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清 叶浩祥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冯志清 叶浩祥
目的 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 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 在1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有38例I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23%, 80.37%, 经t检验, P=0.00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26例II级-IV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5%, 73.69%, 经t检验, P=0.00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有46例V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34%, 72.26%, 经t检验, P=0.00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 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鉴别具体病因时,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的优势均大于多排螺旋CT(MSCT)。然而, 相对于多排螺旋CT(MSCT)的诊断,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的费用较高, 会加重一些经济贫穷的患者的经济负担。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排螺旋CT(MSCT);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目前世界逐渐步入老龄化,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已成为一较为广泛发生的急症重症, 我国每年因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脑部出血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 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由于新的诊断模式的出现, 影像诊断的作用现在正经历着改变, 而使用新的诊断工具越来越普遍[2]。有关文献报道显示[3], 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正确诊断率。本文通过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在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以及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本院住院的110例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 2 检查方法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由飞利浦公司生产): 扫描范围根据病情需要, 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 110例全为平扫, 图像矩阵为512×512, 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 螺距1.5, 病变区做1.25 mm薄层重建, 首先就明确在扫描前患者均未服造影剂或其他可能会对检查引起干扰的物质, 通过常规提取的操作方法。根据情况进行重建薄层, 重建层厚为2 mm、间隔距离1 mm, 将薄层重建后的图像传至EBW工作站进行曲面重组和多平面重组等处理。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采用DefinionAS型多排螺旋CT机(由西门子公司生产)记录病灶的密度、病变位置、钙化灶、大小、数目、血管等项目。
1. 3 统计学方法 通过t检验两两比较的方法, 检验水平α=0.05, P<0.05表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在1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有38例I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23%, 80.37, 经t检验, P=0.00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26例II级~IV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5%, 73.69%,经t检验, P=0.00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有46例V级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34%, 72.26%, 经t检验, P=0.00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不同诊断方式具体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相符情况以及诊断的准确率见表1和表2。
表1 两种不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相符情况表
表2 两种不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准确率(%)
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机制上, 实际上每一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 而可能是几种综合因素所致, 高血压形成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机制有许多说法, 比较公认的是微动脉瘤学说, 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不足以引起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在合并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4]。血管破裂形成血肿, 其周围组织在血肿形成30 min后出现海绵样变性, 6 h后邻近的脑实质内, 随时间变化由近及远有坏死层、出血层、海绵样变性及水肿等[5]。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 还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代谢紊乱(如酸中毒), 血管运动麻痹, 血-脑脊液屏障受损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出血后颅内容积增大, 破坏了颅内环境的稳定, 所致的脑水肿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同时也影响局部脑血流量和凝血纤溶系统功能[6]。
随着CT扫描技术的不断更新, 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以及发现逐渐增多[7]。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手术治疗, 否则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准确快速的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明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8]。
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 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 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鉴别颅脑外伤性质时,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的优势均大于多排螺旋CT(MSCT)。然而, 相对于多排螺旋CT(MSCT)的诊断,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的费用较高, 会加重一些经济贫穷的患者的经济负担。本研究发现, 无论是对I级的诊断, 还是对II级~IV级的诊断, 以及鉴别V级的过程中, 头颅CT血管造影(CTA) 的诊断率均高于多排螺旋CT(MS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并且, 每一组两种检查之间的对比分析, P<0.05, 两组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疑似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头颅CT血管造影(CTA)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有助于确诊或排除诊断, 并非过度检查, 在临床一线应值得加以应用和推广。
[1] 曾秋华, 洪早云, 喻立军. 减影CTA联合常规CT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04):26-28.
[2] 刘善平. 64层CTA-MIP、CTA-VR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01):21-23.
[3] 黄鸿旗, 曹海念. 头颅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福建医药杂志, 2012,(06):98-100.
[4] 崔尊社, 王俊鹏, 罗春海. 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CTA减影中两种扫描方法效果的对比.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04):214-217.
[5] 汪五全, 刘心, 何金年. CTA、MR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与DSA比较.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2,(12):854-857.
[6] 林荣良, 李传旺, 唐平太, 等. 急诊3D-CTA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罕少疾病杂志, 2013,(05):36-39.
[7] 陈绪珠, 马军, 艾林, 等. CTA和MRI检查在颈髓血管网织细胞瘤中的应用(附6例报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07): 1011-1013.
[8] 陈涓, 刘芳, 郭锬, 等. 4D CTA结合CTP评价脑缺血后侧枝血流对脑灌注状态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08):1229-1233.
523770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