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会丽
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
彭会丽
目的 探讨分析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8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 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麻醉, 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麻醉, 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BP、MBP、DBP、HR、SpO2检测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情况。结论 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 效果好, 持续时间长, 且无不良反应。
罗哌卡因;地佐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上肢手术较为常见的麻醉方式是臂丛神经阻滞, 患者机体往往存在术中及术后的应激反应, 而麻醉时出现的阻滞不全会加重应激反应[1]。作者通过对本院收治的43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麻醉,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12月拟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86例, 其中男52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36.4±6.3)岁, 平均体重(65.8±6.2)kg, ASA I~Ⅱ级,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6例, 肌腱吻合术22例, 内固定取出术22例, 断指再植术16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无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 未使用镇痛药, 无神经精神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同时排除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及吸毒史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 穿刺成功后, 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麻醉:2%利多卡因5 ml加罗哌卡因100 mg, 注入0.9%氯化钠, 稀释至20 ml;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麻醉:2%利多卡因5 ml加罗哌卡因100 mg、地佐辛5 mg, 注入0.9%氯化钠, 稀释至20 ml。对于麻醉效果欠佳的患者, 给予静脉注射芬太尼辅助麻醉。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芬太尼用量, 麻醉后SBP、MBP、DBP、HR、SpO2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麻醉后SBP、MBP、DBP、HR、SpO2比较两组患者SBP、MBP、DBP、HR、SpO2检测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部分观察指标比较( x-±s)
表2 两组患者SBP、MBP、DBP、HR、SpO2比较( x-±s)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情况。
由于罗哌卡因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较低, 因此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神经阻滞麻醉及硬膜外麻醉, 但其起效时间长、阻滞时间较短;地佐辛作为苯吗啡烷类衍生物的一种,被称为混合型激动-拮抗剂, 是U受体拮抗剂, 主要通过对k受体产生激动达到镇痛效果, 镇静作用轻, 不易成瘾, 显著低于吗啡产生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其他研究者[2]通过对60例上肢手术患者分别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麻醉和单纯采用罗哌卡因麻醉, 发现复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单纯组。本研究也证实: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麻醉, 起效快, 麻醉效果好, 持续时间长, 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起效快, 效果好, 持续时间长, 且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1] 张永明, 刘宏磊, 刘姗姗.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3):143-144.
[2] 郭三明, 鲁小民, 王琳.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江西医药, 2012, 47(6):529-531.
2014-04-11]
467000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