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医源性双硫仑样反应引起心血管系统症状26例临床分析
刘建国
目的 分析医源性的双硫仑样反应的原因和心血管系统表现以及救治方法, 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并和心血管疾病相鉴别。方法 对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头孢菌素、硝基咪唑类和含乙醇成份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霍香正气水联用诱发双硫仑样反应居多, 多数以心血管系统表现为主。所有的患者经过处理后, 症状均逐渐好转, 无一例死亡。结论 医源性的双硫仑样反应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其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 在输液过程中往往会误诊为输液反应或冠心病。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十分必要。
头孢菌素;硝基咪唑;乙醇;双硫仑样反应;心血管系统
头孢菌素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物运用十分广泛, 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只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 而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认识不足, 导致医源性的双硫仑样反应。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26例医源性的双硫仑样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8例, 年龄22~62岁, 平均年龄36岁。头孢菌素类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0例,硝基咪唑类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4例, 头孢菌素类加藿香正气水2例。
1.2 临床表现 双硫仑样反应表现形式有多种, 以心血管系统症状多见, 如:心悸、胸闷、气短、头晕、面部潮红、出汗、烦躁、休克, 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心动过速、室早、房早、阵发性心房颤动、ST-T的异常改变。
1.3 治疗方法 双硫仑样反应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给予平卧、吸氧、保持气道通畅、监测心电、血压、脉氧、生化检查、积极补液、促进药物的排出。运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 纳络酮1~2 mg静脉滴注。血压低者给予快速补液,如果效果不佳, 可给予升压药多巴胺和生脉。对严重心律失常者, 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对心电图ST-T有异常改变的,可给予心肌的营养药和活血化瘀治疗。有恶心呕吐者, 可以给予奥美拉唑或甲氧氯普胺静脉滴注。
所有的患者经过处理后, 症状均逐渐好转, 无一例死亡。
氢化可的松是以酒精为溶媒的常用的注射液, 霍香正气水是一种含有酒精成分的中成药, 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其产生的机理是由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环的3位上有N-甲基硫代四唑(MTT)取代基而具有类似于双硫仑的作用, 可与辅酶I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 使乙醛脱氢酶活性受限, 阻止乙醛继续氧化为乙酸, 致乙醛蓄积而引起双硫仑反应[1]。同时由于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被抑制, 体内多巴胺代谢受阻止浓度升高, 致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 并反射性的交感神经兴奋, 促使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从而产生血管运动性和神经精神性症状[2]。由于乙醛的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是引起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增加, 心脏舒缩期缩短, 冠状动脉灌注不良, 引起心肌缺血[3]。硝基咪唑类药物可抑制乙醛转化酶, 使乙醛不能转化而大量蓄积, 乙醛的毒性反应是乙醇的10倍, 因此, 尽管是小剂量乙醇也可产生严重的中毒反应。双硫仑样反应是急诊中常见的, 但是医源性的不是很多见, 也是容易被忽视的, 个别医生对双硫仑样反应缺乏认识。本组26例大部分是在一级医院和诊所用药所引起的医源性反应, 有的被误诊为输液反应。由于引起的反应多为心血管系统反应, 所以有的被误诊为冠心病, 甚至输液反应等。近年来, 引起的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不断被报道, 程望林等[4]报道服用格列本脲并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特别是在中西结合治病的时候, 不要忘记有的药物含也有乙醇成分如:十滴水、正骨水、复方樟脑酊等,尽管乙醇含量不多, 如果配伍不当仍然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 基层医生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 吴静, 郑雪冰, 孙晓莉.急性救治双硫仑样反应9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6):764.
[2] 高振香, 田建宇.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前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143例临床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6(1):55.
[3] 杨红英, 储艳红.头孢菌素类致双硫仑样反应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症8例分析.海南医学, 2009, 20(3):222-223.
[4] 程望林,曹平, 张虹.服格列本脲并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被误诊为低血糖反应一例.临床内科杂志, 2007, 24(3):775.
2014-06-23]
223700 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