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遥++邓蓉++吴帝卿++曹新凯
摘 要 以规模化养殖场沼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纳滤膜分离技术,研究了在不破坏沼液中有效物质的前提下,设置不同外界因素对纳滤膜浓缩沼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呈升高趋势,沼液的浓缩效果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逐渐变缓;随着沼液pH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变小,浓缩效果变差;随着温度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上升,浓缩效果从25~30℃升高明显,从30~40℃出现波动;浓缩速率和浓缩效果均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纳滤膜浓缩不适用于浓度很高的沼液。
关键词 纳滤膜;浓缩沼液;外界因素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31-04
沼液是畜禽养殖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后的沼气池残余液[1]。近年来,通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证明沼气发酵所产生的渣、液,含有丰富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具备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条件,具有广泛的利用前景[2,3]。沼液的利用既是循环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将农业产业体系循环起来的一个节点产业[4]。传统的沼液施肥受沼液储存、运输的影响,服务半径不可能很大,且沼液施肥还存在着季节限制,长期大容量灌溉又会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因此,研发沼液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液的利用半径,提升沼液的增效价值,显得尤为重要[5]。
纳滤膜由于截留分子量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同时具有Donnan效应,可以较好地截留有机物而允许无机物通过[6]。对低分子量有机物和盐的分离有很好的效果,并具有不发生相变、节能、无公害和不影响分离物质生物活性等特点,在食品、发酵、制药、乳制品等行业得到广泛的运用[7]。但纳滤膜技术用于沼液分离浓缩的报道极少,本研究通过纳滤膜技术对养殖场沼液进行浓缩,控制膜前操作压力、沼液pH、环境温度等条件,分析其对沼液浓缩的影响,并在最适宜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找到浓缩原液浓度与浓缩效果之间的关系,同时验证透过液是否达到畜禽养殖行业废水排放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沼液取自重庆市天友集团奶牛养殖场,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1.2 试验装置
纳滤膜浓缩的实验装置主要由预处理设备、隔膜泵(32W)和纳滤膜(50GPD)构成(图1)。膜前设置高压表,膜后设置水量调节阀,通过控制浓缩液的出水量来控制膜前压力。在隔膜泵的作用下沼液从料罐内经过格栅、石英砂过滤器和保安过滤器到达储液罐,再由隔膜泵的作用下经过预处理的沼液由储液罐进入纳滤膜,透过液由承水瓶收集,浓缩液进入储液罐以便继续浓缩。
图1 纳滤膜浓缩工艺流程
1.3 分析方法
图2 各个操作压力下沼液的浓缩效果
pH对纳滤膜的影响:图3a表示在操作压力设定为0.6 mPa,pH分别为3-9时沼液浓缩10 min后透过液的体积,可以看出随着pH的升高,透过量减少。特别当pH从酸性提高到偏中性时,透过量骤减。当透过液体积达到500 mL,即体积浓缩倍数达到2。不同pH条件下沼液浓缩效果的变化趋势如图3,在操作压力为0.6 mPa时,随着pH的升高,沼液透过量逐渐减少,浓缩效果逐渐降低。Pouliot等用纳滤膜处理纸厂废水的研究表明,pH值能显著影响纳滤膜对各种物质截留能力,增大pH值可提高膜的截留能力[8]。说明在酸性条件下,纳滤膜对COD、TN、TP、NH4+-N截留效果较好,浓缩效果均在1.8以上;而在偏碱条件下,浓缩效果降至1.7
温度对纳滤膜的影响:如图4所示,各温度下纳滤膜对沼液的浓缩效果不同,当温度从25℃升高到30℃时,沼液浓缩效果好,继续升温对沼液的浓缩效果影响不大。这是由于溶液的渗透压在膜过滤过程中有减小有效驱动力的作用,而溶液渗透压又是温度、盐度和水化学组成的函数[9],在一定条件下,提高温度能增加沼液浓缩效果。
图4 不同温度下沼液的浓缩效果
2.2 沼液浓度对纳滤膜浓缩的影响
设置操作压力为0.6 mPa、沼液pH为5、环境温度为40℃,继续试验。为了不影响整个试验操作,选择研究透过液与沼液原液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透过液流速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沼液浓度极高时,升高趋势变缓,表明低浓度的沼液有利于纳滤膜处理沼液。从图5可知,透过液pH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大,在6.7~7.5之间,其中高浓度和低浓度的pH偏低,一般在7以下。透过液浓度随沼液原液浓度的降低而降低,COD和TP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NH4+-N和TN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呈波动变化,这说明COD和TP的浓缩效果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NH4+-N和TN的浓缩效果随沼液浓度的升高呈波动变化。总之,随着沼液原液浓度的升高浓缩效果呈下降趋势。
图5 沼液浓度与透过液的关系
3 结语
采用纳滤膜技术对养殖场沼液进行浓缩,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呈升高趋势,沼液的浓缩效果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逐渐变缓;随着沼液pH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变小,浓缩效果变差;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上升,浓缩效果从25~30℃升高明显,从30~40℃出现波动,但变化不大。纳滤膜浓缩沼液初期效果较好,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浓缩速率下降,浓缩效果整体下降。鉴于纳滤膜的以上特点,在实际操作中,浓缩原液的浓度不可太高,这也就导致纳滤膜的浓缩体积倍数不可能很大。
参考文献
[1] 宋成芳,单胜道,张妙仙,等.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液的膜过滤浓缩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2),27(3):84-86.
