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乙峰
锯齿状切口修复条形瘢痕
荀乙峰
目的 评价应用锯齿状切口修复条形瘢痕的效果。方法 应用锯齿状切口修复外伤后瘢痕、手术后瘢痕58例, 术前沿条形瘢痕边缘向外设计锯齿状切口线, 沿设计线完整切除瘢痕组织及部分正常皮肤组织, 减张后分层间断缝合皮肤。结果 切口均Ⅰ期愈合, 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锯齿状切口修复条形瘢痕方法简单易行, 修复效果理想。
锯齿状切口;瘢痕
皮肤美容科门诊常见各种因刀砍伤或外科手术后形成的条形瘢痕, 可见于全身任何部位, 因常规缝合并不注重术后的美容效果, 瘢痕往往较宽且缝线瘢痕明显, 如出现在面部等暴露部位则会严重影响患者外观, 并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如仅沿瘢痕边缘线性切除瘢痕后缝合, 尤其是有明显缝线瘢痕时, 则切口张力较大, 且大多情况下瘢痕方向与皮纹不一致, 影响术后美容效果, 因此设计锯齿状切口线, 可最大程度的保留正常皮肤组织, 改变切口方向, 减少切口张力,术后外观令人满意。作者自2012年1月以来, 应用锯齿状切口修复条形瘢痕58例, 术后效果均满意,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8例患者, 女19例, 男39例, 年龄14~42岁。其中面部41例, 四肢部位15例, 躯干部位2例,除躯干部2例为胸前心脏外科手术后瘢痕外, 其余均为外伤后急诊清创缝合后瘢痕, 瘢痕呈直线形或不规则线形, 宽度3 mm~2 cm不等。
1.2 手术方法 沿瘢痕边缘设计锯齿状切口, 将缝线瘢痕设计在标记线以内, 局部1%利多可因(含副肾)浸润麻醉,按设计线完整切除瘢痕组织, 向两侧减张后分层间断缝合皮肤。见图1。
图1 瘢痕修复
本组58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 呈0.5~2 mm宽锯齿状瘢痕线, 不见缝线瘢痕, 术后随访3个月~1年, 远期效果更佳。
锯齿状切口线修复瘢痕, 亦称W成形术, 由Borges设计命名, 是在瘢痕两侧形成连续的多个小的锯齿形皮瓣, 然后分别对位缝合。该方法可根据瘢痕的不同形态, 灵活设计切口线如波浪形、叠瓦形、山形、菱形或与Z成形术并用, 在去除缝线瘢痕的同时, 尽可能少的切除正常皮肤组织, 以保证减少切口张力, 与直线缝合相比, 术后伤口不易裂开, 且瘢痕挛缩小[1]。因锯齿形切口改变了原条形瘢痕的线形方向,使部分切口方向与皮纹方向一致, 保证了术后的美容效果。该方法无需皮瓣转位, 为锯齿状对位缝合, 尤其作者在对位时采用了皮肤边缘表皮进针, 切口缘真皮出针, 对侧锯齿皮瓣尖端真皮层贯穿, 再于本侧上述切口缘真皮出针点旁进针,表皮进针点旁出针后打结的方法对合皮肤, 使皮肤的平整度极好。术中应注意设计锯齿时尖端角度不能过小, 以避免皮瓣顶端缝合不全或坏死的发生。
[1] 李世荣.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9(1):120.
2014-07-22]
264200 解放军第404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