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体写作之:小小说

2014-09-04 21:43张末凌志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里德文章

张末+凌志

【写作指导】

小小说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关心时代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思索人生,有许多方面与高考作文的要求暗合。其特点一是立意奇特,二是情节完整,三是结局出人意料。小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一个“小”字,即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文短意长。小小说在选材上,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在布局上,并不求全;在表现手法上,大都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同时,讲究含蓄,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写小小说,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头”要使人眼前一亮

1.造成悬念,引起兴趣。悬念设置贵在巧,藏而不露。设悬念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全文的结构要求而定,而且要设悬早,解悬迟。设悬早,抓住读者就早;解悬迟,就可以从容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设问法。就是运用设问制造悬念。运用设问法时,考生要注意疑问设置的位置,一般来说,设问法可以运用在标题,利用标题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在文中回答;也可以在开头设问,在文末回答。(2)倒叙法。即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兴趣,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3)插叙法。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4)误会法。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文章读来妙趣横生。(5)欲扬先抑法。“扬”和“抑”,都是一种强调手段,指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

2.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即小小说开头就切入正题。开门见山法又可称做“直接点题法”。这种方法是起笔入题,或说明写作缘由,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非常简洁。开门见山的开头不但使文章不兜圈子就直奔正题,而且也使阅卷老师省去读曲折迂回的语言直奔正题。

二、“中间”要曲折生动

1.单线曲折,一波三折。在书法中,平捺称为“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显矫健。此法借鉴在写作中,同样能收到使文章波澜起伏的效果。在写小小说时,考生要注意设置波澜,顺着情节设置一些变化,从而使得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2.回环反复,同中见异。即选用一个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或一小段话,在文章的若干地方不断重复,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写法叫做回环反复法。回环反复式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段首或段尾运用相似的句型或短语,收到段首排比或段尾排比的修辞效果;一种是同一中心句散见于不同的段落,可以放在段首、段中或段尾,比较随意;一种是将某一线索句或中心句单独成段,均匀分布在文章中,以展现事物的层次性和文章的条理性。

三、“结尾”宜巧

1.戛然而止,含蓄隽永。戛然而止法,是行文到了某一地方,作者的观点或主旨已经阐释清楚,就直截了当地结尾,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索的空间。这种结尾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2.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亨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文章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是朝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到最后才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同时又可深化主题。

【例文展示】

迷 途

滕希源

微风轻轻吹过,路边的灯光异常昏暗。灯下有一个影子缓缓移动——17岁的里德刚从网吧出来,夜凉如水,他不由得缩了缩颈子,往家的方向走去。

轻轻地打开门,里德打算趁着黑暗溜回房间去,忽然家中的大灯“刷”一声全都被打开了,那金灿灿的灯光照在里德的脸上,照得他的脸愈发苍白。里德的继父玛尔手拿一支竹鞭,满脸暴戾地立在里德的面前。里德先是恐惧,但随即恢复了淡定之色,对于这司空见惯的殴打,他早习以为常。

“你出去,再也不要回来!”玛尔凶狠地说,手中挥着竹鞭。

里德攥着拳头,紧咬着下唇,一声不吭地走出了家门。

到了楼下,里德摊开手,看了看刚才顺手拿走的沾满汗水的汽车钥匙,默默走向了玛尔那辆破旧的汽车。车内若有若无的汽油味,刺得他一阵恶心。他将车开了出来,猛踩油门,发泄着心中的愤恨。

“吱——”一声刺耳的刹车声让里德心中充满了恐惧,他浑身颤抖着下了车。看见车轮下那血肉模糊的画面,他害怕地跑开了。远处一阵阵的警笛声,让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逃往不知何处的前方。

跑累了,里德在一家小店门口坐了下来,此时天已蒙蒙亮了,依稀可以看出那小店简朴的样子。那小店已开了门,店主是一位老妇人,叫简妮。简妮发现了门口坐着的男孩,同她的孙子差不多大,还一脸疲惫。“进来吧,孩子。”听到简妮的声音,里德吃了一惊,但还是摇摇晃晃地向屋里走去。“坐吧,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啊?”简妮一脸慈祥地问道。她看得出这孩子似乎受了惊吓。里德摇摇头,蜷缩在沙发的一隅,惊恐地盯着简妮。简妮笑了笑,带他去梳洗了一番,又拿出孙子杰克的衣服给他穿,唠叨着:“我的孙子呀,那小子可调皮了!不错,不错,衣服还挺合身。”说着说着她的眼神暗淡了下来,“我那孙子呀,就知道上网,已经两天没回来了!”里德愣了愣,忽然听见店外一阵喧闹。“你坐会儿,我出去看看。”简妮说着向门口走去。

