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喆
课堂提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和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是教师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在提问中创建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促进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寻找教学中的认知冲突呢?结合教学经历,笔者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概念中的认知冲突
在政治教材中概念是知识的承载点,只有弄清概念的内涵外延,才能推理、判断、联系,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但有很多概念很抽象且看起来很相似,甚至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它们的区别,就会张冠李戴,甚至将各自的知识体系相混淆。如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与权利、专政与专制、运动与发展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对知识间的模糊点、易错点、盲点,创设情境,制造知识陷阱,让学生主动辨析、澄清,突破难点,这对于防止学生一错再错非常有效。
比如,《政治生活》中的第一课在谈到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条海里的鱼想到:“要是没有水的约束,该多自由啊!”这时提问:“有的人觉得,人们能够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自由。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漫画中设置自由需不需要约束这样一个冲突,如果没有漫画的帮助,可能学生就不能全面辩证地认识其中的关系,而通过漫画给出的情境信息,学生认识到,实际上法律对于人的作用就像水对鱼一样,没有法律,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自由不是没有限制,必须在法律的约束内。又如在《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中,可以利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自相矛盾概念与哲学对立统一概念的相似性和差异,使学生懂得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对整个世界上一切矛盾的概况和抽象,而日常生活领域的矛盾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实践经验中的认知冲突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感知到的例子理解认识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有用武之地。但是我们发现,有的时候理论和生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而这种矛盾的分析,往往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在《经济生活》的第三课中,学生要知道影响消费的因素,其中物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都是遵循物美价廉的准则,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增加。但是这个规律并不适用于任何商品。在这里,我就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北京的房价不断上涨也抑制不住人们买房的热情?为什么买房子是买涨不买跌的?通过这个例子,我创设了一个认知冲突,即日常生活中的规律并不是普适的。这种现象怎么解释?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认识到影响消费的因素包括人们对未来物价发展的预期。
三、学生回答中的认知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可能会让你感到头疼,耽误时间,又无法回答,影响课堂时间,但有时这些意外是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是对现有问题基于自己思考的一种解释和回答,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老师首先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其次可以利用学生回答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帮助其解决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样不仅能纠正学生原有观点中的不合理性,还能使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认识层面。因此,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学生思考中的“矛盾点”。
例如在《政治生活》第四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即有一些摊贩经常在小区中街道上摆摊,影响环境、堵塞交通,城管人员要对其进行管理和取缔。然而摊贩并不配合,如果你作为城管人员你会怎么办?这时,一位学生的答案很出人意料,他说道:“如果我是城管,我就向小摊贩收取保护费,这样也不会出现冲突矛盾,我也会有收益。”这样的话让我语塞,但是又不能轻易否定,因为的确在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是存在的,所以怎么处置呢?联系到这节课的内容,我话锋一转:“的确社会现实中存在这样的问题,那面对这样的现象就无从解决了吗?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发动其他学生思考回答。这时有的学生说道:“我们要加强立法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同时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等。”从而点出教学重点。通过这个教学意外,我巧妙地利用这个冲突,并引入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事件发展中的认知冲突
事物总是运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对于学生对某些广义的概念和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学生在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时候总会从静止的角度出发,忽略时间、地点等环境的变化,造成分析事物时的思想僵化和不全面。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将各种变量考虑进去,思考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理解事物本身。
比如,在《政治生活》第八课中,讲到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在一般情况下与西方的发达国家一直走得比较近,但是在2013年6月初日本却宣布将对非洲进行巨额的援助。请思考日本这样做的意义或动机?在这里我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有的学生认为这体现了日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接着我又追问:仅仅是做慈善这一个目的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这时学生认识到,日本是有利可图的,利用这个机会搞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然后我适时进行了总结: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五、结语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出恰当有效的问题,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认知冲突中的设问,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动机,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