[2] 刘银秀,赵光桦,王志荣,等,能源生态环保型猪场粪污处理模式的应用[J].中国沼气,2008,26(4):30-34.
[3] 倪亮,孙广辉,罗光恩,等.沼液灌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8,40(4):608-611.
[4] 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5] 鄂佐星,金城,潘丽娜,北方高寒地区能源生态模式适用技术探索[J].中国沼气,2001,(1):40-42.
[6] 岳鹏翔,王继先.纳滤膜浓缩绿茶提取液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7),17(4):107-110.
[7] 松本木,岑运华.日本NF膜低压超低压RO膜及应用技术的发展.膜科学与技术[J].1998,(05):14-20.
[8] 彭辉.操作因素对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
[9] 吴麟华.分离膜中的新成员-纳滤膜及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1997,7(5):11-15.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以规模化养殖场沼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纳滤膜分离技术,研究了在不破坏沼液中有效物质的前提下,设置不同外界因素对纳滤膜浓缩沼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呈升高趋势,沼液的浓缩效果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逐渐变缓;随着沼液pH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变小,浓缩效果变差;随着温度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上升,浓缩效果从25~30℃升高明显,从30~40℃出现波动;浓缩速率和浓缩效果均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纳滤膜浓缩不适用于浓度很高的沼液。
关键词 纳滤膜;浓缩沼液;外界因素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31-04
沼液是畜禽养殖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后的沼气池残余液[1]。近年来,通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证明沼气发酵所产生的渣、液,含有丰富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具备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条件,具有广泛的利用前景[2,3]。沼液的利用既是循环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将农业产业体系循环起来的一个节点产业[4]。传统的沼液施肥受沼液储存、运输的影响,服务半径不可能很大,且沼液施肥还存在着季节限制,长期大容量灌溉又会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因此,研发沼液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液的利用半径,提升沼液的增效价值,显得尤为重要[5]。
纳滤膜由于截留分子量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同时具有Donnan效应,可以较好地截留有机物而允许无机物通过[6]。对低分子量有机物和盐的分离有很好的效果,并具有不发生相变、节能、无公害和不影响分离物质生物活性等特点,在食品、发酵、制药、乳制品等行业得到广泛的运用[7]。但纳滤膜技术用于沼液分离浓缩的报道极少,本研究通过纳滤膜技术对养殖场沼液进行浓缩,控制膜前操作压力、沼液pH、环境温度等条件,分析其对沼液浓缩的影响,并在最适宜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找到浓缩原液浓度与浓缩效果之间的关系,同时验证透过液是否达到畜禽养殖行业废水排放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沼液取自重庆市天友集团奶牛养殖场,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1.2 试验装置
纳滤膜浓缩的实验装置主要由预处理设备、隔膜泵(32W)和纳滤膜(50GPD)构成(图1)。膜前设置高压表,膜后设置水量调节阀,通过控制浓缩液的出水量来控制膜前压力。在隔膜泵的作用下沼液从料罐内经过格栅、石英砂过滤器和保安过滤器到达储液罐,再由隔膜泵的作用下经过预处理的沼液由储液罐进入纳滤膜,透过液由承水瓶收集,浓缩液进入储液罐以便继续浓缩。
图1 纳滤膜浓缩工艺流程
1.3 分析方法
图2 各个操作压力下沼液的浓缩效果
pH对纳滤膜的影响:图3a表示在操作压力设定为0.6 mPa,pH分别为3-9时沼液浓缩10 min后透过液的体积,可以看出随着pH的升高,透过量减少。特别当pH从酸性提高到偏中性时,透过量骤减。当透过液体积达到500 mL,即体积浓缩倍数达到2。不同pH条件下沼液浓缩效果的变化趋势如图3,在操作压力为0.6 mPa时,随着pH的升高,沼液透过量逐渐减少,浓缩效果逐渐降低。Pouliot等用纳滤膜处理纸厂废水的研究表明,pH值能显著影响纳滤膜对各种物质截留能力,增大pH值可提高膜的截留能力[8]。说明在酸性条件下,纳滤膜对COD、TN、TP、NH4+-N截留效果较好,浓缩效果均在1.8以上;而在偏碱条件下,浓缩效果降至1.7
温度对纳滤膜的影响:如图4所示,各温度下纳滤膜对沼液的浓缩效果不同,当温度从25℃升高到30℃时,沼液浓缩效果好,继续升温对沼液的浓缩效果影响不大。这是由于溶液的渗透压在膜过滤过程中有减小有效驱动力的作用,而溶液渗透压又是温度、盐度和水化学组成的函数[9],在一定条件下,提高温度能增加沼液浓缩效果。
图4 不同温度下沼液的浓缩效果
2.2 沼液浓度对纳滤膜浓缩的影响
