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翔 李义贤
·药物与临床·
氟比洛芬酯预防头颈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应用研究
徐 翔 李义贤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在头颈外科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气管内全麻下完成头颈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F组为氟比洛芬酯组, C组为空白对照组。F组于手术开始前10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C组于手术开始前10 min静注生理盐水10 ml。观察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后4 h、8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术后首次感到疼痛的时间及VAS评分,以及术后48h镇痛药的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各观察时间点的VAS均低于C组(P<0.05),患者术后首次感到疼痛的时间,F组较C组延长(P<0.05);术后首次感到疼痛的VAS评分以及术后使用哌替啶的比例,F组较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抑制头颈外科手术术后疼痛,且不影响麻醉恢复,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氟比洛芬酯;镇痛;麻醉
头颈外科手术术后疼痛常引起高血压、心动过速及手术创面的再出血,并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为减轻这些不良应激反应,临床上常给予镇痛药、镇静药以及降压药等来减轻上述反应,但常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嗜睡等不良反应[1]。氟比洛芬酯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既往研究表明,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本研究选择在气管内全麻下完成头颈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静注氟比洛芬酯,以评价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头颈外科手术中的效果,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气管内全麻下完成头颈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年龄20~55岁,体重45~70 kg,排除重要脏器疾病病史、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史、急慢性疼痛病史、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长期饮酒及药物滥用史以及正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F组为氟比洛芬酯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后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通路,输注林格氏液。面罩吸氧,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4 mg·kg-1、异丙酚1.2 mg·kg-1、芬太尼3 µg·kg-1、阿曲库铵0.6 mg·kg-1后行经口明视下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监测PETCO2,调整潮气量8 ml·kg-1,呼吸频率12次·min-1。术中持续输注异丙酚,间断静注阿曲库铵及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 min不再给予。手术开始前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C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拔管指征为患者自主呼吸平稳,PETCO2<45 mmHg,潮气量>7 ml/kg,呼吸空气5 min后SpO2>95%,咳嗽、吞咽反射恢复。术后均未行患者自控镇痛,术后疼痛难忍,要求使用镇痛药的患者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后4 h、8 h、12 h、24 h的VAS评分,术后首次感到疼痛的时间及VAS评分,以及术后48 h镇痛药的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统计学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础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麻醉时间、术中异丙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镇痛效果比较 各观察时间点VAS比较,F组较C组明显降低(P<0.05);F组患者术后首次感到疼痛的时间明显长于C组;术后首次感到疼痛时的VAS评分,F组较C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使用哌替啶情况比较 术后48 h使用哌替啶的比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F组较C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3。
表1 两组VAS比较(x-±s)
表2 术后首次感觉疼痛的时间及VAS比较(x-±s)
表3 各组术后使用哌替啶情况比较 [例(%)]
手术创伤的伤害性刺激可导致炎性介质的释放,一方面直接致痛,另一方面使效应感受器敏感度增加,各种类型的刺激更加容易导致伤害感受器的活化,产生疼痛信号[2]。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伤害性感受产生阻滞效果,防止中枢或外周神经敏化,减少或消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3]。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静脉注射靶向镇痛药物,由脂微球包裹氟比洛芬组成,静脉给药后迅速水解成其活性代谢产物氟比洛芬[4],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和环氧化酶-2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创伤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镇痛作用[5]。
本研究通过氟比洛芬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氟比洛芬酯组能显著降低术后VAS及使用镇痛药的比例,能明显延长术后首次感觉疼痛的时间,说明氟比洛芬酯50 mg静注能有效抑制头颈外科手术术后疼痛,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二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说明应用氟比洛芬酯不影响麻醉恢复。氟比洛芬酯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为低,可能与对照组术后哌替啶使用率较高有关。
综上所述,氟比洛芬酯能有效抑制头颈外科手术术后疼痛,其超前镇痛效果优于术后镇痛,且不影响麻醉恢复,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573-2575.
[2] Ochroch EA,Mardini IA,Gottschalk A.What is the role of NSAIDs in pre-emptive analgesia.Drugs,2003,63(24):2709-2723.
[3] Golinski Ma,Fill DM.Preemptive analgesia.CRNS,1995,6(1):16-20.
[4] Qayyum A,Najmi M H,Farooqi Z U.Determination of pharmacokinetics of flurbiprofen in Pakistani population using modified HPLC method.J Chromatofr Sci,2011,49(4):108-113.
[5] White PF.The changing role of non-opioid analgesic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Anesth Analg,2005,101(5): 5-22.
515031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李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