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2014-09-04 08:46陈小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预防心肌梗死

陈小龙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陈小龙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立普妥等), 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 观察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 值得借鉴。

急性冠脉综合征;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常见的一类心肌缺血性疾病的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急症, 此类疾病如果不能够及时治疗, 可危及到患者生命。本文选择本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观察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的联合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 所选上述病例为2010年9月~2013年9月期间的住院患者。所选患者中排除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有出血疾病或出血情况患者, 所选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无精神疾病而不能正常完成实验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0例,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和19例, 年龄范围为51~77岁(平均年龄为63.8岁);对照组患者40例,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 年龄范围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每次100 mg, 1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立普妥(每次20 mg, 1次/d);两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剂量为5000 U, 每隔12 h给药1次, 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上述药物治疗, 观察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口服, 75 mg/d, 每晚给药1次。两组患者低分子肝素钙均连续应用7 d。两组患者总疗程为28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变情况。

1.3 临床疗效标准 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与治疗前比较超过80%, 心电图恢复正常范围, ST 段有明显改善, 疗效评定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有所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为50%~79.%, ST段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ST段等没有改善, 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所得的临床效果评定结果、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等数据均采用 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29例(显效率为72.5%)、有效9例(有效率为22.5%)、无效2例(无效率为5.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20例(显效率为50.0%)、有效10例(有效率为25.0%)、无效10例(无效率为2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比较( x-±s)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原因是冠脉狭窄, 而冠脉狭窄的主要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有关。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血管内皮损伤以及功能失调等, 可导致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 导致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 引起凝血血统异常改变, 血栓形成[1,2]。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作用, 通过抑制相关凝血因子而起到抗凝作用, 同时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 改善侧枝循环等, 应用于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氯吡格雷属于抗血小板类药物, 能够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影响血栓形成[3]。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时间低于对照组, 说明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 值得借鉴。

[1] 贾旭荣,黎红,韦诚,等.低分子肝素与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03(4):230-232.

[2] 吴久健,姜大春,尹刚,等.延长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高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心脏杂志, 2011, 06(3): 767-769.

[3] 夏淑娜.早期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 2012,22(1):66-67.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

周秀艳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 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 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与用药1年后的血脂水平及再发心肌梗死例数。结果 治疗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2例(3.45%), 对照组4例(7%), 随访一年两组心肌梗死再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L)水平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脂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长期服用具有明显减少心肌梗死再发生的作用。

【关键词】 心肌梗死;预防;阿托伐他汀;拜阿司匹林

大量的研究已证明, 绝大多数(9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 由于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糜烂、出血, 诱发血小板聚集, 并发血栓形成, 导致冠状动脉管腔闭塞。在欧美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45万人发生再次心肌梗死。在我国本病虽不如欧美多见, 但是近年来的数据表明,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 已接近国际上的平均水平。因此出院后要坚持长期药物治疗, 预防心肌梗死再发和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本文旨在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再发的防治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8月随访在本院门诊慢性病科就诊的AMI患者115例, 所以AMI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8例, 男36例, 女22例,平均年龄(60±7.8)岁;对照组57例, 男37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61±7.8)岁。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 1次/晚, 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20 mg 1次/晚口服。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 1次/晚, 辛伐他汀(商品名:利之舒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20 mg 1次/晚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年的血脂水平及再发心肌梗死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 一年两组心肌梗死再发比较, 治疗组再发心肌梗死2例占3.45%,对照组再发心肌梗死4例占7%。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再发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L水平明显降低, HDL-L水平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脂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x±s, mmol/L)

2.3 两组安全性比较 两组治疗后进行肝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检查, 阿托伐他汀组出现1例转氨酶 (ALT)和肌酸激酶(CK)明显增高, 而退出本次研究。其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其中最为凶险的是心肌梗死。统计资料显示, 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中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占全球五分之一。

世界心脏联盟日前发起一项全球性倡议—“Champion Advocates计划”, 旨在到2025年, 将心血管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减少25%。该项目将通过在心脏科医师、媒体人士和心血管疾病学科带头人中进行宣传教育, 提升对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认知等。据悉, 我国是亚洲地区首批开展该计划的国家,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具体执行。因此对AMI患者要进行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宣教, 以起到预防心肌梗死再发的作用。稳定血管中的易损斑块是目前医学界预防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的重要目标。

他汀类药物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对血脂尤其是LDL-C的降低作用显著, 通过降低血液中LDL-C,升高HDL-C,缩小斑块的内脂质, 显著改善内皮功能, 减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降低炎性因子的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 其抑制巨噬细胞的表达, 稳定斑块的作用可能通过多效机制实现, 因此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调脂外的抗炎作用, 进一步发挥其抑制动脉硬化及稳定斑块作用[3], 降低心肌梗死再发。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所有患者只要没有用药禁忌证都应该服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已有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梗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再梗死率下降大约25%。

综上所述,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长期服用具有明显减少心肌梗死再发生的作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38): 675-676.

[2] 赵水平.他汀类药物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31(4):316-318.

[3] 徐成斌.论急性冠脉综合症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的益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29(3):129-131.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作者单位:115103 辽宁省大石桥市南楼经济开发区东寰医院内科

猜你喜欢
阿托伐他汀预防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