迷迷糊糊地,里德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哭声惊醒。里德睁开眼,看见简妮两眼红肿,一身黑衣。“怎么了?”里德小声地问。“我那可怜的孙子!”说着简妮又是一阵痛哭,“他被人撞死了,那肇事者逃跑了,只留下一辆破车子,呜呜,我的孙子!”里德心中一阵慌乱,被自己撞死的原来是简妮的孙子。他看着眼前泣不成声的简妮,不知怎么办才好。“孩子,你若是没有家,就陪陪我吧!我孤身一人,也没有什么依靠。”简妮恳求地说道,眼中有浓浓的悲伤。里德不说话,只是拼命地点头。从此,里德便与简妮相依为命。

4年后,简妮安然地离去,里德跪在她的坟前,没有流泪,只是缓缓站起来,朝着警局的方向走去。

在迷途中,他找到了归路。

[点评]

本文开头直奔故事,写了里德离家的缘由以及由此引发的里德开车的动机,为后文里德撞人事件埋下伏笔。中间作者将“一波三折”手法运用得非常到位,先是撞人逃逸,后来遇到好心的简妮,而简妮却是里德撞死的那个人的奶奶,随后写里德照顾简妮直至她去世。文末点题:里德找到了归路——他去警局自首。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最后点明了文章主旨:爱引导人们找到回归之路。

名段借鉴

锤炼语言

【名作选段】

1.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穿过德国东部,流入北海,长约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从马恩斯到哥龙算是“中莱茵”,游莱茵河的都走这一段儿。天然风景并不异乎寻常得好,古迹却异乎寻常得多。尤其是马恩斯与考勃伦兹之间,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地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游这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地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

2.哥龙在莱茵河西岸,是莱茵区最大的城,在全德国数第三。从甲板上看教堂的钟楼与尖塔,这儿那儿都是的。虽然这么繁华一座商业城,却不大有俗尘扑到脸上。英国诗人柯勒列治说:“人知莱茵河,洗净哥龙市;水仙你告我,今有何神力,洗净莱茵水?”那些楼与塔镇压着尘土,不让飞扬起来,与莱茵河的洗刷是异曲同工的。哥龙的大教堂是哥龙的荣耀;单凭这个,哥龙便死不了。这是戈昔式,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戈昔式教堂之一。建筑于一二四八年,到一八八零年才全部落成。欧洲教堂往往如此,大约总是钱不够之故。教堂门墙伟丽,尖拱和直棱特意繁密,又雕了些小花、小动物和《圣经》人物零星点缀着;近前细看,其精工真令人惊叹。

——朱自清《欧游杂记》

【技法支招】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用词,传神一字,可使表达准确、贴切、形象、生动,文章也因此而有文采。

1.精心锤炼动词。动词是文章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选段2的“虽然这么繁华一座商业城,却不大有俗尘扑到脸上”一句中的“扑”,不仅用词准确,而且生动形象。

2.精心锤炼叠音词。运用叠音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形象,情感更细腻浓烈,还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如选段1“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一句中的叠音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旧时的堡垒之多与密,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3.精心锤炼形容词。形容词有描形象的,有写色彩的,恰当运用形容词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绘画美。如选段1的“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作者抓住建筑之间的连锁关系,写景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

掌握丰富的词汇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怎样运用?无非是对已掌握的词语进行辨析和选择,选择运用得准确,恰如其分,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写文章做到生动、有文采的第一步。

【牛刀小试】

火把节,是我们孩子的狂欢节,酝酿了好久的狂欢计划,终于可以在这一天实施。我们每个人都从家中拿出自己积攒好久的碎布条,会聚到一块,找来一根根结实的木棒,大家一起动手,扎成一个个有模有样的火把,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夜晚的来临。终于,夜幕低垂了下来,成群结队的我们便扛着火把向空旷的田野奔去。来到田野,放眼望去,四周漆黑一片,只有一些嘈杂的讲话声。记得那时胆小的我总是紧紧地贴着那些年龄大的孩子,生怕漆黑的夜会把我给吞了。当火把被一一点燃,四周便迅速地明亮了起来,耳边响起的是大家阵阵的欢呼声,完全是另一种气氛,热烈极了!一些调皮的孩子挥着火把在宽广无垠的田野上尽情奔跑。我也不甘落后,在田野上欢呼着,呐喊着,雀跃着。燃烧着的火把在漆黑的夜的映衬下,犹如一条条飞舞的火龙在飞翔,真是壮观得难以形容!

玩累了,我们便围坐在一块,将所有的火把汇集在一起。围绕着这样一个巨大的火堆,我们说笑话,讲故事,猜谜语……欢乐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笑声回荡在我们的上空。

猜你喜欢
里德文章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收藏球鞋的当铺
一起摇摆
“野兔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