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德珍(1980-),女,汉族,四川富顺人,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教师,文学硕士,讲师,四川理工学院彩灯设计与文化研究所成员,主要从事美术史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摘要:灯会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千百年来,年节灯会广布神州大地,自贡灯会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以其独特魅力脱颖而出,以其文化品位高、艺术特色鲜明而著称,达到“人、景、灯”的完美结合,是“形、色、声、光、动”融为一体的视觉盛宴,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誉。
关键词:自贡灯会;艺术特点
彩灯,又名花灯、灯彩,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传统的民间的综合性的工艺品,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彩灯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彩灯艺术也就是灯的综合性的装饰艺术。自贡灯会荟萃了千年灯文化的风采,是中国彩灯文化的典型代表。自贡灯会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自贡灯会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将彩灯的工艺美术性和园林景观、自然山水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灯景合一、交相辉映,独具一格的构思,精巧创新的制作工艺,出神入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自贡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成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 自贡灯会概述
中国彩灯,享誉古今;自贡灯会,久负盛名。灯会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早在西汉初年,灯会就见诸文字记载。自贡地区的年节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自贡市位于“天府之国”——四川省南部,素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的美名。勤劳智慧的自贡人民,不仅将无与伦比的井盐技术奉献给了世界,而且将美轮美奂的彩灯工艺贡献给了人类。在千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神州大地上,自贡灯会脱颖而出,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以其文化品位高、艺术特色鲜明而著称,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誉。自贡灯会以其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用形、色、声、光、动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为载体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自贡灯会是一种多元素融合的综合艺术,融抽象构成、 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声光动机制于一体,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自贡灯会是南国灯城的内蕴所在,它成型于清明时期,逐渐衍展为具有相对固定内涵、并在特定时段进行的并有一定传承线路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荣县志》记载:“正月人日后,各祠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富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礼鸣金执铤,以驱瘟疫,谓之狮灯场市。”“新年火甚盛……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楼,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由此可见自贡灯会在清道光时期已规模宏大,甚为壮观,当时的自贡灯会的规模和水平已经超越了京城和上海。自贡灯会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自贡地区自唐宋以来便有年节燃灯的习俗,尤其是明清以后每逢年节之时,自贡则灯彩璀璨,炬光映天,各种民间花灯光彩夺目、争奇斗艳;龙灯舞、狮灯舞、牛儿灯、车灯、戏曲杂技竞相献艺,观者如潮,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逐渐发展成集西南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的灯会,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贡特色的灯会面貌。新中国成立以后,灯会作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被延续下来,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自贡灯会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步精湛起来,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而发展为集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且独具魅力和特色鲜明的年节灯会而蜚声海内。
二、 自贡灯会的艺术特点
自贡地区有着完整的彩灯发展历史,是中国彩灯的源泉与宝库,保留着最原始的彩灯文化根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影响着民俗彩灯艺术的发展与变革,盐文化的融入使得自贡地区的民俗彩灯艺术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自贡彩灯艺术不仅是传播文化的方式,也是促进自贡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途径,将现代设计元素、表现技法和高科技手段融入到民俗彩灯中,展现出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達到“人、景、灯”的完美结合,是“形、色、声、光、动”融为一体的视觉盛宴。自贡灯会具有气势壮观、规模宏大;构思巧妙、制作精巧;造型多样、材质丰富;灯景交融、层次迷离;题材丰富、取材广泛;“形、色、声、光、动”有机结合等艺术特点。
