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
——基于湖北省若干县、市的分析

2014-09-05 09:27崔光胜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农民

崔光胜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
——基于湖北省若干县、市的分析

崔光胜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

湖北作为中部大省,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很快,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在全国来讲比较典型。本文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观角度对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进行了量化研究,调研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武汉市的江夏区、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石、宜昌、荆门、襄阳等地;对失地农民失地后的生存状况和幸福感的分析主要涵盖就业、生活保障、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类、心理习惯等方面,以此探寻改善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方法和对策。

城镇化;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镇化作为农村繁荣富强的战略方针,在给农村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失地农民数量的增加。从理论上讲,农村的城镇化并不只是简单的土地城镇化和房屋的城镇化,更应是农民的市民化,二者必须协同推进。然而,当今我国的城镇化仅停留于前者,大量的土地脱离农民并入城镇,农民成为新的失业者,这种现象给当下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据国土资源部的研究课题显示,我国从2001-2030年间,将有5450万亩耕地被新占用,由此产生失地农民约为7800万人,全国失地农民总数预计将达到1.1亿人。湖北作为中部大省,近年来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很快,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解决和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鉴于此,笔者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视角,对湖北部分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运用一定的理论工具对其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也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一些方法和对策。

一、失地农民的概念界定及分析依据

为便于收集数据材料,了解湖北省失地农民生活状况,本课题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观角度对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进行了量化研究,具体的方法是实地调查、问卷加数据分析。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失地农民,地域集中在武汉市的江夏区、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石、宜昌、荆门、襄阳等地。本课题对失地农民的理论界定,主要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3亩,户口可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民,其涵盖面包括:城镇化过程中位于郊区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失地农民;大规模交通、水利建设及重点工程建设占用农地,使部分或全部失去耕作土地的农民;在生态建设中退耕还林、还湖失去土地的农民。

对失地农民失地后的生存状况和幸福感的分析主要涵盖四大方面:(1)就业、生活保障类。包括基本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2)生活方式类。包括经济状况,如家庭人均纯收人、人均年消费和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日常消费、日常活动等;(3)生活环境类。包括交通便利程度、通讯网络覆盖率、医疗设施拥有率、人均受教育水平;(4)心理习惯类。包括城市适应度和社区治安安全感等。

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和文献分析,选择的地区是以失地比较集中的武汉市江夏区、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石、宜昌、荆门、襄阳等地,并在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进行调研选点。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90份,其中有效问卷887份,问卷与访谈的重点内容包括:失地前后农民工作状况,失地后家庭生活状况、子女教育状况、自然环境状况、社会保障状况、与征地相关的政策满意度等方面。

为了准确测评调研对象对失地后生活的满意度,问卷的问题回答借鉴了其他文献的方法,按照五级量表法的填答方式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相关变量进行测量,对“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赋予1至5分。分数越高说明被调查者生活满意度越高。

表1:湖北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统计

二、湖北省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欠缺的现状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总体来讲,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生活状况有待改善,满意度偏低。分析结果显示,在887个有效样本中,46.3%的失地农民来自城区(包括城中村),特别是武汉市,26.2%的失地农民来自郊区、县城,27.5%的无地农民来自农村、乡镇;就就业满意度来讲,失业率近40%,也就是将近一半的农民沦为失业游民,而已经工作的农民有近50%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主要生活现状如下:

1.失地农民对城市生活难以适应

在调研组走访的不少“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着一个不起眼但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居民区中有不少菜园子,或是一小片或是一小垄,或是在草坪里种上瓜藤菜藤,不少闲置地和菜地成了蔬菜的发源地。这些都是失地农民种植的,当问到他们对种植草坪、建休闲广场与垦荒种植蔬菜的接受度时,有将近78%的人更愿意在居民区种植些蔬菜、果树,特别是80.2%的老年人更愿意住在一楼,和邻居聊聊天、打理自家的菜园子。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失地农民面对的是城市生活,但本身还是农村人的生活习惯。许多日常生活习惯面临改变,需要一个调试过程。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节奏比较缓慢,农业劳动繁重,闲暇时间少,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传统农村的文化生活贫乏而又单调,农民间交往具有随意性。相对于农村生活方式而言,城市生活方式社会化程度高,生活质量较高,生活的节奏较快,相应的生活压力较大。然而,失地农民在刚刚进入城市的时候,往往很难迅速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在农村习惯了自给自足的食物,一时难以适应城市居民生活。

