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坡
传统三联疗法联合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毛坡
目的 探讨传统三联疗法联合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2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三联疗法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总有效率、HP阳性转阴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HP转阴率高于对照组, 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三联疗方联合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能有效提高胃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HP阳性转阴, 降低患者复发率, 且安全有效, 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三联疗法;泮托拉唑钠;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 根治HP是治疗慢性胃炎及预防溃疡复发的重要手段[1]。三联疗法是目前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有效方法,但近年随着传统三联疗法的大量应用, 使得部分HP出现耐药性, 增加治疗难度, 导致患者病情迁延难愈。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一线药物, 目前其根治HP的效果已获得一致性认可。泮托拉唑钠属于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 其能特异性作用胃黏膜, 并可降低胃黏膜细胞中ATP酶活性, 从而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本研究将对HP阳性胃溃疡患者在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基础上应用泮托拉唑钠治疗, 效果理想,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84例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8例, 女36例, 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3.18±3.02)岁, 病程6个月~22年, 平均病程(8.42±2.12)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阿莫西林(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0330)1000 mg/次, 克拉霉素(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0805019)500 mg/次, 2次 /d, 持续用药7 d, 然后改为单独口服雷贝拉唑20 mg/次, 1次/d, 连服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泮托拉唑钠(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032)治疗, 1次/d, 40 mg/次, 静脉滴注3周。
1.3 疗效评价 参照相关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治愈:患者溃疡面积消失, 无疼痛和嗳气, HP试验呈阴性;有效:快速尿素酶试验为阴性, 但溃疡面积、疼痛、嗳气症状等得到改善;无效:快速尿素酶试验为阳性, 临床症状无改善。复发:患者治愈后快速尿素酶为阴性, 但停药后1年内快速尿素酶试验为阳性[2]。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HP阳性转阴率、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HP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HP阳性转阴率、复发率对比[n (%)]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对比[n (%)]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 患者病情反复,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目前大量研究表明, HP所致的消化性溃疡在根治HP后, 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的控制。HP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既能控制HP阳性率, 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溃疡部位修复。泮托拉唑钠属于新一代氢离子质子泵药物, 具有较高的离解常数。经体外动物实验可知,泮托拉唑钠具有快速、持久、强效的抑酸作用, 能快速有效提高胃内pH值, 改善胃内抗菌环境[3]。同时可代谢大多数非酶途径, 从而能有效提高胃酸突破时间, 增加碱化波的发生率, 提高pH值, 同时延长作用时间。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HP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而表明传统三联疗法联合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能有效提高胃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HP阳性转阴, 降低患者复发率,且安全有效, 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1] 郁心圃.泮托拉唑钠和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对照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19):97-98, 104.
[2] 胡先进, 周贵兵.泮托拉唑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27):65-66.
[3] 江毅敏.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10):1591-1592.
2014-06-11]
3620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