(一)气势壮观,规模宏大
纵观历届自贡灯会,可窥见其气势壮观,规模宏大的特点。每届灯会都组织了几十组大中型灯组和数千只工艺灯展出,大大小小的各式灯组和成千上万的灯笼、工艺灯、LED灯、灯带等在自然地形上闪耀生辉形成了灯山灯海。整个灯会展出场所到处是不一样艺术风格的建筑群灯、不一样类型和品种的技术灯、走马灯、花鸟灯、人物灯、大型组灯,灯廊灯亭、灯树灯花、琼楼玉宇交相辉映,处处流光溢彩,俨然成为了彩灯的海洋,仿若仙境。自贡灯会的设计者们充分利用灯会展出地的自然地形进行全景式布景,把不同艺术风格的灯组依山傍水设立,将不同制作工艺和不同材质的灯组进行了巧妙的分割布局,有布局在水中的大型灯组,也有布局在山坡和山顶的大型灯组,沿途各式大中小灯组进行穿插和衔接,形成了立体式的灯山灯海,让游人应接不暇。自贡灯会的规模大,灯组数量多,灯组体量大,气势壮观,有占地(或水面)上千平方米的大型灯组,如“鱼美人戏群龙”组灯;有高耸入云的“龙柱礼花”、“腾云阁”、“彩云阁”等等组灯,有体量庞大的“九龙鼎”瓷器组灯、“中华宝鼎”组灯等,有变幻莫测的“梦幻天穹”大型组灯,有惟妙惟肖的“九龙壁”瓷器组灯、“二龙戏珠”药瓶组灯、“吉祥中华”竹编组灯,一组组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体量宏大、色彩绚丽的组灯令人惊叹不已。
(二)构思巧妙,制作精巧
自贡灯会因构思奇巧、制作精美被中外专家品评为高品位的艺术。自贡灯会的制作工艺多样且精巧,制作材料丰富多样,充分发挥了材料的特性,将不同材料的特性与彩灯制作工艺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给游人呈现了多样的视觉效果,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感受。设计者在构思创意时常常大胆突破,大胆采用新材料,创新制作工艺,制作出了许多工艺精巧、制作细致的彩灯作品。自贡灯会的设计师和技师们大胆使用瓷器、蚕茧、废旧玻璃药瓶、扎染布、竹篾、镀膜玻璃等多种材料制作灯组,造型惟妙惟肖,令人叫绝,颇具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神奇的创造力。技师们用杯、勺、碗、杯等陶瓷餐具扎制的彩灯,如九龙壁瓷器组灯,瓷器龙活灵活现,颇有游龙踏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玲珑剔透之玉骨,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他们首次采用废旧的青霉素玻璃药瓶制作灯组,那拇指大小的青霉素药瓶被技师们的巧手捆制成光彩照人的孔雀、活蹦乱跳的金鹿;他们还用蚕茧制作蚕茧灯、用镀膜玻璃制作玻璃灯、用细竹篾制作竹编灯、用扎染制作表现地方扎染工艺特色的扎染灯、用丝绸等制品制作绢灯、丝灯及各类材料纸制作的纸灯等等。自贡灯会除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以外,还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设计者们在构思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大胆创新,有意识的增强了灯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民间传说用灯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使不少的灯组不仅能看还能玩,有时,观众可以在灯组中穿插游走,有时,游人可以进入到彩灯灯组中,和彩灯进行互动,增强了观灯的趣味性。
(三)造型多样,材质丰富
在自贡彩灯公园中屹立着全国唯一一个彩灯博物馆——自贡彩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中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各种代表性的灯,无论是传统的宫灯、花灯、红灯笼,还是现在流行的中国结灯、日本特色灯笼。勤劳智慧的自贡彩灯的设计制作者们大胆创新,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使彩灯的造型多样化,对制作材料也不断大胆尝试,利用多种工艺和现在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加上艺术家的想象力进行设计制作,几乎每年都有新创作的灯组问世,如2002年的特大新型灯组“世纪圣灯”。该灯組由自贡画家曹念设计,长40米,高7米,分为圣灯、圣姑、伞顶、龙椅、龙屏等九大部份,整个灯组由2002条龙组成,一共使用了八千多个零部件,创下了“灯会龙之最”的世界吉尼斯纪录。同时,自贡灯会的材质也是相当多样的,材料的多样化并不是到今天才突然多起来的,远在宋代,设计们就能巧妙运用兽角、翎毛、琉璃和丝绸等材料制作牡丹、莲花、荷花等形状的灯,根据材料使用的不同可将灯分为玉灯、琉璃灯、缀珠灯和羊皮灯等。自贡的彩灯艺术家们继承了传统造灯材料多样的特点,同时又加以巧妙选择和大胆创新,创新性的设计制作出一些有特色的灯组,如瓷器灯、蚕茧灯、药瓶灯,食盐灯、竹子灯、竹编灯、电筒银碗灯、光碟灯、塑料灯、霓虹灯、水下灯、低压流水灯与气体放电灯等,大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在彩灯中运用了声光控制、数码和激光等技术,使彩灯的科技含量得到大幅提高。如瓷器灯“鲤鱼跃龙门”,就别出心裁用两万多件日用陶瓷餐具扎制彩灯,以4条张牙舞爪的瓷器蟠龙组成龙门,一条3米长的瓷器鲤鱼欢腾跳跃在龙门之中,龙牙是倒竖起来的汤勺,龙须由一串串小酒杯组成,龙身则由一排排扣起来的青花碗组成,该灯组共用了一万两千多件杯、盘、碗、盅等多种陶瓷器皿,用一万五千多米棉线捆扎而成。
(四)灯景交融,层次迷离
自贡灯会之所以感染人,打动人,不仅在于他的制作精巧,自贡灯会总能很好的将灯景融为一体、有机结合。走在自贡灯会中,游人总能感受到一步一景的乐趣。自贡灯会的设计师们总是依据并结合灯会展出地点的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将一个个精巧别致的工艺灯和大型灯组穿插并结合,巧妙布展于园林山水之中,依山旁水,参差错落,形成自然之美与人工美相互交织的艺术境界。真正做到水中灯、山上灯、树上“鸟”,湖中“蛙”交相辉映,人物灯、动物灯、瓜果灯、戏剧脸谱走马灯、木制龙头雕刻灯……灯彩交辉,形成灯中有景,景中有灯,湖光山色,亭台水榭与“灯”融为一体的灯山灯海,形成灯景交融,层次迷离的宏大场面。灯会宏阔深邃的艺术构思,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惟妙惟肖的制灯工艺,使自贡灯会已由单纯的工艺美术发展为与文学、科技、美术、园林等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五)题材丰富,取材广泛