2.失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缺乏先天性的社会实践操作,农民失地后就直接被推入了城镇化大潮,其农民思想观念一时难以迅速转变,无法很好地与快节奏的市民生活接轨,失地农民的价值观念明显落后。失地农民想更好的融入市民社会,但总需要一个过程。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访谈的对象中,对于“您对城市新思想、新观念的满意度如何”时,67.8%倾向于“比较满意”,这表明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比较愿意实现市民化,接受现代信息的观点。而当问到“以下权利的满意度如何”时,58.8%的人对“想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非常满意,后三者“要求思想解放和行为自主”、“要求平等”和“要求民主参与”所占比重的总和只占41.2%。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对于现代城市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美好的愿景,渴望享受美好印象中的更富有的现代气息,对于发展需求层面精神生活和自身民主权利的实现关注的少,“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传统的小农意识有了较大差别,并逐步向现代市民看齐,但是部分失地农民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1]。这是因为失地农民曾经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村社会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整体上仍然沿袭着自我封闭、轻视竞争、安贫乐道等传统价值观念,而城市奉行的却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套价值体系,如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等,因而当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社会并在这里生活下来时,城市社会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强大的主流价值观念会对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失地农民的思想。[1]当然,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等因素制约,因此,失地农民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

3.失地农民就业难

对我国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就业的依托。农民的命运、利益与土地息息相关,失去土地就等于失业。鉴于中国城乡分割的现状,失地农民就业前景很不乐观,据官方统计,中国每年劳动力供给超过1200万人,而国内市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800万至900万个,整个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2]。农民世代以土地为生,所有的技能也是在务农方面,一旦失去土地步入城镇,就犹如鱼脱离水,难以适应。在就业竞争上,加之少有成熟的国家政策、财政支持和相关的就业引导渠道,没有一技之长处于劣势的失地农民不得不被沦为“种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目前湖北省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只有不到1/3的失地农民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多数老年人无业可从,已经就业的部分青年人对于目前工作并不满意,工作幸福感偏低。(如表2所示)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果政府无力解决这一问题,将影响湖北省城市化进程,阻碍湖北省打造中部战略支点的步伐。

表2:2012年武汉市江夏区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4.生活成本增加

失地农民虽然在失去土地后虽然得到一定的征地补偿费用,但是征地补偿标准很低,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生活以后消费支出不断增加,生活来源却逐渐减少。以往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城市化以后绝大部分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上去买,部分农户搬迁进入城里的楼房后,电费、水费、物业费、卫生费等支出增加;另外还有子女读书、子女结婚、生病医疗等费用,相比以前在农村,生活成本增加了很多,这也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研究的简短结论

通过调研问卷及数据处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本课题得出如下结论:(1)就调研点的总体情况而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市民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满意度偏低。而且,失地农民更在意生存需求层面的满意度,对发展需求层面的满意度涉及的相对较少。(2)经济状况、就业、生活环境、生活保障这几个方面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幸福感影响较大,特别是经济收支因素,影响度最大。从农民转化为市民,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平时的吃住就是个大问题,而工作又不稳定,收入少,开销大。然后便是就业、生活环境生活保障。值得关注的是,中青年人对于生活环境特别在意,而老年人更关注心理习惯,难以适应快节奏原子化缺乏乡土味、人情味的城市生活,(3)教育、征收款问题,对失地农民的满意度并不大。教育问题更属于发展需求方面,对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由于土地的失去带给农民的影响是巨大的,被失地农民对征收款的满意度就无法衡量。(4)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有不少是存在生存需求与发展需求的,这些也会或多或少的反应在年龄上。就心理习惯而言,老年人的城市适应度更低,满意度低于中青年,儿童的满意度最高,不少儿童的印象中对于农村消费、教育模糊,更倾向于城市生活。

