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研究

2014-09-04 05:11韦克脉戎陆庆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

韦克脉 戎陆庆

【摘 要】以广西高职院校作为知识受体来探讨其知识转移的内涵,系统分析当前广西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的转移路径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广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知识转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69-0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目前广西有高职院校39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5所),占全区高等学校的52%,在校生达28.9万,占高校在校生总数42%,基本实现每个地市级都设立了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在整体上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存在师资队伍薄弱和专业盲目设置等问题,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无法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阵地。因此,加强知识管理,通过内外部有效的知识转移是广西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

英国学者Alice Lam提出的情景知识转移认为,知识内嵌于组织的社会文化、沟通方式和作业流程之中,难以剥离这些情景存在。基于情景知识转移的研究,本文提出广西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动态的特征。首先,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找出自己的知识需求;其次,实施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和教学评估等途径,企业和政府等外部知识源利用沟通机制获取高职院校的知识需求,并通过知识载体转移给高职院校;最后,高职院校对转移过来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符合自身需求,并内化于高职院校的特定环境形成组织新的知识,同时高职院校内部自身也进行知识转移。整个过程存在于开始、实施和整合三个阶段当中以及每个阶段的所有环节,在不同阶段进行知识转移的优化,最终达到最佳效果。

一、高职院校知识转移路径

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既有总体层次上的高低,又有方向上的多样性。

(一)企业向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校企合作是广西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学生素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措施。校企合作平台就是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充分发挥信息优势,把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有用知识向高职院校传递,学校则利用这些知识帮助指导教学;同时企业一线优秀员工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战技能,学校可以利用挂职、实习等机会让企业员工为学生传授实用技能,这样就可以切实帮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也是校企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点。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加速企业技术知识与高职院校课程知识的交融,使符合企业最新需要的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政府的指导性转移。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政府担负起健全机制、建立法规和加强管理的职能,并对特色办学的形成过程进行组织协调和责任监督,具体的体现之一就是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类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宏观指导与管理。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并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自2004年起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设定不同的要求,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重点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院校达到优秀等级;办学时间较长的高职院校应努力达到良好等级;举办专科层次相对较短的高职院校必须达到合格等级。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对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评估,专家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诊断性评价和建设性意见,并且把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建议和指导转化为评估知识转移给高职院校,这些知识通过机制作用转化为高职院校自觉的认识和行动,对这些知识吸收是提高广西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关键,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各学校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和战略规划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其他知识源向高职院校转移。目前广西的各个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在省会城市及国内经济发展较好城市的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一般高于广西其他城市的院校。通过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结对子”,可以起到帮助起点低的高职院校获得更快发展的作用,例如位于桂西地区的百色职业学院是一个刚成立的高职院校,师资、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在2006年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番禺职业学院形成对口交流院校,在师资培养、课程改革、教学与学生管理、联合培养人才和共建基地等方面形成合作关系,番禺职业学院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向百色职业学院进行知识,对后者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种交流平台来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例如参加全国和地方性的高职技能比赛和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加速办学经验的分享与成果的利用。

(四)高职院校内部的知识转移。除外部知识源向高职院校转移知识外,高职院校内部也进行自身的知识转移。广西的高职院校最晚成立的是在2006年,很多的高职院校从中职学校过渡而来,由几个学校合并而成,因此一般都有几十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史,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理念、教育传统和专业特色等方面的知识,是学校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高职院校的内部知识转移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学校发展价值的基础上,创造一种让每位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共享知识的环境,使学校内部和外部相关的知识信息成为个人知识,并鼓励和支持教职员工将知识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合广西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文化现状等现状,本文分析了广西高职院校在进行知识转移时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可能是几个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的特征。知识本身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主要涉及知识的专用性和可表达性。

1.知识的专用性太强。知识的专用性越强,被其他组织借鉴的可能性越小,知识转移的难度就越大。广西高职院校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进行知识转移,每个知识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例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转移的知识包含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等因素,有自己的行业背景和技术经验,高职院校在拥有自身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背景下,如何把企业的知识体系消化吸收变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考虑到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整体能力水平,短期尚且无法进行有效解决。

