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吕欢 王琳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一种以左心室辅助功能为主的机械性循环装置, 通过与心动周期同步的充放气, 达到辅助循环的作用, IABP球囊在心脏舒张早期主动脉瓣关闭之后立即充气, 导致升主动脉内舒张压升高, 从而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增高,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心肌供血供氧增加;在心肌收缩前气囊放气, 主动脉压力下降, 心脏后负荷下降,心脏射血阻力减小, 心肌耗氧量下降, 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1]。Rantrowitr首先在临床应用IABP成功, 近年经过Bregmen的精心研究, 使IABP使用领域不断扩大, 对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成功率起积极作用, 临床已广泛应用于低心排、泵衰竭、心源性休克、高危患者的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麻醉时的循环支持等[2]。2010年12月~2012年3月本院CCU病区使用IABP进行治疗的156例患者, 由CCU护士进行规范化的护理,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3年3月本院CCU病区使用IABP进行治疗的156例患者, 其中男87例, 女69例,最大年龄86岁, 最小年龄38岁, 平均年龄(64.9±3.8)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41例, 难治性左心衰竭或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不能做搭桥者12例, 左主干或前降支近段病变PCI术中保护32例, 右冠开口处病变PCI术中保护15例,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机械并发症:二尖瓣反流 6例,乳头肌断裂 2例, 室间隔穿孔1例, 急性心肌梗死预见性使用47例, 最长使用时间12 d, 最短6 h, 平均使用4.09 d。
1.2 方法 导管置入方法为改良的seldinger技术, 采用8F的外鞘管和30~40 ml的气囊导管经皮股动脉穿刺植入气囊导管, 插管深度为切口至胸骨角的距离, 使气囊尖端达到主动脉降部, 导管顶端在左锁骨下动脉的远端, 妥善固定导管并将气囊导管接上压力控制器, 选择合适的触发模式, 同时根据患者的波形调整球囊的充放气时间, 调整好反搏时相后即以1:1或1:2开始反搏。采用肝素抗凝, 每隔1小时加压注射1次, 使全血激活凝血时间(ACT)维持于150~180 s。本组156例患者中148例在DSA下操作安装, 8例急诊床旁安装, 术后所有患者送CCU由专科护士进行全程护理。
1.3 结果 156例使用IABP患者中137例心功能明显改善,转普通病房康复, 6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 局部血肿1例, 下肢动脉栓塞3例。一般并发症19例;其中腹痛4例,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10例, 穿刺处出血5例, 经对症处理或拨出IABP球囊导管后均好转;7例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死亡;12例因经济、病情危重等原因自动出院。
2.1 体位管理 患者卧床休息, 术侧肢体制动, 插管侧大腿弯曲不应超过30°, 床头抬高<30°。
以防导管打折或移位, 病情稳定的患者可稍向术侧翻身,但术肢注意保持伸直, 和身体保持一条直线。老年患者或意识不清患者酌情使用约束带;按摩术肢, 预防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本组患者2012年5月后的98例患者均使用血栓泵, 且使用血栓泵后, 下肢动静脉血栓明显减少。
2.2 皮肤管理 本组156例患者均使用气垫床, 增加舒适感, 对于体重指数小的患者, 骶尾部骨隆突处使用康尔惠透明贴, 预防压疮发生, 2次/d对受压部位按摩器按摩。
2.3 监测管理 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尿量、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反搏波形变化、搏动压力情况等, 多巡视患者, 倾听患者主诉, 有无胸闷、胸痛、大汗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变化,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准确记录患者24 h出入水量, 特别是尿量, 若术后尿量减少或无尿, 应注意IABP气囊堵住肾动脉开口;若患者左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多提示气囊上移堵住头臂干开口, 应及时报告医生;定时记录IABP提供的各项指标, 收缩压、舒张压、反搏压、平均动脉压,观察反搏波形及ECG波形有无异常。如IABP机报警, 应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完好、外漏导管有无打折、是否通畅, 患者有无不适, 根据屏幕上提示找出报警原因, 及时处理;如只报警而无提示, 可按RESET键或开始重新反搏。
2.4 抗凝管理 肝素盐水(肝素钠注射液12500 U加入生理盐水500 ml)持续动脉内加压注射1次/d, 5~7 ml/d肝素盐水。使用过程中检测全血凝血酶原激活时间 (ACT)1次/4 h,根据 (ACT)值调节肝素用量, 使 (ACT)值保持在正常值的2倍。由于患者应用肝素、盐酸替罗非班等药物, 护士要密切观察股动脉术区出血情况, 全身皮肤有无出血点、口腔黏膜、牙龈等处有无出血, 大小便有无颜色异常。
2.5 球囊导管的管理 患者经股动脉置入IABP导管, 并用缝线固定, 穿刺处用敷料包扎固定, 定时检查导管有无移位,导管内有无回血, 防止患者变换体位时导管打折、移位和脱落。穿刺处敷料1次/d更换, 防止感染;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 根据病情反搏比例由1:2(气囊充气:心率)改为1:4,并逐渐下调反搏频率, 可考虑停泵、拔管, 拔管前复查凝血功能等。停止反搏后带管观察的时间不可超过2~3 h, 以免发生IABP球囊导管血栓形成;拔管后术侧肢体制动24 h, 避免提前下床活动以防止术区出血及血肿。
应用IABP时可发生各种并发症, 如栓塞、下肢缺血、穿刺处出血、全身感染等并发症, 血管并发症发生率6.7%[3]。加强对CCU护理人员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培养, 以及心血管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充分了解IABP机的工作原理, 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程, 明确报警提示并能及时处理;预见IABP使用的各种并发症, 加强观察以减轻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加强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 使IABP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病情。本组156例患者均入住CCU病区, 由专科护士进行全程护理,其中6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3.9%, 低于同期报道比率。所以应加强CCU病区专科护士对IABP的规范化护理的培训, 减少使用IABP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王新刚, 陈明, 霍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15):332-334.
[2]阮丽芬, 李淑仪, 等.急性心肌梗死性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全程护理.基层医学论坛, 2011(15):289-290.
[3]林琼瑜, 杨满青, 谢建华, 等.主动脉球囊反搏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6, 2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