四、改善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对策建议

在现代化、城镇化化大潮流下,农民失地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更好地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尊严权,以及对生活期望的满意度,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应积极作为。

(一)要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确保补偿金落实到位

当前失地农民对征地不满主要问题集中在补偿费过低上,需要重新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现有的征地补偿标准是按土地的农产品总产值来计算的,没有考虑到土地存在其他价值的事实,结果造成补偿标准偏低。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继续沿用现有的补偿标准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应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对土地补偿问题实行重新审视,进一步评估、制定和完善土地补偿新标准。在土地补偿内容上,除了补偿土地价值、劳动力安置、青苗损失及地面附着物外,还应增加农民在30年内土地正常收益权损失、土地的潜在收益损失、相邻土地的损害、土地增值的价格损失,以及农民因失去土地的各项间接损失。[1]同时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评估决定不同地段、不同用地的补偿价格。这样可以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彰显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要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在土地失去后已不再从事农业,所住地已经城市化,只是户口是农民,对于他们的社会保障应该纳入城市体系内。通过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以后生活成本过高的问题。其次体现市民待遇。城市市民与农村居民一个重大差别是依附在城市户口上的各种权利。再次增强失地农民市民身份的认同感,享受与城市市民的同等待遇是市民身份的一个象征。

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面向失地农民的特殊社会保障,按照不同年龄段,设立教育、养老、医疗、低保等多种保障。对于社会保障的费用缴纳,可以从三方面集资:政府、土地开发中增值效益、农民。政府是最大的利益享受着,也是维护者,政府的财政与运作也来自民众,因此,政府有责任为供养自己的公民出资。而且,政府的参与出资行为有利于增加失地农民对其的信任感,减少失地农民的敌对与反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土地本身就是长期为农民耕种,是农民的生存所系,政府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理应从土地增值的效益中抽出一部分投保于失地农民,只有失地农民确实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才可防止农民抗争。至于失地农民自己出一部分买社会保障,也属合情合理,当然,失地农民自己出资的比例应当是最小的。

(三)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拓展就业空间

充分利用政府劳动部门、职业技校等培训机构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一是要按照不同年龄,对农民进行不同职业的技能培训。二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凡具有就业愿望和能力,且在国家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统一发给《就业登记证》,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求职,城镇劳动力市场全面对失地农民开放。三是政府对自谋出路的农民应放宽政策。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后进行自主创业,在城市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便城市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些收入。对自己经营的农民可以提供经营场地、减免税收、办证费用等优惠条件,为经营缺乏资金的农民提供适度的信用贷款。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失地农民就业跟踪服务工作,消除市场上对失地农民的不公平待遇,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失地农民就业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有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要加强社区建设,为失地农民创制良好的社区环境

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对失地农民进行社区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失地农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强他们的社区责任感和归属感,尽快完成其在身份上的角色转换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上的转换。另外,政府和社会要密切关注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畅通失地农民的信访渠道,只有失地农民的问题切实解决好了,才能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1]谢华,李松柏.失地农民城市适应力思考——从非经济视角进行的调查与分析[J].理论探讨,2008,(6).

[2]常红晓.4000万失地农民社保无悬念,[EB/OL].http://www. zgjrw.com/News/200654/News/508176377200.shtm l,2007-1-22.

(责任编辑 高云)

D631.43

A

1671-0681(2014)02-0112-03

崔光胜(1960-),男,湖北江陵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报刊部副教授。

2013-11-08

2013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社会公平视野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土地农民
我爱这土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分土地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