设置操作压力为0.6 mPa、沼液pH为5、环境温度为40℃,继续试验。为了不影响整个试验操作,选择研究透过液与沼液原液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透过液流速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沼液浓度极高时,升高趋势变缓,表明低浓度的沼液有利于纳滤膜处理沼液。从图5可知,透过液pH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大,在6.7~7.5之间,其中高浓度和低浓度的pH偏低,一般在7以下。透过液浓度随沼液原液浓度的降低而降低,COD和TP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NH4+-N和TN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呈波动变化,这说明COD和TP的浓缩效果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NH4+-N和TN的浓缩效果随沼液浓度的升高呈波动变化。总之,随着沼液原液浓度的升高浓缩效果呈下降趋势。
图5 沼液浓度与透过液的关系
3 结语
采用纳滤膜技术对养殖场沼液进行浓缩,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呈升高趋势,沼液的浓缩效果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逐渐变缓;随着沼液pH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变小,浓缩效果变差;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上升,浓缩效果从25~30℃升高明显,从30~40℃出现波动,但变化不大。纳滤膜浓缩沼液初期效果较好,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浓缩速率下降,浓缩效果整体下降。鉴于纳滤膜的以上特点,在实际操作中,浓缩原液的浓度不可太高,这也就导致纳滤膜的浓缩体积倍数不可能很大。
参考文献
[1] 宋成芳,单胜道,张妙仙,等.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液的膜过滤浓缩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2),27(3):84-86.
[2] 刘银秀,赵光桦,王志荣,等,能源生态环保型猪场粪污处理模式的应用[J].中国沼气,2008,26(4):30-34.
[3] 倪亮,孙广辉,罗光恩,等.沼液灌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8,40(4):608-611.
[4] 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5] 鄂佐星,金城,潘丽娜,北方高寒地区能源生态模式适用技术探索[J].中国沼气,2001,(1):40-42.
[6] 岳鹏翔,王继先.纳滤膜浓缩绿茶提取液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7),17(4):107-110.
[7] 松本木,岑运华.日本NF膜低压超低压RO膜及应用技术的发展.膜科学与技术[J].1998,(05):14-20.
[8] 彭辉.操作因素对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
[9] 吴麟华.分离膜中的新成员-纳滤膜及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1997,7(5):11-15.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摘 要 以规模化养殖场沼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纳滤膜分离技术,研究了在不破坏沼液中有效物质的前提下,设置不同外界因素对纳滤膜浓缩沼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呈升高趋势,沼液的浓缩效果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逐渐变缓;随着沼液pH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变小,浓缩效果变差;随着温度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上升,浓缩效果从25~30℃升高明显,从30~40℃出现波动;浓缩速率和浓缩效果均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纳滤膜浓缩不适用于浓度很高的沼液。
关键词 纳滤膜;浓缩沼液;外界因素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31-04
沼液是畜禽养殖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后的沼气池残余液[1]。近年来,通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证明沼气发酵所产生的渣、液,含有丰富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具备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条件,具有广泛的利用前景[2,3]。沼液的利用既是循环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将农业产业体系循环起来的一个节点产业[4]。传统的沼液施肥受沼液储存、运输的影响,服务半径不可能很大,且沼液施肥还存在着季节限制,长期大容量灌溉又会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因此,研发沼液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液的利用半径,提升沼液的增效价值,显得尤为重要[5]。