2.知识的可表达性较差。知识的可表达性是指知识能够被描述或构建的程度。向广西高职院校进行知识转移除出版物或数据库等载体转移的显性知识外,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所以还有很大一部分隐性知识需要转移,这部分隐性知识具有不可编码、非结构性以及特定组织相关的个性化特征,例如北部湾的高技能产业一线员工所掌握的实践技术知识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技艺,都根植于各自的行为本身和所处的环境之中,这类知识难以表达交流和共享。

(二)知识源特征。目前广西高职院校表现出整体软硬件基础较弱、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有限等特点,本文将知识源的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作为影响知识源转移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

1.知识源的转移意愿较弱。由于知识外溢和知识揭露悖论的存在,是否向其他结点转移某方面的知识、转移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源的转移意愿。高职院校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源有不同的类型,每个类型的知识源在转移知识过程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比如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转移知识的目的是把学校拥有的并适合企业发展的知识转移到企业内部并用于价值创造,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普遍不强,企业难以获得想要的知识;同样高职院校内部的知识转移由于不少教职工把拥有的知识看做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对知识的独占性,转移意愿比较低。

2.知识源的转移能力较差。高职院校的知识源转移能力是指知识源在组织内以合适的方式解释说明知识并将知识进行转移的能力,它包括知识源的沟通和编码能力,主要受知识源的知识积累能力、知识隐性程度以及组织环境的影响,知识源的转移能力越强,知识转移过程就越顺利。由于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及生源水平较差,对于知识源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又缺乏优秀的导师,很难能根据本地高职院校的特征对知识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传递,难以与知识受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和用合适的交流形式传递知识。

(三)知识受体特征。当知识源通过一定的载体将知识转移到知识受体时,知识受体的接受动机、吸收能力将影响到知识的内在转化效果。

1.知识受体的缺乏接受动机。接受动机指的是知识受体参与知识转移的意愿,Cummings认为接收方缺乏知识转移的动机会造成知识转移的困难,而如果有高度接收意愿,知识接收方便能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困难,表现出极大的学习能力,一般说来受体动机越强,转移绩效越高。一方面,广西的高职院校在整体上由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改革和信息素养等方面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很多人具有守旧的思维惯性,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变革涉及很多个领域,一般教职员工和学生会对新知识和新思维等产生抵触的情绪,缺乏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当今的高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条件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娇二代”,他们很难承受学习这些知识的艰辛。

2.接收方结点的吸收能力有限。Cohen和Levinthal在分析企业研发作用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是指企业评估外部知识的价值、消化吸收并加以商业化应用的能力。在广西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吸收能力不仅指个人或组织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还包括消化和利用能力,是对原有知识的一个增量理解,并能够增强学习的能力。其一,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储备,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识别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受高职院校师资及政策的影响,很少有专业教师对知识转移进行系统研究,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其三,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和其他的知识源所拥有的储备知识没有很大的直接关联,很少具备与转移来的新知识相关的重叠知识,导致高职院校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衔接发生困难。

(四)知识转移情景。知识转移产生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中,本文用文化距离和知识距离等方面来阐述两者在高职院校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

1.文化距离相错。由于每个组织的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形成文化距离,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不利于知识在跨边界转移。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广西高职院校的组织文化是教职员工和学生在科研、教育教学等方面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教学文化,含蓄而内敛;而企业文化则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之一,使两者在面对需求时可能产生冲突。企业经常关注合作项目的技术是否实用或管理思想是否符合企业实际,能否给企业带来实际绩效的提升,而广西的高职院校则更关注于是否有利于教学水平、师资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对知识转移的经济性重视程度不够。校企合作的知识转移在高职院校知识转移中占有较大份额,所以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影响到彼此知识转移的效果。

2.知识距离偏大。由于知识个体在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的积累过程中有差别,因而双方在知识基础或所掌握的知识上存在异质性,不同主体间知识交流类型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差异化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如果具备了从外部转移来的知识的相关基础,将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对自身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和竞争环境非常熟悉,拥有详尽的业务流程知识和行业经验,但目前北部湾企业的员工总体文化素养水平偏低,企业的员工由于知识层次较低无法接受高职院校的知识理论,广西高职院校也因对转移过来的知识缺乏足够理解而导致吸收能力不足,同样教学评估专家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因此由于彼此所掌握知识的性质和种类都不尽相同,转移的知识具有很大的差异化,成为知识转移的困难因素之一。