自贡灯会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长期以来受到各个年龄段游人的喜爱。自贡灯会的设计师们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俗内容以彩灯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还将很多新的内容和题材运用到彩灯中,丰富了自贡灯会的表现内容,增强了题材的丰富性。在自贡灯会中,有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鲤鱼跳龙门、二十四孝、牛郎织女等,也有如“王祥卧冰”等对少年儿童有教育作用的灯组,除了传统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历史故事外,现在的影视故事、科幻人物、动画片中的人物甚至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反腐、抗洪与申奥成功等)都作为了灯会的题材,如灯会中的福娃系列组灯、米老鼠组灯、喜洋洋组灯、嫦娥奔月组灯、二龙戏珠组灯、龙游凤舞组灯、松鹤延年组灯、翠玉白菜组灯、荷花仙子组灯等。另外,灯会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还将自贡当地的“大三绝”(井盐、恐龙、灯会)与“小三绝”(剪纸、扎染、龚扇)有机组织在灯组中,表现传统井盐提炼过程的大型灯组中,高大的井架、制盐的流程和每个环节都真实的展现在游人的眼前,让所有观者都为古人的智慧感叹不已。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勤劳智慧的自贡人民设计并制作了仿真恐龙,与彩灯和自然环境搭配融合,形成了自贡灯会中特有的恐龙灯组,惟妙惟肖的造型,富有弹性的仿真制作,时而咆哮,时而摇头甩尾的造型更是吸引了观者的目光。自贡灯会在传统彩灯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题材日趋丰富,取材不拘陈规,将自贡地方特色融入其中,打造了品牌,增加了亮点,不愧为“天下第一灯”的美名。
(六)“形、色、声、光、动”有机结合
自贡灯会与传统彩灯最大的区别是,它在继承中国灯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并发展,突破了传统工艺灯小巧、单一、静止的格局,不仅仅在材料上创新,在设计制作上创新,还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大胆引入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的制灯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于一体,形成了自贡灯会大型、综合、联动的特点。自贡灯会在保留彩灯的民族风格、审美情趣和剪纸扎糊技巧的基础上,引进了现代声光电技术,如激光全息片、逻辑集成控制器、数控器件译码器、计数器、声控、光控等,融“形、色、声、光、动”为一体,使古老的彩灯艺术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自贡灯会的全景外型都是依山旁水,将不同风格的群灯、各种类型和品种的技术灯、走马灯、花鸟灯、人物灯和大型组灯等嵯峨间置,灯的外形也因题材、内容、材质、表现手法、制作工艺的不同而丰富多彩,风情万种,构成了自贡彩灯特有的外形风格。色是彩灯出彩的关键。自贡灯会以代表祥和和喜庆的红色为首要基调,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大胆运用了所有漂亮的颜色,色彩丰富多样,变化多端,寓意隽永,用纷繁的颜色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呈现出有些与传统色调不一致的多样变化,丰富了视觉效果,增强了彩灯的表现力。“声”是指彩灯的声音和音响。进入自贡灯会除了眼花缭乱的美景外,听觉上的音效也是令人难忘的。每个灯组将根据需要制作音效,有百鸟的鸣叫、恐龙的嘶吼、仙女动听的箫声、娶亲的唢呐等,有的故事灯组还配有旁白,增强了彩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彩灯本身就是发光体,在光的运用方面,自贡灯会主要以内光源为主,适当辅以外光源,大多将光源置于彩灯灯具的“肚子”中,经彩灯外形的材料透射出来,并根据灯组需要采用不同的光源,不是单一的照明光,有成点、成片、成束、成块、成行的光,用忽明忽暗、变幻莫测的光打造出“山光水色万千重,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立体画卷。自贡灯会中的彩灯并不都是静止的,而是采用现代技术让灯组得当的动起来,让其动得自若,动得奇妙,动得出奇,灯会中常看到空中翱翔的鸟儿,水中畅游的鱼儿,摇头甩尾并开合嘴巴的恐龙等,不同的彩灯在不同的空间中做着水平、曲线、上下、左右、开合等多种形式的运动,运用光控、声控高科技手段使彩灯内外灯光动起来,流动的、闪烁的、变换色彩灯光形成光彩流离、神奇的魔幻动感,给人带来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形、色、声、光、动”的有机融合,是自贡灯会艺术特点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彩灯的重要象征,对中国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民俗彩灯作为具有中国典型文化意义和文化形象的传统工艺品,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商业性、历史传承性和现代性等多重属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要求彩灯艺术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传统彩灯文化为灵魂,突出地域特色为策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的制作工艺、表现方法,使传统文化既融合于彩灯造型设计之中,又符合现代审美。自贡灯会作为中国彩灯的典型代表,在享有“天下第一灯”美名的同时更肩负着创新和发展中国灯文化的使命,这是所有自贡彩灯从业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期待自贡灯会人不断开拓创新制作出更多精品。(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本文为四川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自贡彩灯文化产业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0XJKYW20)阶段性成果。
参考资料:
[1]宋良曦,宋岸雷.《中国灯文化》.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2]黄莉娅,关仁康.《艺术彩灯》.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