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钥匙】
一、祭文
祭文,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从写作风格来说,不同时期的祭文是各具特色的。如,唐文以情胜,宋文则以理胜。因唐代碑碣墓志大量涌现,有关死者升降起居之迹,歌功颂德之词,已被其所囊括,故祭文所写,多属哀挽之语,更显得情真意切。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通俗易懂。祭文一般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称颂死者,念起来如泣如诉,十分感人,如袁枚的《祭妹文》。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意。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首先要点明的问题。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练,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伤痛之情。祭文的语言均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的韵。祭文结尾一般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飨,设牺牲以品尝。
阅读祭文时,考生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入手:
1.明晓“两情”。祭文一般采用高度概括的手法记述死者生平事迹,人物身份不同,记述的角度就不一样:对高官显爵多述其政绩,对平民百姓多赞其人品。死者与作者的关系不同,记述重点也不一样:为友人作祭文多述其友情和交往,为父母作祭文多记恩泽。考生在阅读祭文时,要结合注释和历史知识,迅速掌握人物的生平、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死者与作者的关系等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阅读文章、感知人物,才能较好地把握文章。
2.关注“三式”。优秀的祭文,其实就是优秀的散文,它往往运用多种形式的艺术手法,述事议人,抒情说理,情理并重,文质兼美。这样的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阅读这样的文章,考生必须抓住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看清文章所述何事、所抒何情、所议何理,分析文中的叙述如何为抒情和议论张本、抒情和议论如何揭示叙述的意义,从而较好地理解文章。
二、墓志铭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刻在墓碑上的一种悼念性的文章,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其中志的部分跟人物传记很相似,都是记录人物的生平事迹,赞扬其品行。此外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所以文字简洁明了。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涉及墓志铭的选文多为唐宋八大家之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既含蓄典雅,又充满情感。考生可以通过仔细研读唐宋八大家所写的墓志铭,从中学习常用的词语、句式以及文章的布局特点,从而从容应对这类文言文阅读。
针对墓志铭这种文体的特点,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整体解读意识,标识文中重要信息。先仔细阅读两遍文章,目的是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墓志铭这种文体,从章法上说,有一定的套路,开头一段着重叙述死者的世系、爵位,中间部分叙述死者一生的经历,最后一段简要交代死者的后人。墓志铭叙述的主体非常明确,在阅读的过程中,考生可重点读中间部分,注意理清人物的经历,做了什么官,做了哪些事,特别要注意文章里能体现人物品行的细节以及与墓主相关的人物,再从最后的部分去找一些赞扬死者品行的相关语句,了解死者的品行,为答题做好准备。
2.借文意概括理解文本。可以借助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可以跳过去,继续阅读,借“文意概括”去理解,做到“明大意”。这样阅读下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挖掘作者隐含在文章中的态度。墓志铭通常是好友所写,文章虽然以叙述为主,但与一般的传记相比,其抒情性更强一些,于叙事中含蓄或明白地表达作者对死者的看法和态度,或抒发对时事和生死的看法。这些表情达意的语句,可以使考生对文中所记死者的品行有所了解,为回答理解文意题做好准备。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泷冈阡表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国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溥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恭俭仁爱而有礼。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之始归也(女子出嫁)
B.尝夜烛治官书(研究)
C.其居于家,无所矜饰(严肃)
D.利虽不得溥于物(普遍)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先父仁厚之心的一项是( )
①廉而好施与②毋以是为我累③岁时祭祀,则必涕泣④我求其生不得尔⑤吾不及见儿之立也⑥治其家以俭约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先父下葬60年之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全文语言平易质朴,如话家常,情真意切。
B.欧阳修4岁而孤,无法详细知道先父的生平,于是穿插太夫人郑氏的话,从侧面落笔,追念先父的仁心惠政。
C.本文一碑双表,明暗交叉,在表父阡的同时,也颂扬了母德妇节,使一位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凸显在读者眼前。
D.欧阳修认为自己担任要职,主要是因为有祖宗的德荫,而非自己的才能,因此提出“善无不报,迟速有时”的观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辨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者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尝谱其世家(家谱)
B.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为……所称道)
C.而穷于用说之时(困窘)
D.而辱于右武之国(崇尚)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许平才智不凡的一项是( )
①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②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③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④辩足以移万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平曾受到名人显宦的器重和推荐,被征召到京城应试,任太庙斋郎,不久又被选任为泰州海陵县主簿。
B.铭文中的“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与首段中的贵人之荐举相照应,而对许平“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的原因则始终不加点破,留下疑问让读者去思考。
C.那些“离世异俗,独行其意”之士,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汲汲追求功名,而是对后世有所期待。作者认为这种人不合时宜,不能为当世所用是必然的。
D.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将两种士人对举,意在说明既然趋时者未必得遇,那么倒不如“离世异俗,独行其意”。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辨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