三、促进广西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的对策

广西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具有自己的其独特之处,因此本文从转移渠道、学习机制、合作共享情景和引入关键用户四个方面作为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创建合适的知识转移渠道。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过程中主要存在人员互派、物化的载体和共同开发三种知识转移渠道,不同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的需要,在选择知识的转移模式及相应的支撑技术时应考虑实际需求,不要盲目追求最先进的技术,作为主要外部知识源的企业和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和内容的知识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知识转移。对于显性知识,可以采用数据库共享和内部刊物等方式手段,高职院校可以直接检索到所需的知识,最大限度地集成与利用知识;而对于隐性知识,采用互动式学习和人际交流网络等方法,加强高职院校与各个知识源之间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可以采用项目形式组建高职院校和奇异的知识团队,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基础操作和企业实践训练模式,通过“干中学”和“干中教”,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

(二)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对知识转移起着正面的影响作用,高职院校应该把自己建立成学习型组织,促进各系部之间、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内外部环境,鼓励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创造知识。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构建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鉴在企业里知识转移获得成功的网络型组织,这种组织结构扁平化、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更便捷,知识转移更为顺畅;其次,完善学习机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个类型的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以某个活动为主体的知识竞赛等通过举行一系列活动来形成学习氛围;最后,善于借助于学习工具,比如数据库挖掘和网络在线培训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工具。

(三)创建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合作共享情境。合作共享情境在知识流动和持续的知识获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结合广西高职院校的特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选择恰当的合适伙伴,组建关系联盟,长期的合作可以使彼此都熟知对方的价值取向、工作风格和行为模式,从而能有效减少知识转移中的成员冲突,增强知识之间的流动;其次,适当调整文化类型以缩小文化距离,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等组织的文化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着重点,增强高职院校文化的包容性,根据合作伙伴的情况决定本学校的文化刚性并在必要时作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合作双方的适应性;最后,建立好激励机制,知识的组织内外流动是一个“推”和“拉”过程,对于那些愿意促进知识转移的行为进行奖励,并对其投机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为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创造公平环境。

(四)引入企业式的关键用户。引入关键用户是大型信息系统开发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机制,他们由企业经验丰富的用户组成,熟悉信息技术和本企业流程,用来消除企业员工与系统开发人员之间的知识鸿沟。广西高职院校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借鉴这种方法来加快知识转移的速度。一个层面就是在39所高职院校中选办学条件和知识管理等方面都比较好的高职院校,比如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知识转移进行大力扶持,使知识转移在学校发展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给其他的高职院校树立标杆;另一个层面在高职院校内部,结合示范性专业的建设,选综合实力最强的系部作为知识转移的典型代表,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让其他系部切实看到知识转移的效果,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高职院校在这两个层面大力开展知识转移,可以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在总体上促进广西高职院校取得更大的发展。

根据以上对广西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的转移路径和影响因素分析,本文认为通过创建合适的转移渠道和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等方面可以促进广西高职院校的知识转移,使其更好更快发展。同时本文的理论分析为以后广西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杰义,李燕等.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7)

[2]Cohen W M,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

[3]Alice Lam,Embedded Firms.Embedded Knowledge:Problem of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Global Cooperative Ventrues,Organization Studies,1997(6)

[4]刘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知识资源获取与分享[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5]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龚毅.知识转移对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企业活力,2003(3)

[7]曹可.高职院校校企知识转移的主要模式及归纳分析[J].企业导报,2013(2)

[8]王红,朱羽.论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J].经济师,2011(8)

[9]张莉,齐中英,田也壮.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5(11)

[10]余霞.知识流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耦合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A417);2013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3LX234)

【作者简介】韦克脉(1981- ),男,硕士,百色职业学院经管系,中级经济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升级研究
协同创新促进知识转移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
隐性知识表达与分享的绩效研究
双渠道中知识转移的特点及其互补效应研究
知识转移视角下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