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爽(1988-),女,汉族,北京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社会学,性别研究。
摘要:大量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母乳喂养对婴儿健康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喂养方式同时是构成优生的重要条件,继而,母乳喂养已经不单是家庭事务,同样也是公共事务。本文在对母乳喂养的现状和原因及情感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母乳喂养的哺喂过程不仅是对母子双方身体和心理都有益处,同时也是一种母爱经历建构的过程,这对大力倡导母乳喂养的哺喂方式提供了积极意义。
关键词:母乳喂养;情感;母爱建构
一、 当今母乳喂养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母乳喂养时间是到婴儿6个月,并在6个月后添加适当辅食继续母乳喂养直到两岁。[1]对于母乳喂养现状的研究集中在临床科学和妇产医学等方面的医学研究,主要的研究议题在于母乳喂养的方式及其优势等。对于现状趋势的研究,如在林万枝的研究中显示了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我国婴儿0~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为27.8%,其中农村占30.3%,城市仅为15.8%,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确定的喂养率目标为50%;世界银行的数据更明显地体现我国母乳喂养的下降走势:1998年中国6个月以内婴儿的完全母乳喂养率为67%,到2008年此数据仅为27.6%。10年间快速下降了近40%。[2]这基本表明我国的母乳喂养率还是相对较低并呈下降趋势。
二、 母乳喂养率降低的原因
关于母乳喂养率降低的原因也有学者做了相关统计研究,如中国大城市母亲不用母乳喂养或停止母乳喂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母乳量不足。[3]齐亚强等人的研究显示,性别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性在哺未阶段的时间长短及家庭对子女的照料和养育。[4]更多研究表明,如在茅倬彦等的研究中阐释了中国婴儿母乳喂养率较低的现状会对中国的人口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女职工在维护自身母乳喂养权益的时候,会面临怎样的困难,研究通过梳理与母乳喂养相关的权益保障法律,分析得出法律保障的确实是母乳喂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5]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母乳代用品的销售模式和科学喂养知识的缺失是母乳喂养率降低重要原因。[6]
三、 母乳喂养的情感思考
有研究表明,在母亲哺乳时,双方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会产生反应,并且相互影响,产生相对的意识。[7]而在郭淑琴等的研究当中,在婴儿早期,人工喂养难以为建立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结,代替母乳哺喂,但人工喂养的方式同样也为婴儿带来关心和爱护,母亲因为未能亲自哺乳而对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敏感和珍视,哺乳时母婴通过这一哺喂方式所引起的感情反應是母婴依恋关系建立的良好基础,研究突出了母婴这种生物—社会联结中的社会因素影响。[8]张玲等对黑龙江哈尔滨市某社区189不同喂养方式的产后母亲进行的测试和调查显示,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身心健康有益同时也对产后哺乳期女性有较积极的意义和健康的保护作用。[9]母乳喂养时通过皮肤的接触,可以增进母子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儿童将来的情感发展。[10]
以上研究都表明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婴儿的身心发育,同时缓解女性的产后压力,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的风险,带来积极的情绪反应等一系列的益处,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哺喂过程中的呼吸、抚摸、凝神等都会产生一种“母爱建构”过程,母性之爱是尤其复杂性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完善着“母亲”角色的扮演,这个过程母亲表现出的“母爱”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私爱”,而是一种处于家庭全部的关怀和力量,即母乳喂养在家庭情感方面对婴儿和母亲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四、 对策及建议
讨论了母乳喂养的现阶段状况和其下降原因及母乳喂养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之后,就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深入的思考:如何将母乳喂养落到实处、推而广之?这是值得女性研究和女性基层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共同关切的问题。
首先,要在相关的妇女团体机构积极宣传和倡导母乳喂养的生理优势和社会情感建设发展,从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着手改善国家人口质量,再到每个家庭,从点滴入手积极创造和谐、和睦家庭;其次,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基层母婴保健的设施,增加单位企业及公共场所的哺乳室,有效配置资源,适地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并为妇女提高有保障的哺乳时间,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完善对于母乳喂养的支持;第三,要对女性进行哺喂方面的相关技能和知识经验的传播工作,专业的培养会给予母亲更大的决心坚持母乳喂养,让妇女得到鼓励和随时的咨询,减少女性在哺育过程中的压力和阻碍。母乳是两个生命的交织过程,是带有情感互联和母爱建构的隐喻的,这个过程产生着强烈的母职意识,这是一种本体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因素。(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尹岩,让母乳成为孩子来到世界上尝到的第一种味道[J],中国食品报,2013年2月26日,第001版
[2]林万枝,母乳喂养,要倡导更要有支持系统[J],中国人口报,2014年5月20日,第J01版
[3]程建华,王建梅,高建荣,中国四城市母乳喂养情况[J],中国国情国力,1994年8月,第8期,第42-43页
[4]齐亚强,牛建林,现阶段完全母乳喂养的性别差异研究[J],南方人口,2009年第二期,第24卷,第1-8页
[5]茅倬彦,庞天琪,陈蓉,关于中国女职工母乳喂养权益保障的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1月,第一期,第27-32页
[6]林万枝,母乳喂养,要倡导更要有支持系统[J],中国人口报,2014年5月20日,第J01版
[7]小林登:《临床妇女产科》[M],母亲喂养与母子相互作用,1981年版
[8]郭淑琴,孟昭兰,林京辉,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的心理一社会行为观察实验[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第06期,第44-46页
[9]张玲,侯俊财,杨艳杰,母乳喂养与母亲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第一期,第9卷,第87-89页
[10]尹岩,让母乳成为孩子来到世界上尝到的第一种味道[J],中国食品报,2013年2月26日,第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