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2014-09-04 09:28林伟耿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3期
关键词:左旋氨氯地平颈动脉

林伟耿

·药物与临床·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林伟耿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前后血管功能的变化。方法 58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 作为观察组, 以左旋氨氯地平(2.5 mg/d, 1次/d)为主要药物进行降压治疗, 12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 共32例。于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检测心踝血管指数(CAV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血压明显比对照组高, 经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血压、IMT、PWV和CAVI均明显下降, ABI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经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 血管功能得以改善。

左旋氨氯地平;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过高为特征的常见疾病, 常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血压持续过高, 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使血液脂质沉积在血管壁, 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1]。本文通过检测经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心踝血管指数(CAV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在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对患者血管功能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8月58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4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54.8±6.78)岁, 平均高血压病史(1.08±0.56)年, 血压均≥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或肝肾疾病等。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52.9±6.5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商品名:施慧达, 2.5 mg×7片, 施慧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2.5 mg/次, 1次/d。监测血压1次/d, 若患者2周后血压仍未得以控制, 则增加左旋氨氯地平片剂量至5 mg, 2.5 mg/次, 2次/d。4周后仍未降至140/ 90 mm Hg以下则终止试验, 12个月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避免应用其他降压、降脂药物。

1.2.2 血压监测 采用全自动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护仪(仪器型号:Space-lab 90217, 美国)动态监测观察组患者血压,取治疗前两组患者和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SBP和DBP,并计算PP:PP=SBP-DBP(mm Hg)。

1.2.2 血管功能检测 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仪器型号:BP203RPE-II(VP-1000), 欧姆龙科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CAVI、PWV和ABI。CAVI反映主动动脉的整体僵硬度[2]。PWV的正常范围是<9 m/s, 超出正常范围说明全身动脉僵硬度升高。ABI指数正常范围是0.9~1.1, ABI≤0.9则提示下肢动脉供血不足。

1.2.3 颈动脉IMT检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仪器型号:Philips SONOS 7500)检测两组患者和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颈动脉IMT。使患者呈仰卧状态, 设定超声仪探头频率7~10 MHz, 测量颈总动脉IMT。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核对证实后均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的形式表示, 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SBP 、DBP和 PP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 血压均降至140/90 mm Hg以下, 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管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AVI和PWV明显高于对照组, AB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 CAVI和PWV明显降低, ABI指数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IMT的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IMT明显厚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 IM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少部分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和乏力等轻微症状,未经减药或停药处理均自行消失, 未曾影响左旋氨氯地平给药治疗。

表1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SBP 、DBP和 PP的比较( x-±s, mm Hg)

表2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CAVI、PWV和ABI的比较( x-±s)

表3 两组患者及观察组治疗前后IMT的比较( x-±s, mm)

3 讨论

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类的降压药,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 进而降低血压[3]。左旋氨氯地平具有疗效长且持续时间长和不良反应少, 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持续过高, 血液对血管壁产生冲击, 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有利于血液脂质沉积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壁上,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有文献报道提出, 60%~70%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伴有高血压, 本研究也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明显下降, 表明左旋氨氯地平可缓解颈动脉IMT的病情进展, 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4]。有研究[5,6]提出, 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颈动脉IMT厚度可能与以下作用机制有关:①抗氧化作用;②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素-1的水平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减缓颈动脉IMT增厚;③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而发挥保护动脉内皮细胞作用;④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后, 患者SBP<140 mm Hg, DBP<90 mm Hg, 血压处于正常范围, 提示左旋氨氯地平可明显降低血压;治疗后, 血管功能检测指标中, CAVI和PWV明显降低, ABI指数明显升高, 恢复至正常范围, 提示左旋氨氯地平可明显改善血管功能。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 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病理变化首先导致血管功能障碍[7], 因此检测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有利于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早期给予治疗干预有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 有效提高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左旋氨氯地平可显著降低血压, 能缓解颈动脉IMT的病情进展, 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明显改善血管功能, 临床用药治疗上可积极应用于治疗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1] 李楠,郑关毅,李光稳,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7):909-912.

[2] 聂志华,许顶立,郑侨克.高血压病患者心-踝血管指数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研究.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4, 30(5):399-401.

[3] 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22(4):398.

[4] 罗蓉,周怡,吴秀山.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1):2628-2630.

[5] 贾坦,张李军,战义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4): 301-303.

[6] 龚艳春,陶波,沈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22(4):336-341.

[7] 杨敏京,毕齐,冯立群,等.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3, 21(2):200.

2014-08-15]

515800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内科

猜你喜欢
左旋氨氯地平颈动脉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左旋的柳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左旋肉碱对肥胖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探讨氨氯地平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
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