类教育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力量的中流砥柱。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严峻问题,尤其是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局限性——主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教师,在教师岗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农村教师岗位需求减少。近些年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和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教育发展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且老龄化比较严重。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然减员,对增加教师还有一定需求,但是农村学校由于没有选聘教师的权利,加上受地方财政能力、教师编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另外,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县城私立学校大量兴起,出现了城市私立学校和农村学校争抢生源的局面;城市对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门槛的降低,农村许多家长外出打工时通常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孕育了新一轮的农村孩子读书无用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少农村学生辍学外出打工。这些因素导致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逐渐减少,不少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新增教师的需求,降低了农村学校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刚性需求。当地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整合,缩减了部分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学校对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与此相反,几乎所有本、专科学校都开有师范类专业,每年培养大批师范类毕业生,严重超出了目前社会对教师的有效需求,导致师范类毕业生供给大量剩余,出现了农村教师岗位需求量远远低那些有志于在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类毕业生数量的现象。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招聘10000名,全省6万多名大学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5万多人参加了笔试考试,录取比例6:1,部分岗位录取比达30:1[1]。

(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迫切需要人才支持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加速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土地以家庭联产承包经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农民工及家属有两亿多人,其中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超过一亿人”[7]。乡镇企业和城市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解决了出路,但同时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的塌陷,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没有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也就不会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8]。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无论统筹城乡发展,还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无论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还是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9]。 农村拥有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农村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为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锻炼成才,实现就业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遇。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农村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和就业的鼓励性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些都为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建功立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引导大学生自觉规划个人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技能,树立创业理想,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个人就业理想和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转变思想观念,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他们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舞台。许多为党和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离不开对农村和基层的认识和了解,离不开在农村和基层落后环境的锻炼和成长。“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0]。也就是说毛泽东认为谁抓住了中国农村问题,谁就抓住了就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正是毛泽东长期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入调查研究,在农村复杂斗争环境的锻炼和成长,才得以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多年身体力行地工作在农村田间地头,潜心研究,才成就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人生梦想。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玲,她用自己的坚守、责任、爱和人生的价值,点燃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梦想和希望。关心、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健康成长,支持青年自主创业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号召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11]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对知识和人才的强烈需求,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镇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农村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洪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青春年华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引导和鼓励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建功立业

政府要继续做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工作,做好农村特岗教师的招聘,选拔、培养工作,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由政府出资,设置新的服务于“三农”的公益性岗位,吸引更多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建立留得住、用得好的农村人才保障和鼓励机制。当地政府要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申请小额银行贷款,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高校要帮助学生在农村进行自主创业的可行性论证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通过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农村自主创业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应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可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管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民民主管理农村事务的意识,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农民改掉陋习,传播农村文明新风。教育专业毕业生可参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可参与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婚庆礼仪主持服务。历史教育专业毕业可参与发掘和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理教育专业、化学教育专业、生物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特色农业发展、农资咨询服务、家电维修服务等。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受了一些通识教育,属于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才资源,可突破专业限制,多渠道就业,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乡镇和农村经济的社会发展。

(三)师范类高校加强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

师范类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压缩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增加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招生计划,满足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目前不少大学生缺少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缺少对社会的深入接触,缺乏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的了解,缺乏社会生产劳动实践锻炼。师范类高校应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更好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认为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发挥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持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恩格斯1893年12月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中指出大学生应当向工人学习,同工人相结合。在信中,恩格斯强调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现代科学知识,还必须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专门人才。他曾明确指出:“如果明天我们必须掌握政权,我们就需要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13]“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4]我国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当前,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15]。师范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应联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联系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积极探索高校师范类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在大学本科三年级、大学专科二年级,针对不同就业趋向的同学进行分层培养。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于毕业后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同学,进行教育专业技能的精英化培养,切实增强他们同非师范毕业生在教师岗位竞聘的核心竞争力。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用一年时间集中强化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定期邀请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到校内为学生提供观摩课教学或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观摩活动。然后用一年时间让他们到中小学担任见习教师,并由见习基地学校为见习学生配备见习指导教教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针对毕业后不准备从事教育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定期举行适应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就业指导讲座,举行创业规划大赛,鼓励他们积极创业,以创业促进学生就业,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指导,他们的见习活动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就业意向在大四学年自主灵活安排。对于那些准备走学术方向发展,想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提供帮助,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专业辅导,这部分学生的见习活动可安排在大四下学期。

[1]邹群,孙东媛.辽宁省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研究[J].教育科学,2005(12).

[2]曹贤姿,杨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观念障碍及解决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裴广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9(6).

[4]张金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

[5]王嘉毅,田蓉.西部地区教师工资现状调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6]冯芸.6万多大学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N].河南日报,2011-06-23(4).

[7]进城久能力强农民工优先落户城镇[N].北京晨报,2014-03-20(7).

[8][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57.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4.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0.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

[14]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1.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3.

猜你喜欢
师范类毕业生农村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