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平 陶太珍 王 萍 金海华 韦利君
(1 上海市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105;
2 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237)
家庭医生制模式下“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价
徐卫平1陶太珍2王 萍1金海华1韦利君1
(1 上海市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105;
2 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237)
目的评价家庭医生制模式下“送康复服务上门”为社区残疾人群的康复、完善“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提供依据。方法以社区残疾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分为康复医生组、普通全科医生组和医生助理组,采用自身对照干预研究方法,分析比较社区残疾人群接受“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前后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得分和研究对象接受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家庭医生的康复知识背景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对象共207人,在接受家庭医生或医生助理“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6个月后,SRHMS的总得分和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三个子量表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家庭医生的康复知识背景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有差别, 生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医生团队的“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模式能有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受到社区残疾人群的欢迎,但家庭医生康复专业知识不足,影响了“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效果,急需培训和提高。
家庭医生,送康复服务上门,社区残疾人
“送康复服务上门”是上海市残联与市卫生局推出的为社区残疾人服务的创新项目,服务对象为具有本市户籍并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群,服务方式有上门服务、预约康复站服务、电话康复咨询等,有研究表明这种服务模式受到残疾人的欢迎[1]。2012年7月,龙柏社区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送康复服务上门”由家庭医生团队承担,研究在家庭医生制模式下“送康复服务上门”对社区残疾人康复的效果,选择科学合理、方便经济的社区康复内容、方法与技术,探索便捷、高效的社区康复途径与方法,促进社区康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目前社区康复资源不足、康复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1.1研究对象
在社区助残员入户调查填写“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表”和家庭医生团队完成评估筛查并和残疾人签订“送康复服务上门”约定书的基础上,选择有社区康复意愿且能清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健康状况能完成康复练习及追踪随访者为研究对象,共207例。
1.2“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1]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家庭医生或医生助理为研究对象“送康复服务上门”,根据残疾人群的需求,每月上门进行1次健康体检、康复训练指导、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同时,对亲属进行培训与指导,以利其帮助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残疾人也可预约到社区康复站进行训练及电话咨询。
1.3研究内容与方法[1]
由研究对象分两次填写包括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2]、就诊时间费用、服务满意度等项目的调查表,以评估康复效果。
(1)采用自身对照的干预研究方法,在服务前和服务满半年后,由研究对象完成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该量表的总得分和3个子量表得分进行自身配对比较。
(2)按照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分为康复医生组、普通全科医生组和医生助理组,研究家庭医生的康复知识背景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的影响。
(3)收集研究对象对服务内容、形式、态度、效果和总体评价等方面的满意度,对“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1.4统计学方法[1]
调查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SRHMS得分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1一般情况及均衡性检验
本组共207人,其中男143人(占69.08%),女64人(占30.92%),男女之比为2.23∶1;年龄15~79岁,中位年龄54岁。肢体残疾99人(占47.83%),智力残疾,为40人(占19.32%),视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均为24人(占11.59%),听力言语残疾19人(占9.18%),另有1人同时罹患两种残疾(0.49%)。残疾等级:一级25人(占12.08%),二级30人(占14.49%),三级90人(占43.48%),四级62人(占29.95%)。各组服务对象均衡性检验均为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医务人员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2 不同医务人员服务对象的残疾情况
2.2康复效果
2.2.1 SRHMS得分 SRHMS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3个子量表得分和量表总分,不同医务人员组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不同医务人员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生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医务人员服务对象干预后的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表3 不同医务人员组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比较和各组干预前后SRHMS得分比较
2.2.2干预后不同医务人员服务对象生理健康指标的两两比较 干预后,在生理健康得分方面,康复医生组得分最高,普通全科医生次之,医生助理最底,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详见表4。
2.2.3服务满意度 各组研究对象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总体评价满意率达92.75%,服务内容、形式、效果等其他各项评价满意率为89.05%,具体见表5。
表4 干预后不同医务人员服务对象生理健康指标的两两比较
表5 各组服务满意度比较 n(%)
3.1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受到社区残疾人的欢迎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网络已逐步形成并趋于完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越来越为社区居民所接受[3]。龙柏社区于2012年7月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受到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人群的欢迎,本次研究显示,残疾人对家庭医生“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总体满意率为92.75%。医生走进社区进入居民家庭,为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为家庭的残疾人提供“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有助于消除残疾人的自卑感,融洽医患关系,促进家庭医生成为社区居民的朋友,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家庭医生“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模式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个体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总和[1]。身患残疾必然导致残疾人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缺陷,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中,不但需要生理康复,同时也需要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1]。
国外研究表明,健全的社区康复治疗网络,可以有效推进社区康复治疗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如英国、日本等国非常注意加强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力度,患者出院回到社区后,有专门的社区治疗站继续康复治疗,或者由社区志愿者上门进行康复指导;健全的社区康复治疗网络,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使回到社区的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5]。