纳滤膜由于截留分子量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同时具有Donnan效应,可以较好地截留有机物而允许无机物通过[6]。对低分子量有机物和盐的分离有很好的效果,并具有不发生相变、节能、无公害和不影响分离物质生物活性等特点,在食品、发酵、制药、乳制品等行业得到广泛的运用[7]。但纳滤膜技术用于沼液分离浓缩的报道极少,本研究通过纳滤膜技术对养殖场沼液进行浓缩,控制膜前操作压力、沼液pH、环境温度等条件,分析其对沼液浓缩的影响,并在最适宜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找到浓缩原液浓度与浓缩效果之间的关系,同时验证透过液是否达到畜禽养殖行业废水排放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沼液取自重庆市天友集团奶牛养殖场,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1.2 试验装置
纳滤膜浓缩的实验装置主要由预处理设备、隔膜泵(32W)和纳滤膜(50GPD)构成(图1)。膜前设置高压表,膜后设置水量调节阀,通过控制浓缩液的出水量来控制膜前压力。在隔膜泵的作用下沼液从料罐内经过格栅、石英砂过滤器和保安过滤器到达储液罐,再由隔膜泵的作用下经过预处理的沼液由储液罐进入纳滤膜,透过液由承水瓶收集,浓缩液进入储液罐以便继续浓缩。
图1 纳滤膜浓缩工艺流程
1.3 分析方法
图2 各个操作压力下沼液的浓缩效果
pH对纳滤膜的影响:图3a表示在操作压力设定为0.6 mPa,pH分别为3-9时沼液浓缩10 min后透过液的体积,可以看出随着pH的升高,透过量减少。特别当pH从酸性提高到偏中性时,透过量骤减。当透过液体积达到500 mL,即体积浓缩倍数达到2。不同pH条件下沼液浓缩效果的变化趋势如图3,在操作压力为0.6 mPa时,随着pH的升高,沼液透过量逐渐减少,浓缩效果逐渐降低。Pouliot等用纳滤膜处理纸厂废水的研究表明,pH值能显著影响纳滤膜对各种物质截留能力,增大pH值可提高膜的截留能力[8]。说明在酸性条件下,纳滤膜对COD、TN、TP、NH4+-N截留效果较好,浓缩效果均在1.8以上;而在偏碱条件下,浓缩效果降至1.7
温度对纳滤膜的影响:如图4所示,各温度下纳滤膜对沼液的浓缩效果不同,当温度从25℃升高到30℃时,沼液浓缩效果好,继续升温对沼液的浓缩效果影响不大。这是由于溶液的渗透压在膜过滤过程中有减小有效驱动力的作用,而溶液渗透压又是温度、盐度和水化学组成的函数[9],在一定条件下,提高温度能增加沼液浓缩效果。
图4 不同温度下沼液的浓缩效果
2.2 沼液浓度对纳滤膜浓缩的影响
设置操作压力为0.6 mPa、沼液pH为5、环境温度为40℃,继续试验。为了不影响整个试验操作,选择研究透过液与沼液原液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透过液流速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沼液浓度极高时,升高趋势变缓,表明低浓度的沼液有利于纳滤膜处理沼液。从图5可知,透过液pH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大,在6.7~7.5之间,其中高浓度和低浓度的pH偏低,一般在7以下。透过液浓度随沼液原液浓度的降低而降低,COD和TP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NH4+-N和TN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呈波动变化,这说明COD和TP的浓缩效果随沼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NH4+-N和TN的浓缩效果随沼液浓度的升高呈波动变化。总之,随着沼液原液浓度的升高浓缩效果呈下降趋势。
图5 沼液浓度与透过液的关系
3 结语
采用纳滤膜技术对养殖场沼液进行浓缩,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呈升高趋势,沼液的浓缩效果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逐渐变缓;随着沼液pH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变小,浓缩效果变差;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沼液的浓缩速度上升,浓缩效果从25~30℃升高明显,从30~40℃出现波动,但变化不大。纳滤膜浓缩沼液初期效果较好,随着沼液浓度的升高,浓缩速率下降,浓缩效果整体下降。鉴于纳滤膜的以上特点,在实际操作中,浓缩原液的浓度不可太高,这也就导致纳滤膜的浓缩体积倍数不可能很大。
参考文献
[1] 宋成芳,单胜道,张妙仙,等.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液的膜过滤浓缩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2),27(3):84-86.
[2] 刘银秀,赵光桦,王志荣,等,能源生态环保型猪场粪污处理模式的应用[J].中国沼气,2008,26(4):30-34.
[3] 倪亮,孙广辉,罗光恩,等.沼液灌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8,40(4):608-611.
[4] 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5] 鄂佐星,金城,潘丽娜,北方高寒地区能源生态模式适用技术探索[J].中国沼气,2001,(1):40-42.
[6] 岳鹏翔,王继先.纳滤膜浓缩绿茶提取液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7),17(4):107-110.
[7] 松本木,岑运华.日本NF膜低压超低压RO膜及应用技术的发展.膜科学与技术[J].1998,(05):14-20.
[8] 彭辉.操作因素对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
[9] 吴麟华.分离膜中的新成员-纳滤膜及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1997,7(5):11-15.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