“送康复服务上门”是介于机构训练和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形式,指医疗或康复机构和社区的康复资源,为辖区内残疾人提供上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6]。上海市残联与卫生局于2003年开始推出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上海市社区康复的自主创新项目之一。龙柏社区目前的做法是由社区助残员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与有需求的残疾人签订“送康复服务上门”协议,每月至少由家庭医生或医生助理上门免费进行服务一次。服务内容有健康体检、康复训练指导、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同时对其亲属进行指导,以利其帮助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残疾人也可预约到社区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并随时咨询家庭医生。
本研究表明,由家庭医生实施“送康复服务上门”干预后,研究对象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的总得分和3个子量表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的得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提高。表明该服务模式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值得在居民社区推广。尤其是在目前基层社区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由家庭医生实施“送康复服务上门”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较好途径。
3.3必须加强家庭医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专业康复人员队伍的建设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人才建设“十二五”实施方案》指出:加强政府领导,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工作,残联、卫生、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参与,其中卫生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全科医生培训内容,康复人员培训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重点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完善规范化培训制度[7]。
本社区提供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中,经过系统康复业务培训并具有实践经验者占家庭医生总数的11.4%。本次研究表明,康复医生组的康复效果要优于普通全科医生组和医生助理组,普通全科医生组的康复效果要优于医生助理组。说明家庭医生的康复知识背景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的存在影响。为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对提供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和助理的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应列入社区康复服务的要求中,使社区医务人员具备基本的社区康复知识和技能。实用康复知识和技术培训,可以从最需要解决的康复问题入手,先进行单项康复知识和技术培训,再逐步增加或扩展项目,以达到全面融合的目的[8]。同时应增加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的配备、强化专业队伍的建设,以便对家庭医生的“送康复服务上门”形成技术支持。
3.4政府统一协调利用社区资源是做好社区康复工作的保证
残疾人的康复除身心功能康复外,还有教育、职业和社会康复等方面,需要政府统一协调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相关部门并动员残疾人本人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残疾人由于受到经济、个人意识、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康复的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更关心的是就业和经济补助,认为卫生部门上门康复服务作用不大,这种观念使社区上门康复服务的作用受到限制[1]。
社区康复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残疾人能充分发挥其身心能力,能够获得正常的服务与机会,能够融入所在社区和社会中[9],其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对于功能障碍不可恢复的残疾人,强调的是机会均等和充分参与的理念,只有充分理解社区康复的内涵,才能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建立起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对社区康复服务的信任。
总之,家庭医生“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模式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和社会效益,值得在基层社区推广。目前还存在家庭医生康复知识培训不足、残疾人自身康复观念淡薄、医疗康复和教育、职业和社会康复等方面协调性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协调全社会共同探索解决。
[1]徐卫平,陶太珍,金海华,等.“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模式对社区残疾人群康复效果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1143.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3]徐春余.探索以家庭医生制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5):367.
[4]Wade DT.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or rehabilitation in the community[J].Disabil Rehabil,200 3,25(15):875.
[5]Hedworth AB,Smith CS.The great lakes regional stroke net—work experience [J].Prev Chronic Dis,2006,3(4):1.
[6]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社区康复工作上岗训练教材(第2版)[M].华厦出版社,2010.
[7]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人才建设“十二五”实施方案[R].上海:上海市残联,2012.
[8]吴任慰,陈建敏,官萍萍,等.福州市老年人社区康复需求现状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3):127.
[9]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BR:A strategy for rehabilitation,equalization of opportunities,poverty reduction and social inclus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oint Position Paper 2004[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
(责任编辑胡安娜)
The Evaluation of Outreach Rehabilitation Service Provided by GP
XU Weiping1, TAO Taizhen2, WANG Ping1,JIN Haihua1, WEI Lijun1
(1.Longba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5, China;
2.Shanghai Health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nghai 200237,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treach rehabilitation service on the community disabled residents by general practitioner.MethodThe scores the 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SRHMS) were rated among 207 community disabled resi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delivery of outreach rehabilitation servic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subjects’ satisfaction of the outreach rehabilitation service were measured.ResultThe total SRHMS score and the subscale scores of physiolog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heal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ix months after the delivery of outreach rehabilitation service (P<0.01). The subjects’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 service as a whole and of each service-related item (content, mode, attitude, quality, frequency, and effect) ranged 71.50% - 94.69%.ConclusionThe outreach rehabilitation service provided by GP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disabled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and GP’s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rehabilit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general practitioner(GP), outreach rehabilitation service, community disabled residents
2014-3-18
陶太珍,taotaizhen@sina.com。
R 197
A
1674-9545(2014)02-00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